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安/反動的修辭小習作:剖析三種日常的謬誤說法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朱家安/反動的修辭小習作:剖析三種日常的謬誤說法

人類的思考和溝通,有一大部分是關於未來該如何。就算不談「該廢除死刑嗎?」這種嚴肅話題,「宵夜要吃什麼?」、「(在電玩的脈絡裡)怎樣才能通關?」這些日常話題也都是這類。圖為反對美國時任總統川普針對女性的言論抗爭遊行。 圖/路透社
人類的思考和溝通,有一大部分是關於未來該如何。就算不談「該廢除死刑嗎?」這種嚴肅話題,「宵夜要吃什麼?」、「(在電玩的脈絡裡)怎樣才能通關?」這些日常話題也都是這類。圖為反對美國時任總統川普針對女性的言論抗爭遊行。 圖/路透社

人類的思考和溝通,有一大部分是關於未來該如何。就算不談「該廢除死刑嗎?」這種嚴肅話題,「宵夜要吃什麼?」、「(在電玩的脈絡裡)怎樣才能通關?」這些日常話題也都是這類。假設我們在討論時先有了慣常做法,那麼討論的方式就會變成「要維持慣常做法嗎?還是要變動?」,像是「今天宵夜還是吃巷口嗎?」、「這次通關要嘗試看看不同策略嗎?」。這類關於要不要採取變動方案的討論,就是「反動的修辭」的守備範圍。

若慣常做法運作順利,有什麼理由變動呢?你很容易理解這種討論裡支持變動的一方常常需要負起舉證責任,說明現況的問題和變動方案的優點。在這時候,若變動方案其實沒有比較好,邏輯上有幾個可能:

  1. 變動方案在它欲改善之處反而會造成損害
  2. 變動方案沒有效果,白花力氣
  3. 變動方案在其他地方造成損害

整體來說,變動方案要嘛有好效果,要嘛沒有效果或有壞效果;若變動方案有壞效果,要嘛這壞效果是位於變動方案當初想改善之處,要嘛位於他處。在這我們很容易理解,上述分類不但對應赫緒曼的「悖謬論」、「無效論」、「危害論」,而且也窮盡了變動方案整體而言不算有好處的所有可能性。

赫緒曼把變動方案整體而言不算是帶來好處的情況分成三種形式,這當然不是要告訴我們說,凡是符合這些形式的說法都是錯誤的,而是藉由分類來方便大家理解和討論。

這種將說法分類的做法,在批判性思考課堂上很常見,教師區分出各種不同的「謬誤」,協助學生偵測有問題的說法。然而,要舉出典型的某種謬誤很容易,但現實生活往往比教科書複雜很多,面對真實出現的說法,它們裡面到底有沒有謬誤?如果有,該如何指認和說明?這才是困難的問題,也是為什麼赫緒曼花了一整本書,分析這三種修辭形式及其相關案例。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名為「反動的修辭」,但這三類修辭形式當然不只有保守、反動的人會犯,相較之下進步、自由派也可能犯下。作為分析論證的工具,「反動的修辭」不分立場、守備範圍很大,這更增加了我們掌握此工具的理由。

以下我舉出台灣社會議題討論裡的常見說法,並說明我的分析,大家可以當成一個練習,要旨並不在於那些說法是否算是某種謬誤,而是在於:不管你的看法如何,能否提出明確具體的說明來讓別人理解呢?

悖謬論:變動方案在它欲改善之處反而會造成損害

  • 封城
    1. 全世界陷入傳染病疫情,少數國家堅持了一年,也開始出現確診者。面對緊張擔憂的民眾,有都市首長建議採取封城等強硬方案,主張要法律強迫所有人來配合各種生活防疫細節,畢竟抵抗傳染病需要大家協力。但也有人不同意,他們認為:

      防疫是長期抗戰,政府可以強制規定防疫細節,但也要人民能夠配合才有用,如果規定得太嚴格,人們無法認同和貫徹,反而容易引起反抗和恐慌,導致反效果,例如搶購食品用品造成群聚、移動到外縣市等等,這些都會增加感染機會。

  • 詞彙
    1. 到底怎樣才是恰當的稱呼?「外勞」還是「移工」?「護士」還是「護理師」?「妓女」還是「性工作者」?「西藏」還是「圖博」?「回教」還是「伊斯蘭教」?政治正確已經讓我們連語言都難以使用了嗎?有些人對這些「政治正確詞彙管理」不以為然,他們認為:

      自由和平等當然很重要,反壓迫也是。但是這些都不是換個詞就能解決的。若你真心歧視外勞,稱呼他們「移工」並不會改變這一點。反而,這些禮貌的詞彙可能會被用來為歧視擦脂抹粉,讓我們更難察覺和阻止歧視。

    藉由指出悖謬論的存在,赫緒曼提醒我們注意「驕傲導致報應論」(人類改變世界之後過於驕傲並為此付出代價)的危險,並且避免草率的把變動方案的部分風險以偏概全成整體結果。

    在「封城」案例裡,爭論焦點在於情勢是否已經危險到需要使用封城這種強度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採取哪種防疫方案,都需要夠多民眾願意配合才會有效,因此說服大眾「考慮目前情勢,這個方案是合理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方案產生預期效果的必要條件。在這裡,「悖謬論者」的論點就可以讓我們注意到:若大眾對於當前情勢的認知,和支持封城者的認知不同,甚至有劇烈差距,那麼我們應該進一步考慮:

    1. 給定當下情勢,哪種認知比較合理?
    2. 假設支持封城者的認知比較合理,要怎樣才能說服夠多民眾,讓封城能達至預期效果?

    「詞彙」案例探討哪些方案有助於減少歧視,而悖謬論者提出的疑慮初步看來都很合理,也指出值得進一步商榷之處,畢竟我們不能期待:光靠改變對於某族群的稱呼,就讓社會不再歧視該族群。

    然而,如果我們注意到「改變稱呼」並不是萬靈藥,而是消弭歧視的漫漫長路當中的一小步,也可以理解上述「疑慮」指出的並不是改變稱呼這個方案本身的問題,而是在這方案之外,我們需要做的其他事情。例如人類很有創意,能用各種語言表達歧視,所以我們一方面抵抗那些明目張膽表達歧視的語言,另一方面也應該注意那些看起來很有禮貌但卻暗藏歧視的說法。不過不管怎樣,我們大概都很難主張:既然稱呼女性的性工作者為「性工作者」依然無法確保他們不受歧視,那就乾脆還是稱呼他們為「妓女」吧,沒關係的。

    圖為防疫待在家中(stay home)之宣導示意圖。 圖/美聯社
    圖為防疫待在家中(stay home)之宣導示意圖。 圖/美聯社

    無效論:變動方案沒有效果,白花力氣

  • 教改
    1. 台灣教育一直在改變,九年一貫、十二年國教、多元入學、108 課綱,體制內的老師每隔幾年就有新做法要適應。然而這些改動有道理嗎?有些人的看法相當悲觀,他們認為:

      台灣教育的問題在於求職壓力帶來升學主義,升學主義帶來走捷徑的補習文化,學生學到如何在考試拿高分,而不是如何運用知識於生活。若求職壓力和升學主義帶來的「考試領導教學」不改變,教改怎麼改都沒用的。

  • 娛樂用藥
    1. 人不理性,會被慾望引誘去做整體而言對自己不利的事情,而政府的責任之一是阻止這些情況發生,所以我們得要禁止像是電子菸這樣未經檢驗的東西,來維持民眾的健康。不過有些人有不同看法,他們認為:你沒辦法抵抗人的慾望,也沒辦法抵抗市場,你可以讓電子菸入罪,但這只會讓電子菸的買賣地下化,你會錯失控管機會,讓大家抽的東西變成真的未經檢驗。(在你閱讀本文時,若電子菸已經不再是適切的案例,你可以換成其他類似的東西)

    對赫緒曼來說,無效論出於人類企圖改變不可能改變的事物:人類忽略了社會運作的某種原理,因而誤以為變動方案會有效。要判斷無效論者的意見是否有道理,我們可以評估他們對「社會原理」的說明,並且比較其他線索。這個權衡可能很困難,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某項改變社會的方案會有什麼結果?」這樣的大問題,但如果無效論的意見能提供洞見,讓我們看到過去忽視之處,那對思考就有幫助。

    以「教改」來說,無效論者指出的「社會原理」是:求職壓力帶來升學主義,升學主義帶來考試領導教學,這讓教改不會有效果。若這說法為真,那教改只是枉然,因為我們以為是教育問題的問題,其實是經濟問題。然而無效論者的質疑也指出進一步探究的方向:

    1. 若求職壓力不變,有機會舒緩升學主義嗎?例如說:更自由的跨校選課系統和結業證明、入學門檻低和畢業門檻高的設計等等。
    2. 給定考試領導教學,我們有機會設計出更聰明的考法,來考出教改想要的素養嗎?

    由上述方向,我們更容易看出:社會討論不是戰爭而是合作,雙方立場不同,更可以互相看見對方的盲點,激盪出過去沒想到的點子。

    在「娛樂用藥」案例裡,無效論者強調:若需求不變,那管制市場只會改變交易方式。或許這說法某程度上為真,不過顯然並沒有阻止現代社會許多國家管制各種東西,例如槍枝、毒品和安樂死,以這些東西來說,我們大可以承認「檯面下的交易」都存在,但沒有頻繁到讓我們認為管制毫無意義。給定這種現況,在這案例裡,無效論者需要指出電子菸和上述東西的重要差異,才好進一步主張對於電子菸的管制會無效到白花成本的程度。

    從上述討論,我們知道可以簡單的觀察結果來確認變動方案有沒有效果,這一點也可以回過頭來協助我們檢視「教改」。台灣教改幾十年來,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什麼改變?教育資源的城鄉差距減少還是增加?階級流動有什麼變化?這些都是可以用來確認教改效果的線索。

    對赫緒曼來說,無效論出於人類企圖改變不可能改變的事物:人類忽略了社會運作的某種原理,因而誤以為變動方案會有效。要判斷無效論者的意見是否有道理,我們可以評估他們對「社會原理」的說明,並且比較其他線索。圖為娛樂用藥示意圖。 圖/美聯社
    對赫緒曼來說,無效論出於人類企圖改變不可能改變的事物:人類忽略了社會運作的某種原理,因而誤以為變動方案會有效。要判斷無效論者的意見是否有道理,我們可以評估他們對「社會原理」的說明,並且比較其他線索。圖為娛樂用藥示意圖。 圖/美聯社

    危害論:變動方案在其他地方造成損害

    在台灣,危害論常用來回應各種違反「傳統價值」的變動,例如:

  • 文言文
    1. 若減少國高中文言文比例,年輕人學不到聖賢思想,會道德沉淪。

  • 制服
    1. 教育部規定學校不能因為服儀處罰學生,這會讓小孩成為沒規矩的人。

  • 同婚
    1. 同性婚姻和性教育則讓我們的下一代變得淫亂,我們會不知道怎麼教小孩,社會規範會崩解。

    照赫緒曼的說法,危害論經常伴隨著「這個新的會扼殺那個舊的」的預言,這些預言聳動、容易瘋傳,但這些特色都跟真實性沒有正相關,或至少需要進一步舉證。因此,面對危害論的方式,很大程度跟如何求證有關。

    在「無效論」的討論裡,我們探索了各種判斷變動方案效果的方式,藉由「道德淪喪」,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如何發想「對照組」來比較:

    1. 若文言文的學習量會影響道德表現,那我們應該預期讀了比較多文言文的人,做出更多好事、更少壞事。我們可以想想社會上有哪些現成的例子可以驗證這個假說:中文系學生嗎?或者國高中的國文老師?
    2. 若服儀約束有助於端正學生的品行,或許我們可以觀察那些服儀約束嚴格程度不同的學校,看看他們教出來的學生有什麼差別。然而,在觀察和評估的時候應該要注意:我們是在協助學生成為他們想要的樣子,而不是我們想要的樣子。
    3. 同性婚姻和性教育會讓下一代變得淫亂嗎?如果下一代真的很淫亂,這究竟有多糟?如果你真的很想知道,或許可以觀察那些比台灣更早通過同性婚姻,並實施性教育的國家,例如加拿大和法國。

    把什麼東西看成危害,以及從哪裡看出因果關係,會受到我們立場的影響。如果你同時討厭年輕人不敬老尊賢又不讀文言文,那把它們其中一方說成另一方的原因,對你來說就會很有吸引力。注意這些人人都有的思考傾向,就更能抵抗聳動預言的引誘。

    讀懂修辭,掌握未來

    人類是修辭的動物,我們會因為別人講同一件事情用了不同的說法,而有不同的心理反應。例如,相較於簡單的「修辭會影響人」,「人類是修辭的動物」這種看起來像是金句的句子,往往更有說服力,即使這並不合理,因為後者的口氣比前者更大,成立的可能性應該更小。

    當我們注意修辭,我們是在注意自己如何認知世界、如何思考、會被什麼給影響和打動。這在現代民主社會特別重要,即便不見得透澈掌握其意義,我們也都熟悉「資訊戰」、「民粹」、「假新聞」這些詞彙,知道眾人的判斷影響社會的未來。民主不保證帶來最好的判斷,如古希臘雅典由老男人領軍的民主政體,造就了蘇格拉底的死刑。但若我們多一點思考工具、多一點謹慎反思,或許我們的判斷和我們的未來都會更好一些。

    同性婚姻和性教育會讓下一代變得淫亂嗎?如果下一代真的很淫亂,這究竟有多糟?如果你真的很想知道,或許可以觀察那些比台灣更早通過同性婚姻,並實施性教育的國家,例如加拿大和法國。圖為2019年群眾拉著「765萬公投同意票」的大布條,要求立法院立委們落實2018年反同婚公投結果,將婚姻限定一男一女三讀通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同性婚姻和性教育會讓下一代變得淫亂嗎?如果下一代真的很淫亂,這究竟有多糟?如果你真的很想知道,或許可以觀察那些比台灣更早通過同性婚姻,並實施性教育的國家,例如加拿大和法國。圖為2019年群眾拉著「765萬公投同意票」的大布條,要求立法院立委們落實2018年反同婚公投結果,將婚姻限定一男一女三讀通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 本文摘自《反動的修辭(2021年新版):悖謬論、無效論、危害論》,左岸文化授權刊登。


    反動的修辭(2021年新版):悖謬論、無效論、危害論
    作者:阿爾伯特.赫緒曼(Albert. O. Hirschman)
    譯者:吳介民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21/08/25

    《反動的修辭(2021年新版):悖謬論、無效論、危害論》書封。 圖/左岸文化提供
    《反動的修辭(2021年新版):悖謬論、無效論、危害論》書封。 圖/左岸文化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