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表現主義:華湧與鼻血下的六四
表現主義是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藝術風格,表現主義電影的經典開山之作是1920年的《卡利加利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y)。這部電影為了突顯人的主觀視角,布景都是歪曲的、非直線的。
那麼,《表現主義》內容和德國表現主義有什麼關聯?
淺層的理由或許是《表現主義》的主角——畫家華湧的作品帶有表現主義風格;深層的理由則是,這是一部以「歪斜了的」中國現實為背景的紀錄片。
華湧事件簿:從表現主義走入現實政治
華湧是誰?他在百度與google裡兩樣情,在中國管制的網站世界裡,關於華湧的資料寥寥可數,倒是google有不少他的新聞與介紹。
華湧,1969年出生,他的個性因子裡有種不受現實拘束的成分。1990年21歲時漫畫作品獲得日本讀賣新聞國際漫畫大獎,當時他的繪畫之路尚未成熟,反倒在那全面市場化的年代裡,靠著經營公司獲得奠定人生的經濟基礎。
37歲在北京798藝術區成立工作室後,華湧的繪畫開始成熟,此時的代表作是「失信仰者」系列,畫風開始有表現主義色彩,每張臉都是扭曲的。不過,扭曲的臉是華湧在畫布上依潛意識而進行,與社會現實沒太大關聯。
華湧從現實開始的畫作應該是在中國股市狂飆前後。2006年,中國股市曾有一段榮景,華湧也在熱潮中投資,不料慘澹收場。這段經歷讓他反思人與金錢的關係,乃至世界政治經濟大勢。裝置藝術作品「這是個問題」,是個被紅綠線條綁住的骷髏,而紅綠正是股市漲跌的顏色。
《上指2008.05.12-2009.08.08》與《納指2008.08.08-2009.08.08》的巨型油畫則分別以人民幣與美金為背景,畫上攸關政治經濟大勢的圖畫。從現實出發之後,軍區大院出身的他,重新思考他所接受的紅色革命教育。「魯迅」與「毛元璋」兩張畫作裡的臉孔同樣扭曲,最有趣的應該是臉部扭曲戴上紅帽的「毛元璋」,看似朱元璋和毛澤東綜合體。此時的他,真正開始以藝術家身分介入現實政治。
為紀念六四,2012年6月4日,華湧在天安門廣場手敲自己的鼻子,用鼻血在臉上寫著六四。未料,此舉讓他進監服刑400多天。
華湧多年來始終以前衛藝術家之姿,關注種種不合理的政治社會問題。他最新的「作品」是2017年北京政府以「低端人口」為由,對北京近郊城鄉移民群聚的大興進行拆遷。華湧在現場以鏡頭記錄歷史,而後,他在村民層層保護下離開現場。
官方為追緝華湧撒下天羅地網,他被捕前正自錄為女兒慶生的影片,門口警方急促要求開門的聲響,讓他倉皇錄下視頻向外發送,此景引起國際震驚。在輿論壓力下,華湧最終被釋放。不過,2018年中國兩會期間,他被迫離開北京「旅行」。
劇場式的展演:對前衛藝術家的拷問
到此為止,讀者可能在我的敘述裡想像了一個「高大上」的華湧——他挺身而出,以藝術對抗社會的不公不義。但《表現主義》裡的他並非如此。
這部作品在呈現手法上有真實,例如導演徐若濤對華湧的跟拍,與對身邊人物的訪談;有劇場般的呈現,例如畫家邱洪峰與華湧在工作室的共處,甚至對華湧嚴厲的拷問;也例如邱洪峰抱著破舊女神像如詩一般的喃喃自語。
作品最後一段更帶有荒謬色彩,導演安排女演員幫華湧打手槍,邱洪峰在旁獨唱「美酒加咖啡」,而後兩人先後不滿導演的安排和導演發生衝突,此片也在衝突中結束。整體來說,呈現手法上不像此前在台灣引起討論的中國紀錄片《大路朝天》、《少年小趙》與《大同》那樣,三者都有一個清晰的關於人物或主題的敘事。
畫家邱洪峰對華湧的質疑拷問是電影的主軸,擔任演出之前,邱洪峰不識華湧,作品裡他就從原點拷問華湧。邱洪峰起初的質疑,不乏官方觀點:天安門行動的政治目的是什麼?之所以如此,是被其他藝術家拋棄而標新立異吧?
是啊,我就說我要紀念六四。
華湧的回應如此單純,這個前衛藝術作品就名為「記憶週期」。按華湧更直白的詮釋,就是「這個國家每年都要來幾次大姨媽」,警戒六四是每年例行公事。
華湧的直白別具魅力,華湧開始以一個高大的形象進入邱洪峰的精神當中,邱力圖抵禦,兩人甚至發生打鬥。當華湧告知獄中曾有兩度十天進入禁閉室,就連睡覺也有人監管與紀錄,但也在那個環境裡,自己居然有高峰體驗——感覺到內心深處的觸動——彼刻頭腦無比清醒,所有完成與未完成作品清晰呈現在腦海中。
聽華湧訴說他在荒謬體制下的人生體驗後,邱洪峰為他所征服。開頭邱洪峰所說的「這是一個有自由、有勇氣,想要表達的藝術家碰觸這個體制發生的悲劇」,也是拷問的最終心得。
恐懼與不確定感,是來自權威國家的恣意
天安門是中國政治象徵,有嚴密的警力,行動時真的沒有一絲恐懼?
天安門前的表演主角是華湧一人,還有位協力者郭明珍,他在一旁拍攝保全資料。郭明珍對行動當下有個詩意的描述:只感覺到一切淨空。真正的不確定感,是被警察戴上手銬到住處搜索,附近鄰居都跑來圍觀,自己成為被觀看的對象時的那種感覺。
華湧也有不確定感,2011年六月四日行動時,關了三天但沒入獄,但2012年卻因此關了400多天,那種不確定感來自威權國家的恣意。自此,華湧也成為警方訪查的對象。
《表現主義》裡的另一個主軸是生活碎片中的華湧,警察則是華湧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配角。比較客氣的是登門要求到派出所做個紀錄,誇張的是當便衣警察佈下重兵跟蹤華湧,發現便衣身影的華湧索性上前盤問來歷,有的會兇狠地否認跟蹤,有的會謊稱是附近的住戶。
誇張只有不斷升級,六四前夕,為防華湧再赴天安門,不單是警車堵住巷口,住處外更有警方人員層層圍堵,就連華湧友人送菸來,也要華湧怒罵抗議後才能送上。
向死前行:旅遊與「被旅遊」
華湧的旅遊經驗豐富,其中多是「被旅遊」。比如國家紀慶或者說「大姨媽」來時,異議份子只能被倒到偏遠的西藏等地,「被旅遊」的華湧也多有逃跑脫離掌控的情事。
2015年,華湧實踐自己真正旅行的概念——「向死而行」,他以流浪畫家的身分自由地到各地旅行也賣畫,沒有目的,就像一個晃遊者在中國乃至海外到處晃晃。《表現主義》中的不少鏡頭便是出自「向死前行」。
在這些旅行片斷裡,可以看到好事的華湧。在井岡山,他看到交通警察攔車未用標示牌,因這不符《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法》的規定,而和警察理論半天;在印度,跟西方人唱了幾句歌頌毛澤東的紅歌後說FUCK;他也出現在香港銅鑼灣書店門口寫生,紀錄言論消逝的地景。「向死前行」的旅行過程,華湧都會在微博發文,不過,這些多在牆內遭刪除。
《表現主義》用幾個不同的視角呈現華湧的面貌,也用影像記錄他的向死前行,彌補被刪文的遺憾。華湧一定不會在這樣的旅行中就得到滿足,怎麼讓這個國家的大姨媽少來幾次才是他心中所願吧。
(※ 本片將於「第十一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放映,場次為5月6日、5月10日,放映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詳參完整場次表。)
▲ 台灣導演李惠仁的《并:控制》記錄了華湧在天安門廣場用鼻血在臉上寫著六四,以及他被捕前正自錄為女兒慶生的影片,卻收錄了門口警方急促要求開門的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