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兇500天》:柔弱外表下的黑暗之心,女性罪犯是如何煉成的?
「犯罪類型劇」除了要懂得營造令人窒息的氛圍,激起觀眾好奇的劇情,犯罪背後冷澟寒顫的殺機,更是故事重要的構成因素。
即將在myVideo播出的迷你劇集《追兇500天》,故事改編自台灣90年代轟動社會的真實女性犯罪事件。莫子儀飾演一名追查兇殺案的刑警郭偉強,查緝對象是看起來單純無害的少婦林美茹(小薰飾),而在郭偉強的敏銳察覺下,發現林美茹無害的外表背後,其實還裹著一層神秘面紗。
導演兼編劇蔡怡芬表示,創作該劇的靈感來自某次曾任記者的監製陳寶旭說過,發現在90年代保守的氛圍下,對於女性犯罪事件的報導總是較為偏頗。新聞媒體只著重強調兇手運用自己的女性身體魅力犯罪,或是在混亂的男女關係中,對女性做出道德譴責,但往往忽略犯罪者本身其實是長期的家暴受害者,同時也可能是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
蔡怡芬當時對此事印象深刻,於是找了相關刑警做田野調查,並佐以許多網路新聞資料,寫下這部迷你劇集《追兇500天》。
改編自台灣女性罪犯真實事件
《追兇500天》中的女主角林美茹能言善道,除了異性緣很好,也很懂得釋放女性魅力,但無數笑容背後,是無以計算的酸楚。劇中的丈夫個性內向壓抑,因常靠喝酒解悶並有憂鬱傾向,造就身為妻子的女主角內心隱性的壓力源頭。或許正因距離太近,枕邊人一旦本性流露,疏忽與大意造成的傷害就一發不可收拾——丈夫的意外身亡被重啟調查,妻子則被當成重點嫌疑犯。
「自己同為女性,對於這樣的女性犯罪者有著同情與同理心,原型接近在90年代發生的女性犯罪事件,但卻著重於女性犯罪者的犯罪心理,與長期承受的痛苦與困境。」導演蔡怡芬如此說道。
觀眾在觀看時,雖可隨著劇情追查、偵破、逮捕等情節享受看片刺激,但若少掉主角人物的情感面,很可能只會淪為「因燒腦而燒腦」,卻無法與人的基本情感發生關聯,導致故事相對脫離觀眾,不夠寫實。
因此,《追兇500天》雖改編自真實事件,但為了加強故事性與角色特質,導演在塑造女主角的人設時,也讓她背負一些缺陷。在內心長期不安的狀況下,她在跟男人交往時有很大的自卑感,也呈現出為何女主角總是遇到三教九流的男人,以增加這個角色的合理性。
此外,導演在田野中也發現,根據內政部警政署與國外犯罪資料統計,女性犯罪的比例較男性犯罪低得多。然而,女性犯罪通常有著固定的模式,大多為情感因素,長期受到傷害或是長期忍耐,導致最後情緒的大爆發而犯罪;而相對於男性,女性的犯罪計畫也較為縝密。
劇中女主角林美茹在長期受虐下,脆弱與抵抗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使得丈夫的死亡讓人起了疑心,而我們也會在劇中看見罪與罰、時間與傷害、愛情與守護,如何成為人生難題中的種種「真相」。
男主角莫子儀的角色設定
為了平衡角色,讓故事不會過於沉重,導演找來莫子儀一同塑造「怪咖刑警」的角色。導演表示,這個角色一開始就鎖定由莫子儀來演出,因為曾聽說過他是「黑暗王子」,「在他藝術家的外表下,其實有一個黑暗的靈魂。我覺得他的眼神跟擔任刑警的男主角很像。」
導演在莫子儀飾演的刑警郭偉強人設上,加入了強迫性人格的特徵,「強迫性人格有很多完美主義的追求,控制欲非常強,對事情有一定的規則,讓人覺得不好相處。同時他還是個工作狂,有著自己的道德觀及生活上的怪僻,例如東西一定要排列整齊。」但導演也讓郭偉強這個角色有非常溫柔的心與善良的一面。
「懸疑推理劇通常只有辦案單向的角色塑造,但我希望觀眾喜歡這個角色,所以加強了角色的感情面」。觀眾會隨著郭偉強辦案,並看見他黑暗的一面,而也在過程中跟著主角一起成長與轉變。
「這個角色與莫子儀的本色很像。」導演透露最初帶著莫子儀去找警察顧問,去分局內看警察如何辦案。莫子儀私下也約了警察顧問,針對劇本的所有細節,包括警察拿手電筒的姿勢,如何偵訊犯人一一詢問。
根據犯罪心理學,偵訊犯人時究竟是採取站姿還是坐姿,身體靠前或是向後,都是有心理學依據。因此在戲中警察偵訊犯人的環節,導演表示莫子儀與搭檔程予希的動作也都有精心安排,「要威嚇犯人時就會採取站姿,要呈現親和時則是採取坐姿。」
《追兇500天》通過獨特的情節和拍攝視角,試圖營造緊張的節奏外,導演還在劇情不斷推展時,留下一個又一個疑問,讓觀眾在激盪稠密的案件剖析過程中獲得滿足,也在劇情的追尋下咀嚼人性。
《追兇500天》雖為刑偵片,但人性覺醒與寫實情感反倒成為這部劇的強項。燒腦的劇情,搭配故事人物越來越立體的情感表達,觀眾或可跟著主角們鬥智鬥勇,在暗藏的細微處找到埋下的線索,挖掘到還沒說出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