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島都台北的法國電影熱(上):教養階層為何癡迷這些電影? | 李政亮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1930年代島都台北的法國電影熱(上):教養階層為何癡迷這些電影?

《在巴黎的屋頂下》劇照。 圖/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在巴黎的屋頂下》劇照。 圖/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與法國電影資料館聯合策劃的「法國經典影展:自由是我們的!」,以1920、30年代的法國電影為主題,從電影史的視角回顧將近百年前的影像風格與美學。

從台灣電影史的角度來看,這些電影對台灣並不陌生。1930年代島都台北已步入現代都會的規模,電影逐漸成為都會文化的一環,影迷團體開始出現並舉辦活動,1931年成立的台北映畫聯盟(台北シネマリーグ)就是代表性的例子。

台北映畫聯盟的創會活動所放映的電影,就是本次影展也將放映的雷內・克萊爾(René Clair)的《在巴黎的屋頂下》(巴里の屋根下,Sous les toits de Paris, 1930)。不僅如此,這次影展所介紹的導演,他們的作品在日治時期有放映紀錄的共計17部(請參下篇文末的表格)。

放映紀錄是一個參考,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如何評價法國電影?在台北映畫聯盟的機關刊物當中,可以看到雷內・克萊爾的作品持續受到影迷的喜愛。此外,1930年代末期精英齊聚的台北高校的學生刊物《台高》,更出現了專論本次影展亦有作品放映的導演尚.雷諾瓦(Jean Renoir)的文章。

不僅島都有著法國電影的粉絲,台南的醫生作家吳新榮,不僅愛看電影也在日記裡留下品評電影的文字,其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法國電影乃至法國情有獨鍾。吳新榮並非台灣文化人的特例,龍瑛宗的小說當中,也透過電影的橋段流露了這樣的情感。

可以想見,90年前台灣存在一股教養階層的法國電影熱。但1930年代島嶼台灣的法國電影熱究竟是怎麼開展的?

《在巴黎的屋頂下》劇照。 圖/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在巴黎的屋頂下》劇照。 圖/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各國觀眾一致叫好的《在巴黎的屋頂下》

1930年代台灣教養階層對法國電影的喜愛,伴隨日本的法國電影熱潮而來。從根本來說,法國電影是在步入有聲電影的轉型期中,新的表現手法與歌曲打動人心,受到日本觀眾的青睞。此外,1930年代島都台北也已漸成現代都會,電影館裡的有聲電影設備,也是法國有聲電影得以流傳的重要因素。

世界電影史當中,有聲電影的起點是1927年的好萊塢電影《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雖然《爵士歌手》1930年在日本上映,緊接著1931年也繼續有好萊塢有聲電影在《摩洛哥》(モロッコ,Morocco, 1930)上映。不過,引起旋風的卻是雷內・克萊爾所執導的法國電影《在巴黎的屋頂下》。這部作品的命運非常有趣,1930年在法國巴黎首映之後,反應極為平淡,倒是在美國紐約尤其是德國柏林掀起一陣熱潮。

此刻的德國電影,正值烏發(UFA)電影公司鼎盛之際,優秀作品輩出,能在柏林掀起波瀾,實屬不易。隨著海外的高評價,也隨雷內·克萊爾接續的優秀作品,法國人重新審視他的作品,有的稱他為作者電影的初始者,也有人稱他為法國電影1930年代中後期「詩的現實主義」(réalism poétic)的濫觴。

《在巴黎的屋頂下》是雷內・克萊爾的第一部有聲電影,1920年代開始拍電影以來,他便以不斷反思電影可能的表現手法著稱。步入有聲電影時代之後,依舊如此。他對有聲電影的思考是,如何將影像與音樂做合適的調度,他主張的方法是當音樂隨情節出現時,影像應該節制地表現,也就是音樂與影像是交替的關係。雷內・克萊爾有聲電影時期作品的特色,是以庶民生活為背景,展開對社會諷刺、愛情的感傷等主題。

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之後,松竹電影公司的蒲田攝影廠開始運作,1920年代末期開始,蒲田也慢慢演繹出表現都會小市民視角的電影類型,這恰與《在巴黎的屋頂下》的主題相似。

此外,步入有聲電影時代,電影主題曲成為打動觀眾的重要元素,《爵士歌手》與《摩洛哥》的歌曲雖各有特色,但節奏緩慢抒情的《在巴黎的屋頂下》主題曲有著更高的人氣。日本上映後三個月,日本第一部有聲電影《夫人與老婆》(マダムと女房)問世,這部作品的歌曲也被認為受到《在巴黎的屋頂下》的影響。

《爵士歌手》劇照。 圖/取自IMDb
《爵士歌手》劇照。 圖/取自IMDb

教養階層的法國電影熱

《在巴黎的屋頂下》在台灣電影史中,也是重要的一頁。1931年11月,影迷團體台北映畫聯盟成立。這個聯盟除了基本上每月舉行一次電影放映會之外,也發行機關刊物《台北映畫聯盟會報》(台北シネマリーグ会報,後更名為《映畫生活》)。1931年11月成立之初,會員僅有五十多名,但經過三年的經營,會員已達九百多名。

映畫聯盟的會員構成,從機關刊物的投稿乃至新入會員名單來看,日本人佔絕大多數,在歷次新入會名單當中,可以辨識出台灣人身份者約有七位,其中,台北帝大畢業的徐慶鐘與士紳許丙是可辨識出相關經歷的兩位。

會員的學歷背景,雖然機關刊物裡並無記載,不過,台北電影館的從業人員山岡夢生,曾於1937年5月《台灣婦人界》發表〈電影愚談〉(シネマ愚談)一文,其中,他提到專門學校以上的學生,幾乎都是洋畫(西洋電影)至上主義。合理推測,台北映畫聯盟成員多是符合這個標準的教養階層。

1931年11月14日台北映畫聯盟創會第一次所放映的電影,就是《在巴黎的屋頂下》。上映之前的兩個月,當時23歲的作家西川滿已在9月2日的《台灣日日新報》盛讚這部電影,尤其是主題曲。他提到即使自己在旅途也會不由得想起這首歌。

值得一提的是,按《台灣日日新報》11月8日與11日的報導,這次電影放映,是在台北末廣町的樂樂園。樂樂園是1929年所成立的寄席,也就是表演日本傳統技藝的場所。之所以選在這裡,推估映畫聯盟剛成立之初,會員不過五十多名,暫時選擇這個場所。之後,台北映畫聯盟的電影放映活動,隨著會員的逐漸增加,也移至當時島都設備最新穎的新世界館。

基本上,台北映畫聯盟每個月都會在新世界館舉行電影放映活動,其所放映的電影當中,有日本電影、好萊塢電影等。法國電影除了《在巴黎的屋頂下》之外,還有1932年4月11日第七回放映會的《巴黎之子》(巴里っ子,1930)。這次放映會出席觀眾145名,可見台北映畫聯盟成立之後,在島都也引起一些迴響,參與活動人數漸次增加。

有趣的是,90年前的電影觀看,跟今日大不相同,今日的電影放映活動,以一部電影為單元。放映《巴黎之子》當晚是星期一,晚上六點半的新世界館先放映松竹蒲田導演成瀨巳喜男的《二樓的悲鳴》(二階の悲鳴,1931)與野村浩將的《令嬡與小混混》(令嬢と与太者,1931),這兩部電影都是無聲電影。八點半開始才是重頭戲有聲電影《巴黎之子》,整個放映活動10點20分結束。可以看到,1932年的某個非週末的普通夜晚,145人在新世界館相聚四小時,可以說是濃烈的電影之愛!

《巴黎之子》海報與劇照。 圖/取自IMDb
《巴黎之子》海報與劇照。 圖/取自IMDb

島都台北的有聲電影時代

然而,當世界電影進入有聲電影時代,在台灣放映的法國電影也都是有聲電影,台北映畫聯盟的電影放映場所新世界館,是否已進入有聲電影設備階段?

《爵士歌手》1927年在美國上映這一年,其實日本也正在進行有聲電影拍攝的嘗試。日本電影史學家岩本憲兒在《從無聲到有聲電影》(サイレントからトーキーへ)一書當中有個妙喻,面對美國有聲電影的出現,日本電影界感覺那像是黑船事件,受到刺激的日本加緊有聲電影的腳步。

1927年,在劇場極為活躍的小山內薰曾與松竹電影合作拍攝有聲電影《黎明》,這部作品像是歐洲前衛藝術理念的實踐,劇中角色對話不多,倒是不少風鈴聲、拍手聲、小提琴聲等作為劇情裝飾的聲音,也因此,《黎明》並未被視為日本最早的有聲電影。

值得注意的記事是,《黎明》與另一部導演的作品《素襖落》於1927年10月5日在東京帝國飯店舉行試映會,而後上映資料不詳。重要的是,根據《台灣日日新報》1928年2月5日報導,這兩部作品在台北新世界館放映。雖然這兩部作品不是日後日本電影史中認定的有聲電影,但在1927、1928年的時空點,已被認定是有聲電影。

《爵士歌手》劇照。 圖/取自IMDb
《爵士歌手》劇照。 圖/取自IMDb

為了放映這兩部有聲電影,新世界館已做好準備。《台灣日日新報》2月初接續有幾篇報導說明新世界館進入有聲時代,2月3日新世界館白天更開放讓台北一中等高校生一千五百人來觀賞、4日則是靜修女學校與其他職業女學校約兩千人前來觀賞,可以看到,學校也動員學生前來體驗現代有聲電影。至於夜晚,3日觀眾爆滿,報導中也特別提到有興趣的團體的申請也爆滿,可見有聲電影的魅力!

島都台北有聲電影時代的相關記事,還包括1929年至1930年《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裡,芳乃館開始裝設有聲電影裝置或是第三世界館放映有聲電影等報導。足見島都已進入有聲電影時代。至於被認定為日本第一部有聲電影的《夫人與老婆》,則是1932年3月3日在新世界館放映。

漸具都會規模的島都台北的電影放映,也激發了台北映畫聯盟會員們抒發感想。名之為加津美的會員在1932年1卷2期《台北映畫聯盟會報》當中的〈《巴黎之子》筆記〉(《巴里っ子》覚書)的投稿就提到,能夠在台北的新世界館從《在巴黎的屋頂下》開始陸續看到其他有聲電影真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作者所說的其他電影包括德國的《最後的中隊》(最後の中隊,Die letzte Kompagnie,1930)、《藍天使》(嘆きの天使,Der blaue Angle, 1930)、法國電影《巴黎之子》(巴里っ子,Le Roi des resquilleurs, 1930)與美國的《摩洛哥》等。可以看到,台北映畫聯盟對歐美電影有濃厚的好感。

▍下篇:

1930年代島都台北的法國電影熱(下):映畫聯盟與台灣文人的法國夢

《在巴黎的屋頂下》劇照。 圖/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在巴黎的屋頂下》劇照。 圖/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