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故事的紀實漫畫家們——兼讀《熱帶季風》(上) | 李政亮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說故事的紀實漫畫家們——兼讀《熱帶季風》(上)

台灣紀實漫畫刊物《熱帶季風》。 圖/慢工出版提供
台灣紀實漫畫刊物《熱帶季風》。 圖/慢工出版提供

漫畫,大家腦海裡想到的大概是或多或少都接觸過的日本漫畫。日本漫畫雖然主題繁多、漫畫家的畫風也相當多樣,儘管如此,大家對日本主流漫畫的印象似乎還是有些「日本規格」的基本印象,比方說故事情節不少是虛構的時空等。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習慣的日本規格之外,紀實漫畫近年來在台灣慢慢受到重視。一方面,《熱帶季風》自2017年問世以來,慢工細活地出版了三期,且都引起了相當程度的重視。《熱帶季風》的封面印著「給大人看的紀實漫畫刊物」,書背也標示亞洲紀錄漫畫系列,各期內容的作者更是來自各國,內容文字時而中英並陳,幾乎顛覆了台灣人慣有的漫畫閱讀經驗。

另一方面,歐洲紀實漫畫也在這幾年接續翻譯成繁體中文出版,例如《熱帶季風》專欄作者陳文瑤所翻譯的《伊拉克的罌粟花》(繁中版2017年出版)與《阿蘭的戰爭》(繁中版2019年出版)。此外,今年也有《茉莉人生:我在伊朗長大》的翻譯出版。

《昭和感官物語》劇照。 圖/佳映娛樂
《昭和感官物語》劇照。 圖/佳映娛樂

《昭和感官物語》劇照。 圖/佳映娛樂
《昭和感官物語》劇照。 圖/佳映娛樂

什麼是紀實漫畫?

要為紀實漫畫下一個精準的定義並不容易,大抵就是透過漫畫(經常是個人成長的視角)帶出對生活世界乃至政治社會的觀點。與其找尋精確定義,我們不如從紀實漫畫經典來看紀實漫畫是什麼。

日本劇畫運動代表人物辰巳嘉裕的《劇畫漂流》,與近年來翻譯自歐洲出版的漫畫作品恰是兩種代表。這些作品同樣是從個人自傳的角度出發,但所帶出的議題不盡相同。辰巳嘉裕有著清晰與主流漫畫風格,甚至與日本經濟發展神話對話的企圖。

近年台灣翻譯自歐洲出版的漫畫作品也都是自傳式人生,這些作品可以看到主人公在不同國家流轉的背景下,承受強烈的各種價值差異與衝擊的反思。

與主流漫畫對抗的「劇畫」

辰巳嘉裕的《劇畫漂流》以自傳式的方式,帶出自己的成長歷程與曾經的劇畫實踐。辰巳嘉裕1935年出生於大阪,比被稱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小七歲。手塚治虫出道很早,19歲就在《新寶島》發表了表現手法上的革命性作品。手塚治虫量產質佳的作品,也吸引年輕人走上漫畫之途,辰巳嘉裕也是其中一員。

戰後日本漫畫家多從赤本漫畫開始,這類漫畫印刷紙質較差,依賴貸本屋(租書店)流通。手塚治虫也是如此,當他在大阪小有名氣之後,開始進軍東京,立志成為全國性的漫畫家。常盤莊是日本漫畫史上的一則傳奇,也是一種漫畫風格。常盤莊是東京池袋附近一棟兩層樓的建築,出租給來東京發展的年輕人。

1953年手塚治虫曾在此短暫住過,而後赤塚不二夫石之森章太郎等日後成名的漫畫家都在此住過,他們之間在漫畫之路相互砥礪,也成為一則立志的青春物語。常盤莊漫畫家們的主題各異,但大體來說是用卡通的表現手法呈現,讀者則是針對兒童。

《昭和感官物語》劇照。 圖/佳映娛樂
《昭和感官物語》劇照。 圖/佳映娛樂

《昭和感官物語》劇照。 圖/佳映娛樂
《昭和感官物語》劇照。 圖/佳映娛樂

辰巳嘉裕與劇畫工房

當常盤莊的年輕漫畫家開始發表作品時,辰巳嘉裕也在大阪創作。大約21歲時,他已逐漸意識到自己的風格並非傳統的漫畫,這段期間的得意之作是1956年的《黑色暴風雪》(黒い吹雪)。

主題是年輕鋼琴家被冤枉成重犯,他在大雪紛飛的天氣裡,被送往位在險峻高山關押重犯的監牢。作品講述這名鋼琴家途中趁機脫逃的故事,作品一氣呵成,辰巳約花了20日完成,此後「劇畫」也在他心中逐漸有個輪廓。

辰巳嘉裕以及其他幾位類似風格的漫畫家們在大阪小有名氣之後,也想到東京一展身手。1957年22歲這一年,辰巳和劇畫運動的其他成員進駐國分寺附近的壽莊(コトブキ荘),這恰與池袋附近椎名町的常盤莊形成對照。1959年,他和友人們成立「劇畫工房」。成立宣言裡,他們意氣昂揚地指出,劇畫是一種不同於兒童漫畫的風格,讀者群針對成人,而其流通則依托於貸本屋。

辰巳在劇畫工房成立之初興致勃勃地將這份宣言寄給各大媒體,不過卻石沉大海,諸多不利因素也出現眼前。劇畫依托的平台貸本屋雖在1950年代末期達到高峰,但高峰之後快速墜落,因為在經濟快速成長的背景下,1959年《週刊少年Sunday》與《週刊少年Magzine》問世,漫畫慢慢變成購買擁有而非租借。

此外,戰後日本漫畫曾有教育團體與家長團體發起的漫畫追放風潮,認為漫畫裡有抽菸乃至自殺等不良情節,對兒童身心發展有礙。手塚治虫針對兒童的作品尚且遭到教育團體的抵制,更何況劇畫的社會現實風格、鬥毆、裸露等情節。

更為嚴重的是,劇畫工房成員也因劇畫與漫畫之間的關係意見分歧,有人認為劇畫與漫畫是對立的,不過,也有人認為漫畫是個大概念,劇畫是漫畫的其中一種。劇畫工房終究沒能扛著劇畫大旗在漫畫之路上繼續行走,雖然他們仍在漫畫之路繼續奮進,但已解體的他們,只能各自創作找尋出版機會。

邱金海(左)執導的《昭和感官物語》呈現日本劇畫大師辰巳嘉裕(右)的真實與想像世界。攝於2011年法國坎城影展。 圖/美聯社
邱金海(左)執導的《昭和感官物語》呈現日本劇畫大師辰巳嘉裕(右)的真實與想像世界。攝於2011年法國坎城影展。 圖/美聯社

與劇畫的訣別

儘管劇畫工房消逝了,不過,劇畫的概念卻被擴大理解——劇畫意味著手塚治虫以外的一種漫畫風格。所謂的手塚治虫風格是指迪士尼式的畫風,以及閱讀對象為兒童,這樣的漫畫想像,也對後輩漫畫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968年,辰巳嘉裕宣告與劇畫的訣別,但十年之後卻因劇畫走向國際。1978年,一位遠在瑞士的青年竹本元一聯繫辰巳嘉裕,他在歐洲創辦了漫畫雜誌,想要將辰巳嘉裕的幾部作品翻譯為法文發表。就因為這樣的緣分,辰巳嘉裕日後參加過數次國際漫畫展而且頗受歡迎,他的作品也有多國的翻譯版本,但繁體中文版目前仍無,可說是台灣讀者的遺憾。

更重要的是,1995年,60歲的他開始連載《劇畫漂流》,這部作品就是他劇畫之路的追憶,2007年,劇畫誕生50周年單行本出版。隔年,新加坡導演邱金海(Eric Khoo)因喜愛辰巳嘉裕的作品兩人於東京見面,討論作品改編為電影的可能性,雙方相談甚歡,2011年電影《昭和感官物語》(TATSUMI)完成。邱金海雖非日本人,但他所做的功課非常札實,電影一方面透過辰巳嘉裕的旁白帶出時代背景與創作心情,一方面穿插六部精采的短篇作品。

辰巳嘉裕在電影裡的旁白裡說道:「1970年代日本當時正值高度經濟成長期,國民都享受著富裕的生活。大家沉浸歡愉之際,冷眼旁觀的我難以忍受,那時的富裕風潮並沒有吹向我和身邊的庶民。怒視富裕之風的憤慨,在心中化為烏黑怪物,吐出一篇篇作品。」

這段旁白就是劇畫的根本精神。

▍下篇:

說故事的紀實漫畫家們——兼讀《熱帶季風》(下)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