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雞籠中元祭:有了賽陣頭,不用打破頭 | 編輯室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圖輯】雞籠中元祭:有了賽陣頭,不用打破頭

何藍韓為今年主普的宗親會。 攝影/許伯崧(下同)
何藍韓為今年主普的宗親會。 攝影/許伯崧(下同)

(圖、文:許伯崧,鳴人堂編輯)

農曆7月,是臺灣人的鬼月,是臺灣民間文化的一大盛事,各地皆有著各具特色的普度文化。以每年農曆7月14日於基隆舉辦的雞籠中元祭為例,2008年1月,由當時的文建會(文化部前身)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將雞籠中元祭公告指定為「重要民俗」,是為臺灣有史以來第一個被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的民俗活動,足見其所象徵的意義與代表性。

而至今2017年,臺灣各地已有百餘件民俗活動被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這些無形文化資產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承載了來自民間的集體智慧與價值觀,形成地方的記憶,也透過民俗活動將地方的「技」與「藝」加以保存並展演。

以雞籠中元祭來說,由於基隆先民多為中國福建漳州泉州移民,漳人於雍正年間便於基隆地區拓墾居住,而泉人則較晚於嘉慶年間才來到基隆,因平原地區已由漳人開墾,泉人遂往山邊墾殖。而兩族群間語言與信仰皆不相似,在拓墾的過程中難免因利益問題而大動干戈,分類械鬥情事不斷。甚至,後於咸豐三年(1853年),漳泉間爆發大規模的械鬥事件,死傷一百餘名,甚為慘重。

事後,地方父老認為雙方經常大打出手,每一回衝突就死傷無數,絕對是弊大於利,因此相約雙方識者協議,將百餘名械鬥亡者的遺骨合埋,象徵雙方和解。此外,雙方也協定,漳泉兩方會以普度賽會的形式,取代過往動輒的械鬥,此為「以賽陣頭取代打破頭」的由來,保留有較勁、比拚的意味,但由賽陣頭的方式呈現,降低因械鬥而造成死傷的風險。

此外,雙方也決議由基隆的十一姓(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 何藍韓、賴、許)的宗親會輪流舉辦普度1,並於現今基隆中正公園(亦稱主普壇公園)興建主普壇,這是雙方較勁的灘頭堡,輸人不輸陣,每年各輪值的宗親會都要裝扮甚為壯麗,才不會在競爭性質的普度賽會中臉上無光。

除主普壇的搭建工事以外,在農曆的7月14日晚,基隆市亦封街進行交通管制,各家出動花車或陣頭等,展現各宗親會的動員能量與實力,同時亦深化其與當地的互動關係。當晚,基隆市民在大街上行走自如,或是蹲坐路旁,欣賞數小時花車與陣頭演出外,也與左右鄰舍搭話閒聊,藉由中元祭的民俗活動,除團結了各宗親會,也聯絡的地方情感,並強化在地認同。從弭平分類械鬥開始,到形塑地方共同體的生命經驗,雞籠中元祭扮演相當重要的媒介。

在水燈頭與花車在市區完成遶境後,各宗親會遂前往八斗子望海巷海邊施放水燈,希望以水燈燃亮海路,招引海上的亡魂上按享用祭品,民間信仰也相信,水燈流得越遠,後代將越興旺。

|延伸閱讀|

  • 主普的十一字姓為咸豐年間,現已擴增為十五字姓,分別是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何藍韓、賴、許、聯姓會、李、黃、郭等輪流主普。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