當民間聲音淪為一言堂:技職公共討論的困境
近期全教總對教育部提出的技專考招變革有許多批評,透過實質行動施壓教育部,成功促使變革暫緩。變革暫緩的確讓政策獲得調整與討論機會,但實質上民間對技職政策論述幾乎淪為一言堂(或「零」言堂),對技職政策長期發展並不健康。
教育部端出的技專考招變革勢必影響每年十幾萬的職校生,以及老師教學、學校課務安排等,因此需要來自民間的討論,讓政策形成過程納入更多元的聲音。若民間意見都來自於同一把聲音,且在公共論壇上很少看到其他利益關係人如職校校長、家長、學生,甚至意見領袖與相關研究技職政策學者的見解與討論,將導致政策形成過程不夠周全。
公共討論不足,無力招架政策反复改變
以這次技專考招為例,雖然全教總提出質疑的行為是值得肯定的事,但在此次發展脈絡中,當全教總開記者會、立委站台與背書質詢時,教育部卻完全沒有招架之力,民間也無其他具體論述出現,就這樣讓單一組織影響了政策方向,恐怕不是好的現象。
不論教育部內實質決策機制狀況如何,一個經過技專招策會、技職司工作圈耗費許多心力研擬出來的政策,如今居然說變就變。而目前技專招策會也仍無法真正回應相關疑慮,無法替教育部端出來的政策辯護,更是麻煩之處。這樣反覆的情況不是唯一例,立委高潞‧以用就曾因教育部對產學攜手名額處理方式反覆,提案要求教育部檢討,並提出技職教育政策主軸的論述。
但這樣的朝令夕改現象並不能全怪教育部,而是民間論述容易淪為一言堂。許多技職議題上可發現,有心人士只想在檯面下找立委「喬事情」,而不是透過公共討論。當這樣的情況一再發生,若沒有其他論述相制衡,朝令夕改就是受到施壓的當然結果,技職教育發展就會更朝向民粹。
缺少民間的聲音,反映了技職的弱勢
回想前陣子炒得火熱的高教XYP改革,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不僅排了專案討論,民間幾個主要勢力透過媒體不斷對話與攻防,公共論壇上也有許多高中教師與社會人士提出觀點與分析,讓各種論點越辯越明。
反觀這次的技專考招變革,不要說立法院了,當全教總大聲喊出他們的主張時,民間卻少有其他聲音,感慨的是,這技專考招影響著所有技職師生,為何似乎都噤聲了?為何技職在公共討論是如此弱勢,值得我們去深思。這樣的弱勢,不只發生在這次技專考招變革,在過去許多技職政策變革,公共討論也不多,或僅淪為口水罵聲。
全教總的施壓,促使技職考招變革暫緩
目前最新技專考招狀況,在全教總施壓,且有立委背書於立法院質詢後,原訂107學年度上路的三大變革「甄選入學第二階段採計專題及專業科目報告成績」、「各校系登記分發自訂權重」、「繁星錄取生不得再報名甄選入學」暫緩實施,更取消「原定111學年將刪除的甲、乙級技術士證報技優甄審資格」。另外,各校系登記分發自訂權重部分若實施,將加上「專業科目加權後總分須大於共同科目加權總分100分」限制。
不只如此,全教總還踢爆教育部今年起推動的「實作評量」,一個對準課綱內容的專業實作標準化檢測評量,並主張應檢討現有技術士證在技職校院產生的弊病與配套,而非教育部另外建置一個測驗。
「實作評量」是教育部為讓職校實作教學正常化,提出符合課綱內容的檢測評量,它類似會考性質,而非升學考試科目。但全教總反對,認為技職生的目標是為了就業,學習就該以職場導向的技術士證為主,多了一個檢測更讓技職師生疲於奔命,並表示不少技職老師支持考技術士證。
技職生應以課綱,還是考技術士證為學習目標?
究竟技職生實作學習,應該以課綱技能領域與實習為主,還是以職場技術士證為目標?顯然目前開始研議實作評量的教育部認為應以前者為主,心有餘力再去考技術士證,技專招策會也公開表示此立場。
技職教育夾在貼近職場的職業訓練,以及高中大學全人教育體系之間,就功能性上要如何異於這兩者且有實質定位?尤其面臨少子化困境與知識經濟來臨,高職生到底要學什麼?所學的技能要多貼近職場?教育部應提出完整論述說明,才是這次變革的問題本質。
選擇念高中或高職,就只因升學考科與能就讀的大學機會不同而已嗎?科技大學是技職教育的一環嗎?為何要冠上「科技」才是技職大學?甚至課程架構走EAC或TAC?技職教育該走向何方?這些沈積了許多年的疑問,都待教育部提出說明釐清,才能扭轉民間社會對技職教育在升學體系中的弱勢印象,讓更多人關注技職議題,開啟更多元的公共論述。
若論述夠清楚,相信真金不怕火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