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錦鱗/「偽出國」下消逝的文史:看澎湖「異國風」旅遊的短線炒作 | 特約作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郝錦鱗/「偽出國」下消逝的文史:看澎湖「異國風」旅遊的短線炒作

疫情期間掀起「偽出國」風潮,其中,澎湖便成為台灣遊客的首選旅遊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疫情期間掀起「偽出國」風潮,其中,澎湖便成為台灣遊客的首選旅遊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 文:郝錦鱗,資訊工程師)

近兩年因為COVID-19疫情爆發,在國人無法出國的狀況下,掀起了一波波「偽出國」的熱門風潮,其中有著藍天白沙的美麗群島澎湖,便成為台灣遊客們的首選旅遊地。

來到澎湖,感受宛若「異國風情」的陽光沙灘,不僅能稍稍緩解那無法出國的小小鬱悶。拿著機票到櫃臺的同時,彷彿準備走向出境大廳,離開台灣本島,來到一個全新的海島國度。

近幾年,在澎湖觀光業者與政府部門通力合作下,不難發現公私部門協力於推廣澎湖在地觀光不遺餘力。然而,卻也產生了一個獨特但詭異的現象,稱為「澎湖異國風」。

在此說的並非澎湖百年歷史的異國政權交替,談的是地方透過異國詞彙與元素,刻意包裝澎湖景點的奇異現象。從早期電視節目政治人物受訪談及拉斯維加斯,到今日縣長議長讚不絕口的的小希臘。澎湖彷彿變成了小小的「地球村」。

漫遊國際,從澎湖開始?

近十幾年來,不難從澎湖的旅遊住宿中,發現「異國的蹤影」。而其中澎湖馬公市澎南地區知名旅行業者,早期便打著異國渡假風情的名號,借重希臘與非洲的異國想像,在旅遊圈頗負盛名,不僅成為電視節目的報導對象,也成為來澎旅客津津樂道的住宿體驗。

圖為澎湖之名「希臘風」旅店,您沒有看錯,這裡是澎湖群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澎湖之名「希臘風」旅店,您沒有看錯,這裡是澎湖群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數年前,澎湖因博奕議題,在王乾發縣長及陳光復縣長任內,分別進行過二次縣民公投,與不同意見立場的辯論會。其中最常聽見贊同澎湖建立賭場者,表明要向拉斯維加斯看齊與效法。在知名藝人吳宗憲的節目中,民進黨籍政治人物邱議瑩,就曾表述必須把澎湖建設如同「拉斯維加斯」。

2014年陳光復縣長上任,也屢次有消息表示要在澎湖內海中央之大倉島,建立小法國村。雖然最後不了了之,失敗收場。但仍不難發現澎湖地方首長,將「國際化」誤認為是直接仿製國外元素,原封不動移至澎湖來的錯誤心態。

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古名外塹,因兩側高地能俯瞰優美村落景致,周圍有三仙塔、西嶼燈塔、防備衛所等歷史建物環繞,每逢元宵更有熱鬧非凡的燈節景致而聲名遠播。但不知何時開始,縣長、議長、旅遊處長以至地方觀光業者,紛紛以「小希臘」之名稱呼村落。那麼,為何要以「他國景致山寨」自居呢?縣府首長的出發點雖是善意,然而,這樣效仿國外或濫用異國詞彙在澎湖在地觀光上,的確有值得省思之處。

▲ 澎湖縣長賴峰偉的臉書貼文。

近幾年澎湖觀光推展採用美人魚概念呈現,殊不知,扣除百年前清領時期,澎湖三十六島歌中,提及過南嶼(今七美嶼)有鮫人居住之外。澎湖的文化與美人魚幾乎沾不上邊,而現有美人魚的形象概念,應是來自於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作品,而非源於澎湖在地文化歷史。

令人更感遺憾的是,標榜在地深度文化旅行的旅遊業者,卻屢次以異國元素的用詞概念,包裝行銷於澎湖在地的景點上。

近幾年澎湖觀光推展採用美人魚概念呈現。 圖/澎湖縣政府旅遊處
近幾年澎湖觀光推展採用美人魚概念呈現。 圖/澎湖縣政府旅遊處

過度的「異國包裝」,地方發生了什麼事情

從澎湖在地旅遊過度的異國包裝下,不難分析出以下幾點問題。

一、國外月亮比較圓的心態作祟

因為對於澎湖在地文化的沒有自信,公私旅遊部門試圖以異國名稱和風氣行銷這塊土地,營造出澎湖也有「國際高水準」幻象。殊不知,地方只是讓澎湖變成了他國的山寨複製品,失去澎湖在地獨特性後,再繼續用更多異國的元素包裝在地,形成了無止盡的惡性循環。筆者並不是認為澎湖在地旅遊不能偶有異國莞爾小名,但整套異國思維硬套入澎湖在地,無異是場災難。

二、對在地文史之美理解度不足

澎湖許多地名與景點,有著悠久歷史與深度文化。卻因聳動行銷的錯誤策略,導致這塊土地的本名慢慢被世人遺忘。以下簡單舉例:

介於澎湖西嶼鄉大池角與小池角交界的「網垵」,由於早期漁民在此進行傳統漁法「牽罟」,「網」字因此而來;「垵」為坑谷地形,亦有灣澳之意,因此形成了這個結合機能與地貌歷史的美麗地名。然而,在澎湖的指標系統上,您找不到網垵,因為已被改名為「夢幻沙灘(Dream Beach)」。

近年來因南方四島旅行而知名的西吉島,也遇到同樣困境。位於西吉嶼的西北西方有處透天海蝕洞,宛如大灶灶口,冬季風浪大,浪花則自透天洞噴出,蔚為奇觀,在地人稱之為「灶籠」。此地名反映西吉先民豐富的觀察與想像力之美,卻在近年幾乎被「藍洞」一詞完全覆蓋。灶籠一詞雖優美,但從南方四島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到2021地方縣政府,基本上還是以提及「藍洞」為觀光宣傳主要詞彙。

網垵沙灘影像。 圖/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網垵沙灘影像。 圖/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 灶籠一詞雖優美,卻在近年幾乎被「藍洞」一詞完全覆蓋。圖為「菊島歡樂遊-澎湖國家風景區」臉書貼文。

三、澎湖旅遊行銷策略的單一化問題

雖然近幾年澎湖公部門單位極力開拓多元觀光元素,但仍不難看出花火節仍成為在地公部門策略的主軸。早年因空難而試圖挽救觀光人潮的花火節,至今已成為澎湖觀光一枝獨秀的耀眼代名詞。每當花火施放之日,策略立竿見影,必能吸引無數觀光人潮前來澎湖朝聖,進而帶動地方觀光經濟的發展,也符合政府重視KPI數據的策略導向。然而,因2021年中疫情爆發,導致花火節中斷時,從網路上出現的留言不難判斷,不少外地的旅遊者對於澎湖的記憶與印象,只剩「花火」二字。

圖/澎湖縣政府臉書
圖/澎湖縣政府臉書

四、澎湖旅遊炒短線的心態

為吸引更多旅客來澎湖,公私旅遊部門在澎湖行銷包裝上,裹上一層一層的糖衣與香精,試圖用更聳動的標題,誇大性的用語來滿足遊客的虛榮心與幻想。漸漸地,將澎湖景點變成一道道吃不出原味、徒留重口味辛香料味覺的菜餚。聚焦於澎湖地方文化歷史內涵的旅行者,很難不因此受到影響與干擾。

展望未來,也許可以這樣做

一、效法國外無不可,但必須取其所長

國外的旅遊策略有許多地方值得澎湖借鏡與學習。特別是傳統文化建築的保存與活化再利用,結合商業與大眾性,創造地方經濟價值這點,絕對值得澎湖地方學習與效法。近年來,澎湖高速拆除在地建築,追求現代化的同時,人們是否慢慢失去了自己文化的內涵?結合在地文史與旅遊的策略,才是長久發展之道。

雖然澎湖縣長賴峰偉在任內曾受訪表明,台灣應該像國外一樣,不輕易拆除老建築,保留在地文化。但在實際政策上卻背道而馳,宣布2020年為「文化旅遊年」,持續將澎湖老建築拆除變為草皮,甚至在拆除前也未進行妥善的記錄與繪測。

賴峰偉於民視《異言堂》「昨日夢已遠 古厝今安在」節目受訪。 圖/作者提供
賴峰偉於民視《異言堂》「昨日夢已遠 古厝今安在」節目受訪。 圖/作者提供

照片中美麗古宅,卻已在賴縣長內任拆除。 圖/經拍攝者同意,取自臉書社團
照片中美麗古宅,卻已在賴縣長內任拆除。 圖/經拍攝者同意,取自臉書社團

二、瞭解在地文化,進而發揚光大

從前面提及的問題以及筆者的觀點不難看出,在地人對於理解自己的歷史,培養在地文化認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個開發史長達七百年(如不包含更早期澎湖石器時代相關遺址),比台南早百年的地區,似乎全忘記了自己也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資產。這裡的閩式三合院建築結構緊緻、建材充分運用巧思與在地素材(硓𥑮石、石灰與玄武岩等),但多半在時代高速運轉的飛輪下,被當成垃圾般的危老建築,除之而後快。殊不知他們摧毀的不僅是深度旅遊的基礎,更是先民篳路藍縷後,留給後人的寶貴資產。而地方澎湖公私旅遊部門,以拼貼異國想像包裝當地走馬看花式破壞生態的膚淺旅遊,著實令人感到痛心。

雖有譁眾取寵的異國化,但如同前面提及,澎湖也有真正屬於在地的「異國化」,值得地方人們發掘與推廣。馬公市地名「紅木埕」與興仁里「番仔井」之設施,可讓遊客瞭解荷蘭時期對於澎湖地名的深遠影響。白沙鄉赤崁村的「大赤崁涂氏樓仔厝」及西嶼鄉赤馬村「清雲家園」等洋樓,則是日本時期融合東西方美學概念而產生的建築,值得讓在地居民對外推廣並認識建築之美。

因此,地方民眾有責任與義務,瞭解澎湖在地文化、歷史與地名的優美之餘,進而發展出自信,推廣品牌正名運動。不再以吳哥窟及希臘等異國名自居,而是以「本名」做為澎湖旅遊行銷推廣的標的,避免讓澎湖成為坐在金山銀山上的乞丐。

結語

期盼未來,更多遊客來到澎湖,不再以「偽出國」的心態來渡假。而是帶著更多的好奇心與期待,真心探索屬於澎湖群島這塊土地的內在美好。唯有如此,當地旅遊業者才能讓在地的價值,繼續正向地發光發熱。同時,讓澎湖不再淪為夏日擁擠狂歡的觀光炒短線島嶼,而是能讓國內外遊客,想要流連忘返再三造訪的深度旅遊知性之島。

位於澎湖縣西嶼鄉赤馬村之「清雲家園」,是間日本時期的和洋混和建築。卻因縣府文化單位的漠視,逐漸凋零毀壞。 圖/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位於澎湖縣西嶼鄉赤馬村之「清雲家園」,是間日本時期的和洋混和建築。卻因縣府文化單位的漠視,逐漸凋零毀壞。 圖/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參考資料

  •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灶籠與網垵條目)。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