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正向思考:「勵志產業鏈」何以歷久不衰?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失控的正向思考:「勵志產業鏈」何以歷久不衰?

對於所有問題或阻礙,都有人提議用正向思考或正向態度來解決。圖為「愛笑瑜伽」成員。 圖/法新社
對於所有問題或阻礙,都有人提議用正向思考或正向態度來解決。圖為「愛笑瑜伽」成員。 圖/法新社

就算水杯碎裂在地上,也要去想杯中還有一半的水,不能去想只剩一半的水,這種勸人正向思考的說法,不只存在乳癌的粉紅絲帶文化中。

治療後幾年,我冒險闖入另一個私人的災難世界,那個世界裡都是遭裁員的白領勞工。在開放失業者參加的交際團體、戰鬥營、激勵課程中,我發現所有人都異口同聲,發誓唾棄憤怒與「負向」態度,應該以愉悅、甚至感恩的態度來面對當前危機。

對於遭裁員、隨即陷入貧困的人,專家教他們把眼前處境當作「機會」,好好把握;這和把乳癌說成是「禮物」異曲同工。在這裡,專家也向大家保證「療效」:保持正向態度,找工作時不僅心情會比較愉悅,而且一定會更快出現更快樂的結果。

正向思考能解決問題嗎?

事實上,對於所有問題或阻礙,都有人提議用正向思考或正向態度來解決。想減重嗎?有個專門教「正向減重法」的網站告訴網友:「下決心減重後,承諾自己一定要做到,並且用正向態度去履行承諾……思考時要把自己當成勝利者,不是失敗者。」

苦尋不到伴侶嗎?最能吸引異性來求愛的,莫過於正向態度了;而最讓異性反感的,則莫過於負向態度了。想在網路上尋找約會機會嗎?時下有許多提供約會祕訣的網站,其中一個這樣建議:「若寫出顯露負向態度的個人資料或留言,肯定會把想求愛的異性趕走,反之,正向態度幾乎能吸引所有人。」

缺錢嗎?財富是正向思考的主要目的之一,本書也會反覆談到財富。市面上有多不勝數的勵志書,詳述如何用正向思考來「吸」錢。根據這類書的說法,這法子牢靠得很,所以作者總是鼓勵讀者馬上開始花錢。

為什麼你到現在還在為發不了財傷腦筋呢?這些作家認為薪資低、失業、必須支付醫藥費等實際問題,可能只是「藉口」,真正阻礙人發財的是腦子,因為腦子可能潛意識嫌惡「骯髒的錢財」,或深藏著對有錢人的憤恨之情。

有人甚至會請別人幫忙,一起發動正向想法,這種做法很像祈禱。在一個教師網站上,有位女教師請同業「為她的女婿發起正向想法」,因為她的女婿不久前被診斷為腦癌第四期。

有一名在伊拉克的士兵執行任務時失蹤了,士兵的父親在CNN的鏡頭前告訴觀眾:「希望電視機前的觀眾對這件事抱持正向想法,幫我們度過難關。若所有人都幫我們祈禱,抱持正向想法,我們就能度過難關……我知道軍方正竭力想辦法,所以此刻抱持正向想法非常重要。」儘管大家抱持正向想法,但是一星期後,軍方還是在幼發拉底河找到那位士兵的遺體。

要人「抱持正向態度」的叮嚀,就像背景中閃個不停的霓虹招牌,就像躲不了的叮噹聲,無所不在,根本無從判斷源頭在哪。

在職場有人會刻意想辦法灌輸正向觀點,比方說雇主會請激勵講師來演講。 圖/路透社
在職場有人會刻意想辦法灌輸正向觀點,比方說雇主會請激勵講師來演講。 圖/路透社

正向思考是一種文化共識?

今日在美國大家並非總是完全自願抱持正向觀點,有些人並不想伸出雙臂擁抱正面思考這個意識形態,但可能會被迫接受。

在職場有人會刻意想辦法灌輸正向觀點。比方說,雇主會請激勵講師來演講,或免費發送自助書(像是2001年的暢銷巨作《誰搬走了我的乳酪?》,這本書的主旨是在勸人遭裁員時不要抱怨)。

此外,療養院也充滿極度矯揉造作的歡樂氣氛。有位住在療養院的人這麼抱怨:「老是用暱稱!老是刻意表達愛意!老是用我們這個愚蠢的代名詞。哈囉,親愛的,今天我們好嗎?妳叫什麼名字呢,親愛的?小伊嗎?我們可以進餐廳了嗎,小伊?嗨,親愛的,真不好意思,讓妳久等了。我們今天看起來很棒,對吧?」

一般人認為學校是思想古怪、憤世嫉俗的人的安全避風港,不過現在就連學校也遭正向思考入侵了。2007年初,南伊利諾大學卡本戴爾校區在行銷研究中發現教職員「不求上進」,管理部門因而恐慌了起來,聘請激勵講師去說服憂鬱的教授們,「正向態度對提升客戶滿意度至關重要」,而「客戶」指的當然就是學生囉。不過,只有10%的教職員去參加演講。

正向思考是一種會擴散的文化共識,透過感染來散播。但是不只如此而已,正向思考還有自己的發起人、發言人、傳道人、推銷員,其中推銷員包括勵志書作者、激勵講師、教練、訓練員。

對負向的人拒而遠之?

有人保證正向態度能具體大幅改善生活,從簡單實際的角度來看,這個論點或許是真的。若你「和藹可親」,別人比較可能會喜歡你,反之,若你長期都性情乖戾、吹毛求疵、脾氣暴躁,別人就可能比較不會喜歡你。

大師們在網站或書上提出的行為建議大多無害。有個專門教人成功的正向思考網站提出這樣的建議:「保持微笑,主動和同事打招呼。」展現正向態度通常能獲得回報,眾人也都如此期待,在這樣的文化中,保持愉悅是金科玉律,而暴躁易怒則似乎萬惡不赦。

有誰想和「負向」的人約會嗎?有誰想聘僱負向的人嗎?負向的人有什麼問題嗎?出人頭地的祕訣就是:不論內心真實感受為何,一定要裝出抱著正向看法的樣子。

談論如何表現正向舉止的第一本大作是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所寫的《人性的弱點》,1936年初版,至今還沒絕版。卡內基的原本姓氏是卡尼杰(Carnagey),但顯然是為了與實業家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較勁才改姓的。

卡內基並沒有認為讀者會感到快樂,他只是認為,讀者若能裝出得宜的舉止,就能操控別人:「不想微笑時該怎麼辦呢?有兩個辦法。第一,強迫自己微笑。獨處時,強迫自己吹吹口哨或哼哼歌曲。」除了「強迫」自己表現正向舉止外,也可以接受訓練:「許多公司訓練總機人員用散發出關心與熱情的語調,來問候所有來電者。」總機人員用不著真的感到熱情,只需要「散發出」熱情。

在《人性的弱點》這本書中,最高目標就是學習如何裝出誠意:「關心他人的樣子要誠懇,這個原則也適用於維持良好人際關係。」要怎麼「裝」出有誠意的樣子呢?書中並沒有解釋,不過不難想像,沒有學幾招演技是裝不出來的。

1980年代,在一項知名的研究中,社會學家亞莉.霍希爾德發現,航空公司規定空服員面對乘客必須時時保持愉悅,空服員因此感到壓力,並產生情緒耗竭的問題。霍希爾德訪談時告訴我:「空服員再也無法感覺到自己真正的情緒了。」

二十世紀,隨著時間過去,卡內基的建議卻顯得越來越洞中肯綮。越來越多中產階級的人不是農民與小企業老闆,而是大公司員工。在大公司裡,員工的勞力不是用在物質上(像是鋪鐵軌或採礦),而是用在別人身上,例如銷售人員要應付客戶,主管要應付下屬與同事。

威爾.鮑溫牧師的教會發出450萬個紫色手環到超過80個國家,要大家戴著手環提醒自己不要抱怨。 圖/美聯社
威爾.鮑溫牧師的教會發出450萬個紫色手環到超過80個國家,要大家戴著手環提醒自己不要抱怨。 圖/美聯社

營造正向氣氛的人際技能

1956年,社會學家威廉.懷特(William H. Whyte)非常擔心,認為這種發展趨勢是在走向蘇俄的集體化社會,會使人喪失鬥志。他寫道:「組織生活就是如此,(人們)必須將大部分的工作時間花在各種團體中,而且不由得個人選擇。」人們得參加「一般會議、研討會、專題討論會、決策會議、下班後的討論小組、專案小組」。

在這種人數眾多的場合,要完成工作,人際關係的「軟技能」變得比知識經驗更重要。卡內基觀察到,「就連在工程這類技術性的行業,一個人的財務成就,只有15%左右來自技術知識,85%左右來自人事管理技巧。」

現在,幾乎人人都不需要別人提醒,就知道人際技能多重要。大部分的人都和別人一起工作、得應付別人、和別人相處。我們變成了別人生活中隨心情替換的電腦桌布,別人忽略了我們也有個人的特質與需求,把我們當成微笑與樂觀的可靠來源。

2004出版的勵志書《你的桶子有多滿?樂觀思想的神奇力量》指出:「每100人,就有99人想和正向的人在一起。」吹毛求疵、難以應付的人與笑容滿面、凡事說好的人,你會選擇和哪種人在一起呢?這個選擇看起來再簡單不過了。當「歡樂教」根深柢固時,乖乖遵奉才是明智之舉,因為同事絕對不希望看到你與眾不同。

人力資源顧問葛瑞.托普琴克表示:「勞動統計局估計,職場上的負向態度與行為,像是遲到、無禮、犯錯、高流動率,每年造成美國公司損失30億美元。」在美國,除了有明顯種族、性別、年齡、宗教等歧視的情況以外,雇主用什麼理由都能叫員工捲鋪蓋,包括無法營造正向氣氛。

將生活中的「負向者」全擺脫掉?

過去幾年來,對於正向表現的要求越來越露骨,不遵守的話就會受到嚴厲的處罰,以前只會導致生意失敗或丟掉工作,現在則是會遭人排擠與徹底孤立。

2005年,「顛峰潛能訓練公司」創辦人哈福.艾克(T. Harv Eker)寫了《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這本暢銷書,建議大家遠離負向的人,就算他們和你住在一起也一樣:「找出生活中會掃興的情況或人,遠離這類情況,與這種人脫離關係。若家中有這種人,儘量別跟他們在一起。」

事實上,這個建議已經成了勵志書的主要論述了,不論是基督教還是非宗教的勵志書都一樣。激勵講師兼求職教練傑佛瑞.基特瑪寫道:「『要擺脫生活中的負向者』,他們會浪費你的時間,把你拖垮。若無法擺脫他們(像是配偶或老闆),那就少和他們在一起。」若這樣說還不夠清楚,自稱「企業界饒舌天王」的激勵講師馬羅尼講得更明白:「負向的人爛透啦!」

這聽來或許刺耳,但負向的人確實爛透了。像你我這種正向的人,能量會被他們吸走,他們會把好公司、好團隊、好關係的能量與生命都吸走……不論如何,一定要遠離他們。若認識很久的人確實是負向的,會吸走你的能量,那就義無反顧跟他們切斷聯繫吧。相信我,少了他們,你會更好的。

將生活中的「負向者」全擺脫掉,這句話實際上是什麼意思呢?與長期老是吹毛求疵的配偶分居或許是不錯的做法,但要遺棄成天唉唉叫、還在學走路的幼兒,或不知何故哭個不停的嬰兒、或性情乖戾的青少年,這談何容易啊。

況且,在職場上,查明哪些人露出快要變成殺人魔的跡象,趕緊把他們開除,這麼做或許是明智的,不過有些惹人厭的人可能真的有些有益的話要說喔,像是那位一直擔心銀行次級房貸曝光的財務長,或是質疑公司過度投資休旅車與卡車的汽車公司主管。

暢銷書《誰搬走了我的乳酪?》主旨是在勸人遭裁員時不要抱怨。 圖/法新社
暢銷書《誰搬走了我的乳酪?》主旨是在勸人遭裁員時不要抱怨。 圖/法新社

正向思考能帶來成功?

若徹底擺脫「拖垮你的人」,你有可能會變得非常孤單,更糟的是,還可能與現實脫鉤。人在過家庭生活或任何團體生活時,都必須不斷去關心別人的心情、考慮別人的想法、在必要時安慰別人。

但是在正向思考的世界,你不用教養任何人,也沒有人會揭露逆耳刺眼的真相。別人只會鼓勵你、讚美你、肯定你。這些話聽起來雖然刺耳,不過許多人卻把它奉為信條,牆匾或保險桿貼紙上都是禁止「發牢騷」的圖樣。大家似乎都缺乏同理心,而且面對這種現象的反應竟然是收回自己的同理心,好像都沒時間或耐性來處理別人的問題了。

於是大家漸漸認為,只要相信正向舉止能帶來成功,而且身體力行,就真的會成功;至少從負向角度來看,無法表現正向舉止,確實會一敗塗地,像是遭雇主嫌棄,甚至會遭到仰慕者嫌棄。大師們建議大家擺脫「負向」的人,不過同時也提出這樣的告誡:要笑臉迎人、與人為善、跟隨潮流,否則就等著遭排擠吧。

※ 本文摘自《失控的正向思考:我們是否失去了悲觀的權利?》第二章〈奇思幻想的年代〉,更多內容請參本書。


失控的正向思考:我們是否失去了悲觀的權利?(新版)
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
譯者:高紫文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20/02/05

《失控的正向思考》書封。 圖/左岸文化
《失控的正向思考》書封。 圖/左岸文化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