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eo Lady/捐血中心真的有「白色巨塔裡的秘密」?——從捐血爭議報導說起 | 特約作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Oreo Lady/捐血中心真的有「白色巨塔裡的秘密」?——從捐血爭議報導說起

圖/歐新社
圖/歐新社

日前《鏡傳媒》關於愛滋捐血疑雲的「輸到愛滋血」專題報導一出,引發四方爭議,雖然最後《鏡傳媒》以一篇簡短的聲明向社會大眾道歉,疾管署也無意提告追究責任而落幕,但這樣的爭議仍使得我們必須反思:為麼只要有一點掛上專有名詞的陰謀論出現,社會大眾對於專業的信任就岌岌可危?捐血中心以及醫院在血液供應處理上是否真的有「鎖在白色巨塔裡的秘密」呢?

其實看到任何言論,都該對其保持基本的懷疑態度,最近歐美社群上流行的fact check(事實查核)也是這個意義,作為(很久以前的)醫技系畢業生,本文便讓大家了解基本的捐血機制如何運作?以及捐血中心在血品檢驗上究竟有沒有什麼秘密?

為什麼要捐血?

首先,我們得先問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捐血?因為病人有需要啊這什麼蠢問題?不不不,我的意思是,為什麼血液是無償提供的呢?為什麼民眾不能賣血呢?要說捐血,我們就得先說輸血。

回顧歷史,輸血醫學的早期歷史還滿獵奇的,十七世紀時期什麼輸羊血輸狗血的實驗性療法都有,一直到1900年Dr. Landsteiner發現了ABO血型系統才正式將輸血行為從瞎子摸象變成可以系統性解決問題的醫療手段,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後,輸血醫學突飛猛進的進步,此時醫護系統已經有能力選擇輸血的品項(可以視病人需要提供血漿或是血球),到了這個時期,血液是否能夠系統性地供應才真正成為需要考量的問題。也因此,在1950-80這段期間,全世界各地的血液大多是有償供應的,年長一點的朋友應該還記得早年開刀如果有輸血需求時,必須自己找人買血或由醫院介紹買血,這也是「血牛」一詞的由來。1950年後,世界各地的紅十字會開始推動無償捐血運動,台灣也在1974年成立中華民國捐血運動協會,逐步推動血液無償提供。

輸血醫學的早期歷史無論輸羊血輸狗血的實驗性療法都有,直到1900年Dr. Landsteiner發現了ABO血型系統才正式將輸血行為得以系統化,成為一種醫療手段。 圖/維基共享
輸血醫學的早期歷史無論輸羊血輸狗血的實驗性療法都有,直到1900年Dr. Landsteiner發現了ABO血型系統才正式將輸血行為得以系統化,成為一種醫療手段。 圖/維基共享

兩次世界大戰後,輸血醫學的進步突飛猛進,此時醫護系統已經有能力選擇輸血的品項。圖為1943年,一名於西西里島受傷的士兵正在接受輸血。 圖/維基共享
兩次世界大戰後,輸血醫學的進步突飛猛進,此時醫護系統已經有能力選擇輸血的品項。圖為1943年,一名於西西里島受傷的士兵正在接受輸血。 圖/維基共享

血液的來源有了,那血液相關的處理問題呢?我們可以從捐血的第一步開始說起。首先,捐血之前我們會在捐血點做初步的健康篩檢,包括體重體溫血壓血紅素等,確保捐血人的健康,初步排除感染疾病和貧血的可能。接著,我們在捐血車或捐血中心挽袖捐出的一袋袋熱血叫做「全血」,全血送到檢驗中心後會先統一進行血液的感染源檢驗,確認血型以避免凝血反應,並且排除梅毒、病毒性肝炎、BC肝病毒感染、HIV病毒感染以及嗜T細胞病毒感染等問題後,才進行不同血品的製作。前端這兩步驟主要是為了確保血品的安全,《鏡傳媒》日前質疑的地方也在這裡,捐中是否有完整的程序來篩檢血液品項的健康以保障受血民眾的安全。

在確認血液安全以後,依據血液成分我們大致可以分為「紅血球濃厚液」、「血小板濃厚液」、「血漿」、「白血球濃厚液」等不同血品,依照病人的需求醫師會給予不同的血品,全身大量嚴重出血的病人可能會給全血;慢性貧血需要定期輸血治療的病人就單純給紅血球;因為血小板功能或數量不足而造成出血的病人單純給血小板等等。如果病人有輸血過敏反應或感染問題,醫師也可能會讓病人輸注洗去表面抗原的紅血球或單純的白血球。以台灣的血液供應來說,林林總總加起來大約有十多種血品提供給大小醫院使用。

看到這裡,我們可以回答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是捐血而不是賣血?因為捐血後需要大量的處理跟儲存,在在都是錢,如果一開始的源頭能夠無償供應,那麼對最後的「消費者」(也就是受血者)來說也能夠大量降低求血的負擔。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捐血運動改變了過去血液銀行的供應商,從民間單位的血牛們轉換為半官方組織的血液基金會,改變供應鏈的結果自然有一陣利益衝突的陣痛期,推動台灣血庫建立的林媽利教授就曾經因此遭受批評。

捐血運動改變了過去血液銀行的供應商,改變供應鏈的結果自然導致利益衝突,推動台灣血庫建立的林媽利教授就曾經因此遭受批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捐血運動改變了過去血液銀行的供應商,改變供應鏈的結果自然導致利益衝突,推動台灣血庫建立的林媽利教授就曾經因此遭受批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白色巨塔裡到底有沒有秘密?

了解了基本捐血機制以後,我們可以來進一步討論下一個問題:在這起愛滋捐血疑雲的過程中,捐中到底有沒有失職?以2011年的狀況來說,捐中的確是照著規定的流程進行檢驗,就流程上來說是沒有瑕疵的。

但是,人生總有個「但是」,捐中在2012年引進,現在全面採用的NAT核酸檢驗(全名Nucleic Acid Test)真的是最新的解法嗎?依據美國FDA的檢驗指引公告,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在2001年的時候通過了第一個商用NAT系統作為血液全面篩檢HIV和HCV(C型肝炎病毒)的工具,HBV(B型肝炎病毒)商用篩檢系統則在2008年通過核准。因此美國的捐血供應系統在2000年前後開始採行NAT技術篩檢HIV和HCV病毒,2009年左右則開始HBV的篩檢。台灣的醫療科技有個特色,大約就是美國FDA通過核可了以後在台灣會比較容易通過及推動,既然相關技術在歐美已於2000年核准上市,為什麼遲至2012年,我們的血液檢驗才開始採用歐美已經使用將近10年的「新技術」呢?這個問題,又要回到捐血中心身上。

捐血中心的上級單位是血液基金會,誠如剛剛提到的,血液基金會是個半官方的醫療機構,也是目前台灣唯一提供血品的經營者,捐血中心向醫院提供血品,醫院依照健保給付點數申請用來購買這些血品,因此血液基金會在血品市場上是完全沒有競爭對手的,相較於殺紅眼的臍帶血生技公司,血品的提供可以說是壟斷市場。在市場壟斷且新技術價格高昂,而台灣的輸血政策又僅僅由醫療端的少數醫師依照國外研究推動的情況下,推遲新技術的引入其實是不難理解的狀況。

綜觀來說,《鏡傳媒》對捐中的指控可以說是子虛烏有的質疑,但捐血中心或主其事的血液基金會,與國際檢驗指引有些許脫軌也是事實,捐中有「白色巨塔內的秘密」嗎?多少有一點,但絕對不是先前所指的篩檢大漏洞,而是捐中在缺乏競爭下造成的緩慢進步。

儘管這起報導風波在《鏡傳媒》的道歉啟事後暫告落幕,然而對於報導所造成的傷害卻需要費更大的力氣去澄清。不論醫界、業界或病人角度必定都希望捐血系統與機制能夠更安全完善,這個願景需要除了需要醫藥界持續的衛教推動,更需要社會大眾對身邊大小事的關心理解,放下一昧的猜測與恐懼,正視符合常識與邏輯的資訊才可能創造更理性的討論空間。

不論醫界、業界或病人角度必定都希望捐血系統與機制能夠更安全完善,這個願景需要除了需要醫藥界持續的衛教推動,更需要社會大眾對身邊大小事的關心理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不論醫界、業界或病人角度必定都希望捐血系統與機制能夠更安全完善,這個願景需要除了需要醫藥界持續的衛教推動,更需要社會大眾對身邊大小事的關心理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