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影像政治(下):《海上的豪族》反映戰時日本國策與民心? | 李政亮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海的影像政治(下):《海上的豪族》反映戰時日本國策與民心?

《夏威夷.馬來島海戰》電影海報。 圖/維基共享
《夏威夷.馬來島海戰》電影海報。 圖/維基共享

▍上篇:

海的影像政治(上):何謂國策電影?日本的鄭成功神話《國姓爺合戰》

ABCD突破、台灣打荷蘭

隨著日本侵入中國,國際政治也開始出現合縱連橫的態勢。1939年,美國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禁止飛機燃料的輸出,這對發動戰局的日本是一大打擊,日本也因此更側重產石油的東南亞。原本日本與荷蘭有民間合作,開採荷蘭殖民下的印尼的石油,不過,在美國壓力下,荷蘭也在1941年中止石油開採。除此之外,也在這一年,英國跟隨美國的立場,拒絕提供日本石油,與美國同調,提供蔣介石政權物資。

這一連串的動作,日本稱之為「ABCD包圍網」,這個命名依國家名稱的開頭字母而來,A是美國、B是英國、C是中國的蔣介石政權(與之相對,另有親日的汪精衛政權)、D則是荷蘭。

面對包圍網,日本多方突破,最為重要的是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此外,南進政策原本就是1930年代後期日本政府的政策,面對石油短缺問題,只有加緊掌控東南亞國家。在這樣的背景下,電影的「ABCD突破」也逐一出現,在對美國的部份,《夏威夷.馬來島海戰》(ハワイ·マレ沖海戦,1942)便是以襲擊珍珠港為主題,由於加入了特攝大師圓谷英二的模型設計,襲擊珍珠港一段頗為逼真。

對英國的部份,則有マキノ正博導演的《鴉片戰爭》(アヘン戦争,1943),其內容便是林則徐查緝鴉片趕走英商的故事。至於中國,從1939年的戰爭電影《土地與軍隊》、《上海陸戰隊》開始,便都是以中國戰場為背景,在ABCD突破並未有特別之作。

《夏威夷.馬來島海戰》拍攝現場。 圖/維基共享
《夏威夷.馬來島海戰》拍攝現場。 圖/維基共享

至於荷蘭,日活在台灣拍攝的《海上的豪族》便是一例。按《台灣公論》1942年9月號的報導,這部電影是由日活京都與台灣總督府合作,內容就是17世紀的濱田彌兵衛事件。

這個事件的大背景是荷蘭1624年佔有台灣之前,台灣漢人就和日本人進行貿易,1624年之後,荷蘭等於與日本成為競爭漢人貨物的對手。1626年日本商人濱田彌兵衛帶領得到江戶幕府海外貿易特許的朱印船來台灣買生絲,並向東印度公司借船赴廈門載回貨物,但遭拒絕。1627年濱田彌兵衛帶著對荷蘭不滿的新港社原住民16名回日本,以「高山國使節團」的名義晉見江戶幕府的德川家光將軍,準備反荷事宜。

1628年濱田彌兵衛再度來台,包含新港原住民共470名,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台灣長官彼得.納茨(Pieter Nuyts)有所提防,不過,最終仍遭濱田彌兵衛攻陷。雙方經過協商,濱田彌兵衛帶回彼得.納茨之子作為人質,日本與荷蘭就貿易一事持續溝通。搬上大銀幕的濱田彌兵衛事件,依報導所示,是部國策電影,荷蘭成了侵略東亞的國家,濱田彌兵衛則成了勇敢南進苦鬥的英雄。

這部電影的拍攝因在台灣取景,因此,《台灣日日新報》多所報導,例如1941年7月4日報導了導演荒井良平來台灣蒐集資料,也來考察熱蘭遮城等史跡、1941年8月21日報導劇組將至花蓮拍外景等,甚至1942年10月3日《海上的豪族》在東京的試映會也大加報導。按《台灣公論》的介紹,這部電影到大武山與台東取景,有上千原住民演出,是場面壯觀的電影。

這部電影在1942年的日本票房當中排第21名,算是不錯的成績,儘管影評人飯島正對這部電影嗤之以鼻。事實上,日本觀眾對荷蘭的關注,就電影來說,1941年2月9日於東京開始大張旗鼓上映的紀錄片《蘭領印度》也扮演一定的推波助瀾角色,這部紀錄片的內容包括印尼的產業與文化,從石油、漁業、菸草到當地人的生活乃至舞蹈等,可說是透過鏡頭對印尼進行全面的認識。

值得注意的是,《蘭領印度》上映兩天之後,東京發生喧騰一時「日劇7圈半事件」。這個事件是指滿映出身的李香蘭因《支那之夜》等電影的演出,以會講日文的中國人形象成為風靡一時的明星,1941年2月11日她在日本劇場舉行演唱會,排隊的觀眾人潮圍了日本劇場七圈半。在當天的節目當中,除了李香蘭的演唱之外,也包括《蘭領印度》的放映,可以說,這是一場戰時下的娛樂事件。

《海上的豪族》劇照。 圖/取自日活株式會社
《海上的豪族》劇照。 圖/取自日活株式會社
《海上的豪族》劇照。 圖/取自日活株式會社
《海上的豪族》劇照。 圖/取自日活株式會社

國策電影到底成功洗腦了沒?

《國姓爺合戰》與《海上的豪族》都是不折不扣的國策電影。國策電影給人一種印象,就是戰爭動員的一部分,簡言之,就是洗腦。

不過,洗腦到底成功了沒?這可能要當時人們的觀影紀錄來觀察。台南佳里的醫生作家吳新榮,平日愛看電影,也經常在日記裡記下心得,本文所提到的國策電影,他看過不少,也記下一些心得。

1939年5月28日,他在台南的世界館觀看《忠臣藏》,評價為不愧是眾星雲集的豪華電影,「但它太過於忠於史實,較難引起興趣與感動」。這一年的12月5日同樣在台南看了《土地與軍隊》,從記載當中可以看到,這部電影在台南連映五天,場場客滿。不過,在吳新榮看來,「並非好到感動人心的程度,只是看到戰爭的慘狀,使人萌生出反戰思想」。1941年4月28日,他到台南市世界館看《國姓爺合戰》,在日記裡,他寫道「電影評價不高」。

吳新榮對這幾部電影都無好感,這是否意味著他對國策電影反感?5月12日的日記當中,吳新榮提到赴台南宮古座看電影,恰好《爆音》(1939)演到一半,「對此國策電影我留下感動的眼淚。我終於明白了自己在不知不覺之中,已經完全變成日本人了」。可以看到,吳新榮對國策電影並不反感,而是哪一種類型的國策電影的問題。

吳新榮看完全片並寫出感動心得的電影是李香蘭主演的《白蘭之歌》(1939)。1941年2月25日的日記裡寫道,「雖然是一部國策電影,但以滿州作為背景的這一點來看,拍得相當成功。畫面呈現出大陸壯觀遼闊的景色,使人感動。而在大陸開墾經營的日本人的偉大,讓人佩服。縱然這部電影在意識形態上或藝術水準上,還不到令人心服口服的程度,但以描寫的內容和歷史事實、時代的動態而言,是讓人銘感於心的」。

《白蘭之歌》劇照。 圖/維基共享
《白蘭之歌》劇照。 圖/維基共享
李香蘭1941年2月11日在日本劇場舉行演唱會,排隊的觀眾人潮圍了日本劇場七圈半,為歷史上著名的「日劇7圈半事件」。 圖/維基共享
李香蘭1941年2月11日在日本劇場舉行演唱會,排隊的觀眾人潮圍了日本劇場七圈半,為歷史上著名的「日劇7圈半事件」。 圖/維基共享

筆者推測,吳新榮喜歡有浪漫色彩並能展現日本精神的國策電影。吳新榮之外,台南出身的年輕學生葉盛吉,也是愛看電影愛閱讀的知識份子,他同樣會在日記裡記下所看電影並時而寫下心得與評語。葉盛吉在1942年也看了《海上的豪族》。特別的是,此時的他為了重考位在岡山的第六高等學校赴日準備。

依《朝日新聞》1942年9月26日報導,台灣總督府與《朝日新聞》舉行《海上的豪族》試映會,參加辦法是寄回郵明信片並寫上所欲觀看的戲院、參加者的住所以及姓名等資料。按葉盛吉10月2日日記所述,他是在新宿的帝都座早上9點到10點半的場次觀看。在日記裡,他沒有留下心得。

時間再稍稍往前推,1941年當時18歲在台南一中就讀的他,3月1日在台南的國風劇場看完《燃燒的天空》之後,當天的日記留下激切的心情:「《燃燒的天空》據說是我國最大的航空影片,有最先端的飛機堂堂的英姿、英勇的編隊、少年航空兵快活又緊張的生活。勇壯的爆破行動、前線基地的模樣、壯烈的自爆!壯烈的歸還。啊,最終成為在大陸殞落的花。在那之後的隔日以及淒清的前日,都有一架又一架的飛機在晴朗的天空向著目的地起飛而去」。《燃燒的天空》加入特攝大師圓谷英二的特效,這使得空戰的場面顯得逼真,也因此讓年輕的葉盛吉為之吸引神往。

總而言之,在海的影像政治裡,我們看到海與帝國日本之間的連結。然而,被視為洗腦的國策電影,如果從吳新榮與葉盛吉的日記來看,也未必都能如此成功,讓他們感動的國策電影,都有一定的戲劇效果,這一點,是思考國策電影時的一個重要參考。

《燃燒的天空》電影海報。 圖/Amazon
《燃燒的天空》電影海報。 圖/Amazon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