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與婚禮的潛規則:不想砸大錢就錯了嗎?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送禮與婚禮的潛規則:不想砸大錢就錯了嗎?

在辦婚禮這件事上小家子氣,避免所有昂貴的奢華排場,一不小心就會使很多人失望、甚至受冒犯。 圖/美聯社
在辦婚禮這件事上小家子氣,避免所有昂貴的奢華排場,一不小心就會使很多人失望、甚至受冒犯。 圖/美聯社

長久以來,人類享受各式各樣的奢華展示,從古代的勝利遊行和季節慶典到現代奧運的開幕儀式。對這些費用支出的辯解之詞不僅訴諸於其所創造的愉悅,即這些展示十之八九有重大象徵意義。

1999年的12月31日,世界各國紛紛舉辦盛大華麗的慶祝活動標誌二十一世紀的到來。想像某大國決定大大省下慶祝活動的經費——譬如只請國家元首釋放一小盒折價煙火。這國家肯定會成為全球笑柄,而且該國公民大概不僅會大失所望,還會覺得顏面盡失。

國家元首拜訪他國首都時,不會預期被帶到地方家庭小館用晚餐,接待國的公民期待政府盛情款待外賓。款待不周被認為會使全國上下蒙羞。類似情況也適用於眾多機構和組織如何迎賓。太低調節省顯得有失尊重;大動作接待則被認為是尊重和友好的表示。

人們為其所屬的團體感到驕傲,從家庭和家鄉到他們的大學、工作場所及其國家。他們一般覺得自己在某種程度上是團體的一分子,而且無疑希望以好的一面示人,他們希望顯得慷慨而非吝嗇,隆重而非粗鄙。

誇富宴

太平洋西北地區某些美洲原住民部落實行的「誇富宴」(potlatch)。誇富宴可以是經濟體系的一部分,財產增加的人在誇富宴上重新分配財富給需要的人。也可以是一個競賽活動,個人、家庭和部落試圖藉由捐出比對手更多的財產來提高其地位。有時候炫富者甚至把消滅財產作為展示優越性的手段。在此情況下,擁抱節儉的道德標準和體制價值作對,也會被視為怠忽社會責任。

然而,根深柢固的社會傳統與期待使人覺得有義務揮霍,並不能證明此處談論的揮霍是合理的。誠如前文討論功利主義對揮霍的批評時提到的,即便根深柢固的傳統和慣例都是可以批評的,最顯而易見的理由依據是有違公眾福祉。

當國家元首或政府高級官員或公家單位齊聚一堂,納稅人為何得為隆重儀式、奢華住宿、頭等艙、昂貴宴會買單?柏拉圖的《理想國》提供一個截然不同的模型,根據這個模型,公僕必須過簡單的生活——強制施加這個條件,不僅能避免不適合的人懷抱不良居心踏入政壇,還能確保掌權者專注於國家要事,不受干擾,也不會墮落。

過去兩千年的政治史,在在證明柏拉圖的擔憂不是空穴來風。國家場合的重要象徵意義,以及一切權力的標誌應該被用來傳達不一樣的價值,像是同情並致力於幫助不幸之人。貴族莊園轉變成工人合作社,仍然可以提供許多就業機會。招搖華麗可以常態性地被斥責是膚淺的徵兆。節儉哲學鼓勵我們探索這些批判的觀點。

送禮

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曾感受必須避免節儉的某種道德壓力。送禮就是個顯而易見的例子。送禮可以是個複雜的社會互動,我們可能基於種種原因覺得有必要違背自己的信仰或習慣:我們可能是根據已收到或可能會收到的禮物價值禮尚往來,或是不得低於過去曾送給別人的禮物;又或許因為送禮的場合只允許送特定的禮物;或許我們覺得有必要和其他送禮者旗鼓相當;或許只是因為我們不想讓收禮者失望。

一個值得探討的相關現象是某些人對贈送(或收受)二手禮物的反感。贈送二手物品對典型的小氣鬼顯然不是個問題。事實上,這麼做十分合理:不但省錢,而且比自己所能負擔的禮物更好。怎麼會有人反對呢?這當中可能透露出對純正的、不受玷汙的偏好——原諒我直說,其實就是偏好沒被碰過的(virginal)。

有些人可能覺得二手禮物散發一股羞愧氣味,畢竟二手物品可能被視為沒能力購買新品的指標。但現代人對二手禮物敬而遠之最普遍的考量,大概是出於禮物本來應有的象徵意義。禮物有傳達情感之目的;那是一般人對禮物的正規意義。

儘管把禮物的貨幣價值直接轉換成所傳達的情意是相當麻木的舉動,我們還是不免把禮物的金錢犧牲與其象徵性價值掛鉤。沒有意外的話,越昂貴的禮物犧牲越大,收禮者是這麼相信的。相較之下,購買二手物品會讓人以為你在表達心意時還想要省錢,有些人覺得這樣的念頭很差勁。

在中國,男女方父母都期待對方拿出大筆嫁妝,如果沒有端出足夠的嫁妝可是會使家族顏面盡失的。 圖/路透社
在中國,男女方父母都期待對方拿出大筆嫁妝,如果沒有端出足夠的嫁妝可是會使家族顏面盡失的。 圖/路透社

慶祝場合

另一個很多人覺得有義務揮霍的情形是受邀出席特殊慶祝場合時,像是婚禮、猶太成年禮或生日會。特別是婚禮,似乎鼓勵一種「絕不手軟」的態度。

有鑑於2012年美國人的婚禮平均花費超過2萬8000美元(曼哈頓則是超過7萬6000美元),而同年的家戶平均年收入為4萬5000美元,顯見許多人為舉辦盛大婚宴不惜傾囊盡出;而這些不惜砸大錢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比名人更加揮霍,因為這對他們而言是比較沉重的負擔。

他們在奢華縱慾的程度上或許顯得比較不揮霍,但在輕率的意義上是更揮霍的。富蘭克林絕不會贊同把數千美元花在坑錢的衣服、小珠寶首飾和徹夜派對,當這些錢應該拿去清償卡債或付房屋頭期款。

人們為什麼要這麼做?一部分大概是出於人一遇到愛情就被沖昏頭的逞能傳統。財務的犧牲也許愚蠢,但愚行展現了熱情和承諾。這個觀念被書本、電影和電視的無數浪漫愛情故事徹底吸收。愛是盲目的強烈情感,對未來蠻不在乎,不惜成本,而且總是為所欲為。

對照之下,化為謹慎節儉的智慧可以被解釋為提防、懷疑和愛火將盡的徵兆。這說法的真實性毫無根據。(同樣的,也沒有任何堅實證據支持批評揮霍者經常提出的說法,也就是一段婚姻的成本及其長度成反比。)但逞能的傳統和其他文化慣例與期待結合,無疑能創造出一種義務感。根據《完美一天:銷售美國婚禮》的作者雷蓓嘉.米德表示,「如果試圖節省開支,你會覺得愧疚,彷彿這麼做使你的愛變得廉價。」

在辦婚禮這件事上小家子氣,避免所有昂貴的奢華排場,一不小心就會使很多人失望、甚至受冒犯。在一個人的身分、地位和榮譽與其家族緊密聯繫的特定文化中尤其如此。在很多社會裡,會使荷包大失血的不只有婚禮儀式本身,嫁妝就是很好的例子。舉例來說,在中國,男女方父母都期待對方拿出大筆嫁妝,如果沒有端出足夠的嫁妝可是會使家族顏面盡失的。

小結

然而,理解這個心態,不一定代表接受或贊成這個心態。對於在禮物、婚禮和其他事務上的私人揮霍,和對於國家官員的揮霍,皆不乏加以批判的合理依據。因舉辦奢華結婚慶典而得長期背大筆債務的人,當初還是應該抵抗使他們陷入債務危機的傳統。

有經濟能力花大錢送孩子禮物的人應三思而後行,稍微想想這麼做對收禮者的性格以及他們與收禮者之間的關係所產生的微妙影響。他們也可以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將如何透過同儕壓力,提高某些人的物質期待或渴望,導致另一些人的不滿。在此,節儉支持者提倡的觀點,形同批判視鏡,幫助我們檢視眾人行為(包括我們自己的行為)和影響眾人行為的慣例。

※ 本文摘選自《簡樸的哲學:為什麼少就是多?》,原文標題〈第五章:揮霍度日的利與弊〉,更多內容請參本書。


《簡樸的哲學:為什麼少就是多?》
作者:埃默里斯.韋斯科特(Emrys Westacott)
譯者:葉品岑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8/06/13

《簡樸的哲學》書封。 圖/左岸文化提供
《簡樸的哲學》書封。 圖/左岸文化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