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穎、唐士哲/52台空頻後,公廣新聞台能否重拾台灣新聞的信任? | 特約作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李明穎、唐士哲/52台空頻後,公廣新聞台能否重拾台灣新聞的信任?

上月18日,NCC做出不予中天換照決議後,真空的52頻道誰來接手,引發各界討論。 圖/法新社
上月18日,NCC做出不予中天換照決議後,真空的52頻道誰來接手,引發各界討論。 圖/法新社

(※文:李明穎,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唐士哲,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日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做成中天新聞台不予換照的決議,據報導,已有多家商業電視新聞台正積極卡位,爭取即將釋出的52台頻道。然而,目前台灣有線電視的主流新聞頻道區塊,從第49台到第58台,均為私人企業財團所有,且無不以各自的政商利益為主。台灣現在需要的,只是換一家商業電視新聞台上場嗎?

假新聞氾濫,公廣新聞維繫社會對事實的信任

民主社會的公眾需要可信任、正確的新聞,以作為溝通、討論、判斷的依據。民主國家(如西歐)無不重視廣電新聞的品質,也責成公共廣電負起責任。

根據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歷年發布的《路透數位新聞報告》,西歐各國的公共廣電新聞的市占率、信任度均高於私人電視頻道。以今年為例,超過五成的英國人仍每週收看BBC新聞,對BBC新聞的信任度也最高。可見在假新聞泛濫的今日,公共廣電仍是維繫社會對於事實信任度的中流砥柱。

然而,同一份調查報告亦指出,台灣新聞的特色是商業電視市場占有率高,信任度低;而公共電視的新聞信任度高居電視、雜誌、報紙新聞之首,但影響力太低。今年發布的調查報告更指出,台灣的主流新聞媒體與社群媒體充斥大量不實訊息,新聞信任度連續第三年下滑,在40個調查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三。

上月中天新聞台面臨NCC恐不予換照的危機,支持者以爭取言論自由上街抗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上月中天新聞台面臨NCC恐不予換照的危機,支持者以爭取言論自由上街抗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信任高、影響低的公廣困境

回顧台灣的廣電媒體變遷,長久以來,競逐收視率的市場機制,使得電視新聞成了「失控的商品」。除了報導議題嚴重瑣碎化,各種侵害人權、內容造假的問題時有所聞,以致台灣民眾普遍對新聞信任度偏低。

近年來財團併購,有線電視新聞台甚至成為政商合流的投資標的,報導更成了為特定政黨或政治人物帶風向的做手。民眾也各自選擇只看自己相信的媒體,形成壁壘分明的同溫層,長久下來不利民主政治中溝通、理解與對話。

公廣新聞的新聞信任度高,卻面臨影響力小的困境。公視過去被定位為「小而美,補充商業電視之不足」的角色,公視主頻只有特定時段才播新聞。直至2006年,華視才加入公廣集團,但其新聞資訊台卻也被排在有線電視頻道的邊緣位置(第100台以後)。

在新聞製播的專業倫理上,公視、華視的新聞部制定「編輯室公約」、「節目製播公約」等,以保障新聞專業自主,也獲得不少國內外各類新聞獎項的肯定。若公廣新聞台有機會在多方商業勢力覬覦下勝出,對於重拾社會對於新聞的信任度,將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開端。

民眾各自選擇只看自己相信的媒體,形成壁壘分明的同溫層,長久下來不利民主政治中溝通、理解與對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民眾各自選擇只看自己相信的媒體,形成壁壘分明的同溫層,長久下來不利民主政治中溝通、理解與對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公廣集團如何整軍進入新聞陣地?

新聞頻道的生態系能否增加公共廣電成為生力軍,目前仍存在兩個關鍵的不確定因素。

其一是頻道經營是長久、耗資源的投資,政府長期對於公廣集團的低限度經援,導致目前新聞產製的人力、量能僅能經營特定時段的內容。若增加一個頻道,如何不至造成嚴重的分食效應,有賴公廣主事者更靈活的資源調度,並宜盡速對外宣示,說明新聞台的目標與方向。但問題的根本核心,還是修法擴大政府捐贈的規模。政府夸夸其辭要成立影視國家隊,卻只能花區區9億養一個影視「集團」,簡直貽笑大方。

其次,有線電視多系統經營管理業者(MSO)擁有排頻權,可以決定觀眾在52台看到的新聞是公廣新聞,還是又一個商業台,甚或是CNN。但業者應思考,站在促進台灣社會建立溝通民主的角度,此刻將公廣新聞台納入新聞台的菜單,藉助其優質新聞的公信力,將有助於提高有線電視系統的頻道多樣性,力挽平台多元現象下民眾的有線電視剪線潮。

台灣在民主轉型的過程中出現陣痛,其中關鍵的問題是,電視新聞過度商業化,成為財團政治投資的工具,長期將不利社會的溝通對話以及民主政治的發展。

因此,我們主張公廣新聞台整軍進入新聞陣地,提供正確與多元的資訊,促進溝通與理解,深化與公眾的互動與連結,成為民主社會的重要基石。

公視若增加一個頻道,如何不至造成嚴重的分食效應,有賴公廣主事者更靈活的資源調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公視若增加一個頻道,如何不至造成嚴重的分食效應,有賴公廣主事者更靈活的資源調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