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兩棲突擊艦下水:解放軍將朝「西方海權」轉型?
9月25日,解放軍首艘075型兩棲突擊艦在上海舉行下水儀式,其艦長250米,舷寬30米,排水量約4萬噸而與美國胡蜂級相當,也成為世界第3大兩棲突擊艦。這是解放軍首度建造全通式甲板的兩棲登陸艦,甲板上的6個起降區可讓6架直昇機同時起降,機庫搭載數可能達30架,使垂直空運能量數倍於解放軍原本最大的兩棲艦——071型綜合登陸艦。
由於解放軍視「統一中國」為其歷史使命,不斷增強登陸能力並不令人意外。但值得注意的是,兩棲突擊艦(LHA)是美國海軍發明的艦種,也是美國海權思想下的產物,與俄軍的兩棲作戰思路大相逕庭。解放軍一口氣訂了3艘兩棲突擊艦,除了顯示其需求殷切外,也可看出其建軍思維逐漸向西方海軍靠攏。
從空運、水運到All in One
在蘇式/俄式軍隊傳統中,兩棲作戰主要被視為陸軍作戰的衍生,在陸路受到阻隔,或需要出其不意的效果時,便改從水路進攻。就像是台灣東岸的公路交通不順暢,另外用輪船作為藍色公路一般。
這種思維下的兩棲艦艇主要是追求簡單與快速,部隊上船後能不經轉運而直接送到目的地,也不用在海上停留太久。適合這種想法的是傳統的戰車登陸艦,能在灘頭或碼頭放下斜板就讓車輛直接駛出。更進階的,就是大型氣墊船或翼地效應機,能以數倍於船運的速度將部隊送達,並在對手反應過來之前搶佔港口或其他戰略要地,作為後續進攻的跳板。
解放軍在完成大陸的解放後,對沿海島嶼的攻佔行動一開始也是渡江作戰的放大版:組織大量民用船隻,在夜色昏暗之際將部隊一次送到對岸,上岸後就能用大量步兵硬吃下沿岸陣地。
然而,這種戰術在古寧頭碰了釘子,在一江山島戰役修正為以海空軍封鎖島嶼,並以火力充分壓制後,才以登陸艇搭配裝有火砲的登陸艦強行登陸的聯合作戰。在爾後的對台作戰規劃中,也瞄準台灣西岸進行「岸對岸」的兩棲作戰來協助陸軍登陸,例如在陸軍編制了兩棲機械師與特種登陸旅,另外也向烏克蘭進口了野牛級大型氣墊船……等。
美式兩棲作戰則是海軍作戰的衍生,也就是在海軍的封鎖與轟炸都不能讓對手屈服後,以登陸佔領作為「決定性」的最後手段。
因此,其與蘇式作戰最大的差別在於,美國需要一支能航行全球的大型船隊,而部隊會在船上生活很長的時間,甚至在船上訓練,登陸前才轉乘空中(直昇機)或水上(兩棲甲車、登陸艇……等)載具,進行「艦對岸」登陸行動。
原本美軍將直昇機集中在直昇機母艦(LPH)上,兩棲裝甲車放在船塢登陸艦(LPD)上,但當登陸行動從空運切換成水運(或反之)時,人員要經過複雜的轉運才能移動到其他登陸艦上。而兩棲突擊艦就是一種「All in One」的登陸艦,人員隨時可從空運切換到水運,或者同時進行,增加了登陸行動的彈性。
075艦增加南海話語權
解放軍一開始向美式兩棲作戰學習的目的,就是要脫離「登陸台灣西岸」的窠臼,可以大型登陸艦繞遠路登陸台灣東岸,一方面增加反登陸作戰的不確定因素,對本島守軍進行「左右夾擊」,另方面則能對台灣東部的軍事基地(蘇澳港、佳山基地……等)進行直接打擊,從源頭消滅海空軍的預備部隊。
據說,解放軍在21世紀初發展的071型綜合登陸艦,就是針對台灣東岸的地形陡峭,缺乏沙灘等特性,設計出能以重型直昇機與中型氣墊船,進行立體垂直登陸的船塢登陸艦。075型兩棲突擊艦的加入,除了加強直昇機空運能力外,也能作為攻擊直昇機的水上基地,對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
另一方面,解放軍行動的目標也不再侷限於台灣,近年來在南海擴建人工島礁的行動引發周邊國家的緊張,使武力衝突的風險大增。
以直昇機猝不及防的速度,適合用來登陸面積小,缺乏淺灘的島嶼,因此日韓兩國建造兩棲突擊艦的理由也與東海島嶼的爭議有關。解放軍在之前就不惜動用兩棲艦艇與周邊國家爭奪島嶼,075艦的加入,無疑更增強其在南海的話語權。
解放軍放眼全球的戰略拼圖
最後,現代直昇機的用途已不只是運載部隊,諸如人道救援(運送物資、傷患)、清剿海盜(登船搜查、追擊快艇)、水雷反制(搭配掃雷直昇機)、甚至反潛作戰(搭配反潛直昇機)都有重大價值。
因此,美軍的兩棲突擊艦的用途已不限於登陸作戰,而成為海權的多功能瑞士刀,在武器水準較低的衝突地區比航母作戰群更有價值。
同樣的,中國在推行一帶一路政策後,從南海到印度洋培植友好勢力,建設港口之後,也需要一支遠洋兵力能夠維持沿路基地的穩定。
兩棲突擊艦搭配航空母艦能組成「攻守一體」的遠洋艦隊,從低度糾紛到高度衝突提供可介入的軍事力量,可說是解放軍「立足台海,放眼全球」的戰略拼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