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文化會議之後,我們怎麼重建臺灣藝術史?
睽違15年,臺灣終於再次召開了全國文化會議,這一次有一個議題是圍繞在臺灣藝術史上,文化部鄭麗君部長也提出透過館舍升級、數位化工程統整、典藏、展示、推廣,讓這些珍貴的臺灣藝術史更融入臺灣現代的文化生活中。
作者對於鄭部長的用心深感肯定,不過藝術史的保存並非只是單純興建硬體設備、收購典藏品,還必須跟教育、文化保存、連結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結合,這一方面是作者認為有待努力與加強的。
藝術史包含美術史、音樂史、攝影史、建築史、雕塑史、舞蹈史……等,以臺灣這塊土地而言,涉及了南島原住民的考古、明清時期的渡海拓墾、日本時代的表現、1945年戰後發展以及鄉土運動……等,一直延續到當代。
保存藝術史不只是數位或是博物館化的保存,藝術史也不應該只是精緻的宮廷藝術、菁英,或是富豪宅第,應該還包含常民的生活史。不應該只是著重局部的年代,而是更該以系統性的方式保存。有的時候,藝術史就活生生的站立在街頭,這一類的藝術史不需要冰冷的博物館化,而是就地規劃設計保存。
遺址成移址,竹塹成欠竹
以南島考古為例,「漢本遺址」對臺灣美術甚為重要,除了有精緻的骨雕工藝、金箔片、玻璃珠及青銅刀之外,尚有完整的部落和房子,文化部雖然將「漢本遺址」定為「國定遺址」,但是急就章的為了蘇花改趕工,因此採取粗糙的「搶救」,快速的回填,上方蓋了水泥塔柱,下場就是這些重要的漢本文物失去了土地的脈絡;一旦採取的是「複製翻模展示收藏」及冰冷的博物館化,這對臺灣藝術史的建構來說將是重傷害。如今類似的案例於芝山岩重演,這個區域亦有可能因為不當開發案,導致國定古蹟受到價值損害,文化部至少應該針對尚未破壞的芝山岩都更案提出亡羊補牢政策,主動且積極介入,保留藝術史現場。
而清朝渡海來臺的漢人開拓史,亦因為地方政府怠惰、無能,面臨瀕危。在屏東,蔡英文總統故鄉附近,北門張家古厝保留客家先民的開拓史,竹塹建築是台灣建築史中不可或缺的一塊,清朝時期滿人六十七以巡臺御史身份命畫工依其於台見聞繪製《六十七兩采風圖卷》,紀載了關於竹塹中生態的圖像。這張藝術作品固然在國家級的博物館受到恆溫恆濕保護,不過僅存的恆春北門竹塹建築場景是活生生的,然而,屏東文化處卻任憑竹塹暫定文化景觀被拆,使客家文化不再完整,真不知道這是不是愛台灣的表現?
淪為半套的「東方小巴黎」
回到了臺北,看看清朝光緒十年興建的臺北北門,臺北市政府拆除忠孝橋引道後,讓北門風華再現,但距離宣稱的「東方小巴黎」稱號,恐怕相差甚遠。
舉例來說,臺北市政府打算在市定古蹟,擁有八十六年歷史的北門郵局後方,興建30層、50層的中華郵政之塔,未來北門周邊還有雙子星是56層與76層大樓,鐵道部古蹟後方也會有兩棟42層、一棟39層的大樓規劃,儘管拆除了忠孝引道橋讓北門「呼吸」,但北門周邊一棟又一棟的高樓大廈,不也遮蔽、並影響了北門的文化景觀嗎?更離譜的是在世大運期間緊急完工的北門廣場規劃案,模擬城牆本應該是唭哩岸石,卻用了進口黃砂岩,廣場解說牌東門和西門照片錯置,甚至連林達泉肖像都被誤植,試問這樣的歷史錯亂、偽造的現場如何談臺灣藝術史、藝術教育?
以傳承儒學、保留大量書法藝術真跡的陳悅記古厝,其家族歷史淵源流長,甚至與位於中國漳州,唐朝興建的南山寺有脈絡上關係。事實上,在臺灣無論是臺北孔廟、保安宮、北部書院建築……等古蹟都與陳悅記古厝古蹟有關,在「臺北學」當中十分重要。無奈這個重要古蹟目前是漏水發霉、屋頂塌陷,臺北市政府即使在容積移轉的官司三審都敗訴,依舊不肯依法歸還容積去重新談修復,古蹟、藝術文物依舊瀕危,需要文化部更主動協助。
藝術教育不能失去地方連結
而全國文化會議當天,巧遇三峽李梅樹的後人,他們在地方捍衛三峽的文化資產、推廣藝術,不過號稱東方藝術殿堂的三峽祖師廟,即使李梅樹當時聘請了黃龜理、李松林、陳振雄……等國寶級匠師,內有吸引國外鳥類專家的「百鳥朝梅」石柱,及于右任、閻錫山、賈景德、高拜石……的書法題字,這座東方藝術殿堂竟然不是法定文化資產,只因為新北市政府對文化資產不夠主動積極,中央又沒有介入,所以到三峽的人很多只知道牛角麵包,而忽略藝術。
李梅樹紀念館也談論到私人美術館經營的困境,例如同樣在三峽的國家教育研究院是國家的教育機構,理應是李梅樹紀念館重要合作的對象,但是國家教育研究院在課程規劃上已經有3年左右,不曾在課程中規劃參觀李梅樹紀念館;即使紀念館願意在下班後配合開放導覽。
作者推敲原因,可能是因為需要自付一百元的門票,試問位在三峽,有地利之便,培育國家教育領導的單位都輕忽地方藝術史,不願付出代價欣賞藝術,怎麼能期待學生呢?怎麼可能部部都是文化部?局局都是文化局?
另外國家對重要文化藝術地景也是漠視,有臺灣美術工藝之父的顏水龍,在臺北劍潭公園有一幅《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壁畫,鄭麗君部長在立委時期就要求對此類藝術地景進行列冊,不過這件作品至今依舊不是臺北市政府的法定文資,亦沒有在列冊追蹤名單中,受損竟然不是專業修復,而是公園路燈管理處自行水泥填補,試問文化部能對地方政府的散漫有什麼辦法呢?
綜合以上各地的保存與文化推廣的滯礙難行,作者建議文化部,在藝術教育方面除了科技跟博物館的建構,也應該跟地方文化結合,思考什麼是臺灣藝術史?包含了那些?範圍能否更加擴大,尤其是在地的文化資產是藝術史的根源,對於地方政府失能、失職,文化部更應該主動介入,而非消極等待陳情,這樣才能使文化、藝術受到保護,也才有推展臺灣藝術教育的基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