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協百年:重探巡映隊美台團的電影實踐(下)
▍上篇:
美台團的出現
然而,文化協會終因左右路線問題分裂,1927年1月3日於台中公會堂所舉行的臨時大會裡,左派勝出,掌握文協,右派出走,同年,成立台灣民眾黨。至於文協的電影巡映隊何去何從?主導文協巡映隊的蔡培火被文協除名,1927年10月16日蔡培火接受《台灣民報》記者訪問時,談及被除名原因時,便提到電影放映器材。左派掌權之後,也想規劃電影巡映活動,但蔡培火認為電影器材與影片是自己與其他同志以個人身分來促成,並非屬於文協的器材,因此拒絕移交。
1928年1月29日的《台灣民報》報導蔡培火與王開運兩人準備籌辦美台團,這是美台團這個名稱第一次出現。美台團是以社團法人的形式運作,目標資金是三萬圓,每口20圓認購,事務所則暫訂於蔡培火台南幸町住所。1928年7月8日再有資金募集情形良好的報導。
不過,美台團的運作卻遲遲沒有再進一步的消息,直到1933年蔡培火日記再度提到美台團。推估這是因為文協左派掌權之後,蔡培火被除名,而後與蔣渭水共組台灣民眾黨,但蔡培火對蔣渭水的左傾甚為不滿,1930年再與林獻堂、楊肇嘉等人成立台灣自治聯盟。可以說,蔡培火在1930年代前後這段期間,在政治社會運動的分分合合當中忙碌。事實上,百年前的政治運動者確實非常忙碌,《蔡培火全集》當中包括日記,在日記當中可以看到政治運動者蔡培火讓人動容的奔波與忙碌。
此外,從日記看來,他是個做事有計劃性的人,年初的日記裡經常都有年度工作要點的記載,1933年1月1日的日記裡也不例外,這一年他列了六個年度注意要項,前三項都與政治運動有關:一、新民報社的經營似乎非常困難,再不積極協力恐怕不成,二、白話字普及的準備,應繼續、應擴張,三、美台團的事業當需復興,電影部也是。
這一年,蔡培火決心讓美台團付諸實現,他的目標是3月16日讓美台團第一隊在台中樂舞台開始放映,因為這一天是霧峰一新會(林獻堂之子林攀龍所組成的文化啟蒙團體)成立週年紀念日。然而,身兼數職的蔡培火3月7日接到通知要為第14回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緊急前去東京,他搭快車從台南到台中,準備搭快車到台北趕搭8日的船到東京,緊急時刻他仍擔心如此忙碌16日的美台團台中首映恐怕落空。
3月7日晚間,他得到議會請願運動未被採納的消息,東京也不需要去了。3月9日的日記裡,記述如下:「昨日自台中返回台南,在車中作成美台團的團歌,歌譜有些不合適的地方,今天有修正得更十全。」也就是《台灣民族運動史》列出歌詞的美台團團歌應該是1933年才創作的作品。
從《台灣民報》到蔡培火日記,可以看到,美台團此一名稱的出現,是文協分裂之後才開始初步實踐,但其間又遇到台灣政治的分分合合,蔡培火直到1933年才有心力從事美台團的活動。美台團的活動在1930年是否延續文協巡映隊的熱潮?2016年台灣歷史博物館等單位合作出版的復刻版《台灣新民報》當中,對於尋找美台團的電影巡映足跡提供了重要線索。
美台團的受挫
美台團的放映活動,都會在《台灣新民報》刊登,筆者將之整理為下表:
美台團巡映紀錄 | ||
---|---|---|
《台灣新民報》報導日期 | 相關記事 | 備註 |
1933.5.8 | 巡迴電影,大博好評。5月2、3日鹿港樂觀園,4、5日彰化座、6日和美座 | 放映影片為《猛獸テンビ》與人情悲劇《真紅文字》。 |
1933.6.9 | 6月9日六甲劇場、10日麻豆公會堂 | |
1933.6.11 | 6月13日新營、6月14鹽水 | |
1933.6.12 | 6月12日北門郡學甲劇場 | |
1933.6.18 | 6月19日朴子街劇場、6月20日大林庄東新座、6月21日斗南庄大舞台 | |
1933.6.20 | 6月22日斗六郡斗六街斗六座 | 文協電影第二隊的活動行程公布: 9月30日莿桐庄、10月1、2、3日西螺街、10月4、5日斗南庄、10月7、8日大林庄、10月9、10、11日嘉義街、10月14、15日北港、10月16、17日朴子、10月19、20日鹽水庄、10月21、22日新營庄、10月24、25、26日麻豆庄、10月30、31日、11月1、2日台南市。 |
1933.6.22 | 6月23日新港新港座、24日北港公會堂、25日民雄民雄座 | |
1933.6.24 | 原定民雄座當局未許可,改為白河白河座 | |
1933.9.6 | 本年3月16日起從台中州、台南州到高雄州,8月初結束,9月初將赴新竹州 | 放映影片包括介紹非洲動物的《頂美》、根據米國文豪霍桑作品緋文字改編的《真紅文字》。其中,部分觀眾反應《真紅文字》有獎勵姦淫之嫌,有傷社會教化。但美台團強調《真紅文字》將意續放,還會加上《海的野獸》。 |
1933.9.10 | 9月11、12日新竹座 | |
1933.9.13 | 9月14、15日頭份頭份座,16、17日銅鑼公會堂,19、20日竹工場,21、22日苗栗公會堂 | |
1933.9.19 | 改期通知,9月20、21日公館竹工場、21、22苗栗公會堂 | |
1933.9.21 | 9月21與22日竹東竹東座、23日北埔樂海院、25與26日大溪劇場、27與28日桃園公會堂 | |
1933.10.17 | 10月17日竹東竹東座、18日北埔樂海院 | |
1933.10.20 | 10月21日新埔劇園 | |
1933.10.21 | 10月22日湖口劇場、23日中壢中壢座、24日桃園公會堂、25日大溪劇場 | |
1933.10.26 | 讀者慰安盛況,10月24日桃園公會堂午場下午1時至5時、晚場7時至10時,觀眾千名。 | 放映影片為《海上的野獸》與《テンビ》。 |
1933.10.28 | 讀者慰安,電影好評。25日大溪座觀眾500多名,《台灣新民報》新竹支局長劉春木到場言謝。 |
蔡培火在1933年9月20日的日記裡提到:
美台團電影部第一隊自十號就到新竹州下巡映,但依然損失,成績不佳。其原因實在有種種,第一是景氣不好,特別券不能銷售;第二是隊員聯絡不周到;第三是新民報社不夠誠意,不使各地代銷人積極應援,相反地有發函通知代銷人可以逃避責任。現已得其證據,決議中止放映,向羅專務(羅萬俥)陳情,彼亦同意,故即命第一隊歸本部。
在蔡培火的抱怨當中,可以看到美台團確實相當程度依賴《台灣新民報社》的宣傳以及地方分社的動員。不過,必須指出的是,文協的電影巡映隊之所以引起熱潮在於知識啟蒙以及偶而穿插的擦槍走火的政治言說元素,甚至可以說文協活動隊當時台灣人說就是招牌。
美台團之所以未能如蔡培火所願,最主要原因在於美台團的活動已跟文協的理念宣傳脫鉤,變成僅是單純的電影巡映隊,1930年代台灣的主要城市裡多已有電影常設館,看電影已非特別之事,尤其是前述美台團所放的電影當中,依1926年11月20日的《台灣日日新報》,《海的野獸》(海の野獸)已在新世界館放映。此外,《真紅文字》依電影介紹的「米國文豪霍桑緋文字改編」等文意推敲,根據小說The Scarlet Letter所翻拍電影有多個版本,美台團所放映的可能是1926年版,這與《海的野獸》相同都已是七年的老片子。在這樣的情形下,美台團確實很難引起熱潮。
以中國諷日本的右派
總結來說,美台團的前世今生,與《台灣民族運動史》所述不盡相同,文協巡映隊的器材與影片,確實由蔡培火一手主導。然而,美台團的成立構想,是在文協分裂之後才形成,這與《台灣民族運動史》所說左派的阻撓下無疾而終不同。1933年真正開始實踐的美台團,其失敗原因包括沒有1920年代文協巡映隊那樣時而穿插政治諷刺的辯士,此外,1930年代台灣各地電影館逐漸興起,老舊的影片無法激起觀眾的興趣。
不過,即使1927年文協分裂,不過,1920年代文協巡映藉電影表達理念的作法,對左派、右派都有影響。1928年5月13日的《台灣民報》報導了「中國影戲大盛況 蔣宋結婚的人氣」的新聞。其內容是幾位新竹地方人士出資籌組引進中國電影的公司,新竹的台灣民眾黨成員蔡清池等與之合作,在新竹座放映蔣介石與宋美齡的結婚影片,放映三天皆滿座。此刻的蔣介石,正值高峰,民國1912年成立以來,南北對峙軍閥割據,1926年蔣介石發動北伐,1928年完成中國形式上的統一。1927年,氣勢正盛的蔣介石在上海與豪族女兒宋美齡結婚。
有趣的是,放映者有意透過中國電影來對抗殖民政府。報導裡,「在映寫蔣宋結婚的時候,觀眾的抽手喝采之聲,和結婚儀禮的全卷相終始,台灣人對於中國人的敬慕,可謂熱烈極了」、「三夜間的入場者將近三千人,除臨場的巡察而外,未嘗看有內地人在內。據某特務說,因職務上不得不上戲園,可是系毫不會湧出趣味,呆呆終宵,真是苦差。這話到覺得老實得很,我們有時看內地人最喜歡的舊劇如《忠臣藏》等,當真是枯燥無味,連點興會都沒有。足見民族,對趣味娛樂自然不能一樣,同化政策之不可行,於對影戲嗜好之不同,也是充分證明其謬誤」。在此,可以看到放映者有意透過中國電影來嘲諷日本殖民政府。
以電影宣傳資本主義之惡的左派
另一方面,左翼運動者也藉上海電影啟蒙理念。
1929年2月24日的《台灣民報》介紹了通霄青年會,這個組織從1928年開始親自到上海購置影片回台巡映,在文協與民眾黨成員的協助下,已從1928年11月在中部與北部巡映,未來更準備到台南與高雄巡映,他們主要播放的影片就是《愛情與黃金》。《愛情與黃金》是1926年的上海電影,主題是女主角陳連珍為求愛情自主,拒絕家人安排相親對象,和在小學當老師的貧窮青年黃志鈞私奔同居。
黃志鈞到了紡紗廠工作,善於察言觀色的他深得總經理儲某欣賞,黃志鈞也對總經理女兒大獻殷勤,總經理更有意促成姻緣。不過,黃志鈞道出實情之後,總經理給黃志鈞八百元錢,要陳連珍知所進退。陳連珍斥責黃志鈞無情,黃反過來指稱兩人只是同居關係無法律婚約關係。最終,黃志鈞與總經理女兒成婚,陳連珍聞訊出現在婚禮上斥責兩人並當中自殺身亡。事後,黃志鈞也因慚愧自殺身亡。
《台灣大眾時報》,一份1928年3月發行於東京的左翼雜誌,王敏川、蘇新、楊逵、賴和、連溫卿等左翼人士都在其中。在創刊詞裡,《台灣大眾時報》強調,台灣眼前看似安定,但其實是既得利益者鞏固了體制分享了其中的利益所致,農民工人實際上卻一無所有,而《台灣大眾時報》的責任就是走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除了宣傳主張之外,也要組織大眾形成力量。
1928年7月,《台灣大眾時報》便刊登了前述通霄青年會將放映《愛情與黃金》的消息,「該片的內容,恰如劇名所表明,就是愛情和黃金的戰鬥。本報記者還沒有看到該片的開演,所以還談不到。但是據當事者的自信所言,此片《愛情與黃金》完全把布爾喬亞社會的欺瞞性、罪惡、腐敗等暴露出來,觀眾一看,對於現代社會制度必定會起了一種反抗心來。而苦悶於戀愛問題的青年男女,在劇中必定會得到好個共鳴。」從這個脈絡來看,一個愛情悲劇成為啟蒙左翼理念的活教材。
文協百年,1921年成立的文協是台灣非武裝抵抗殖民運動的起點,伴隨文協活動的開展,巡映隊也開始電影實踐。藉由對美台團前世今生的梳理,可以看到,藉電影表達理念的作法,並不只文協的巡映隊,也包括向右轉、向左傾的團體,這是台灣電影史上一道特殊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