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造潛艦非錢坑:投入資本雖高,但其長遠價值無可替代 | Flak聊軍事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國造潛艦非錢坑:投入資本雖高,但其長遠價值無可替代

《外交事務》雜誌近期刊登一文抨擊臺灣的國造潛艦是昂貴而過時武器,並建議應改採取創新/不對稱的建軍策略。 圖/取自總統府 Flickr
《外交事務》雜誌近期刊登一文抨擊臺灣的國造潛艦是昂貴而過時武器,並建議應改採取創新/不對稱的建軍策略。 圖/取自總統府 Flickr

近日,時常評論臺灣國防政策,鼓吹不對稱建軍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又刊登喬治城大學教授亨澤克(Michael A. Hunzeker)與博士生佩卓切利( Joseph Petrucelli)的文章:「台灣該放棄IDS計畫了」(Time for Taiwan to Scrap the Indigenous Diesel Submarine)。

該文中,除抨擊國造潛艦是昂貴而過時武器,並建議應改採取創新/不對稱的建軍策略。乍看之下似乎合理,但其實是忽視潛艦對海洋國家的戰略價值,而把生存希望投注在對創新武器的模糊幻影中。

論點一:自製潛艦成本太高,將排擠其他國防轉型計畫

文中認為,臺灣光是設計與建造前4艘潛艦就需要花費近50億美金(約1,525億台幣),還不計入後續維護費用。而臺灣的全年國防預算不過110億美金(3,580億台幣),長久下來勢必難以支應。

但其實潛艦的單價太高,每個籌獲潛艦的國家都會面臨類似問題,並非臺灣獨有。例如英國在1980年代為了籌措三叉戢核子彈道潛艦的經費,不得不砍掉陸空兩軍預算,甚至要拋售無敵級輕航艦;而澳洲在建造柯林斯級潛艦時期,其經費磁吸效應也引起水面艦隊的不滿。

但要問的是,為何這麼多國家還是願意投資在潛艦上?以距臺灣較近的越南為例,其2009年的國防預算不過24億美金,但在該年就以21億美金下訂6艘基洛級改進版,並投入11億美金建設支援設施。原因在於潛艦的隱密性搭配現代魚雷與飛彈,仍是攻擊性最強的海洋武器,能夠抗衡噸位數倍於己的大國海軍而達到「區域拒止」的效果。

臺灣海軍幾十年來著重在巡防艦隊的建設來對抗解放軍的「飛潛快」:飛機、潛艦與快艇,來保護海上運輸線不被封鎖。

然而,在解放軍海軍的跨代進步下,水面艦艇的火力與數量已可輾壓臺灣海軍,還有新一代潛艦可以上下夾擊。臺灣只有靠潛艦開闢水下戰場,才能反守為攻,迫使解放軍艦隊轉攻為守。也就是說,國造潛艦本身就是規模最大的「國防轉型計畫」,其戰略價值不容輕易忽視。

越南於2009年向俄羅斯訂購的6艘基洛級潛艦已於2017年運交完畢,成為其鞏固南海勢力範圍的後盾。
 圖/取自人民軍隊
越南於2009年向俄羅斯訂購的6艘基洛級潛艦已於2017年運交完畢,成為其鞏固南海勢力範圍的後盾。 圖/取自人民軍隊

論點二:自製潛艦緩不濟急,臺灣需要能立即嚇阻的武器

文中認為,8艘國造潛艦需要10年時間來完成,但臺灣等不了那麼久,需要能立即嚇阻解放軍登台的武器。縱然解放軍在質與量上的超越是事實,不代表已有立即登台的能力。原因是臺灣海峽分隔了兩岸,解放軍陸軍再強也無法像伊拉克佔領科威特那樣輕易,而臺灣則可利用多種防禦措施提高登陸的難度,並以海空火力製造渡海部隊的大量傷亡。

但解放軍也知道渡海難度高,所以積極向西方海權看齊,建造具遠程投射能力的海軍,例如自製航母與075型兩棲登陸艦。未來這支遠洋投射兵力成形後,其登陸地點就不限於臺灣西岸,而是能在艦載機、飛彈、電磁砲……等火力掩護下對臺灣東岸進行多點登陸,不但迫使臺灣分散防守力量,而且讓東部海空軍基地不再安全。而潛艦能大幅提高臺灣「拒止」遠洋海軍的能力,現在不開始,才會輸了這場時間競賽。

中國首艘自製航母在最近又通過臺灣海峽,在中國有3-4艘航母成軍後,就可以組成獨立作戰的海上力量,從太平洋打擊臺灣東岸,甚至發動登陸作戰。 圖/路透社
中國首艘自製航母在最近又通過臺灣海峽,在中國有3-4艘航母成軍後,就可以組成獨立作戰的海上力量,從太平洋打擊臺灣東岸,甚至發動登陸作戰。 圖/路透社

論點三:自製潛艦會在先制打擊中被摧毀

文中認為,解放軍登台前必會進行各種飛彈的先制打擊,而潛艦駐紮的港口必定是被瞄準的目標。依照「1/3值勤、1/3訓練、1/3維修」的傳統原則,只有2-3艘值勤中的潛艦不在港口中而有機會逃離打擊。然而,由於潛艦是如此重要,潛艦所在港口勢必受到反飛彈防禦傘的保護,藉由昂貴的反飛彈系統抵銷第一波的衝擊,可爭取到潛艦脫逃的機會。

另外,在現代間諜衛星24小時的監控下,一個國家級的軍事行動要完全隱藏跡象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國軍只要收到風吹草動就可提升戰備等級,增加出海待命的潛艦數量。

其實,潛艦本身就是現代國家的戰略情報手段之一,藉由在中國港口外監視船隻進出、雷達與無線電活動跡象,就可嗅出軍事行動的徵兆,爭取提升戰備的預警時間。

論點四:潛艦經費並非全給臺灣造船工業

文中認為,國造潛艦的經費並不是全部都撥給本土造船產業,其中的160億美金(494億台幣)——也就是全案的30%——需付給歐洲國防廠商,這應該是個誤解。

因為494億台幣其實是「潛艦國造-第2階段原型艦籌建」的計畫經費,包括戰系在內的主要裝備訂購、測試站、廠房設施等。除了協助設計與提供關鍵零件的歐洲廠商外,提供戰系的美國廠商與未來負責建造的台船都會受惠。

臺灣沒有潛艦製造經驗,要從無到有設計製造出先進潛艦自然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國造潛艦計畫應該說是一項「學習自製潛艦」的計畫,前期投入經費等於是學費加上未來量產的投資。

而台船除了直接參與建造工作得到的獲益外,此間學得的經驗與Know-how也等同是無形資產,未來可投入到潛艦的維修與改良工作,甚至是第二代國造潛艦的設計工作。

台船為潛艦國造計畫興建的廠房,在未來可移作維修用途,甚至建造下一代潛艦之用。圖為法國協助巴西建設的潛艦廠房與2018年下水的利亞裘維洛號潛艦。 圖/取自巴西海軍 Flickr
台船為潛艦國造計畫興建的廠房,在未來可移作維修用途,甚至建造下一代潛艦之用。圖為法國協助巴西建設的潛艦廠房與2018年下水的利亞裘維洛號潛艦。 圖/取自巴西海軍 Flickr

論點五:臺灣應將經費留給創新/不對稱武器

文中最後指出,國造潛艦的經費太高,不如用臺灣擅長的創新科技發展出智慧型水雷、無人機、人工智慧……等不對稱武器。這可能也是作者的誤解。

事實上,不論是無人機的設計與使用經驗,還是軍用人工智慧的開發,臺灣都落後先進國家數年到十數年之久。而這種高度智慧密集的產業絕非一蹴可幾,除了經費外還需要時間培植,比國造潛艦更加緩不濟急。

從《外交事務》期刊的多篇文章看來,該刊對創新/不對稱武器的鼓吹已經到了迷信的地步。誠然,人類的武器進步史就是求新求變的過程,但並非每項創新都能成功,有更多的創新武器在原型階段就夭折,也有創新武器在實戰中成為災難。國軍的確該培養創新研發精神,豐富其武器戰術戰法,但將國家生存賭在未驗證過的「創意」上則是不切實際的。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國造潛艦本身就是不對稱武器的最佳平台。以智慧水雷而言,與其布放在自己門口,不如由潛艦布放在敵人門口,從源頭封鎖或遲滯艦隊的行動。又以兩岸熱議的無人潛艦為例,小型無人載具可由潛艦施放,作為在潛艦前方搜索的尖兵;大型無人潛艦可與有人潛艦一同行動,擔任側翼斥候或是火力發射平台。

因此,潛艦對臺灣而言不只是一種飽經驗證的武器平台,也是扭轉戰略困境的手段,更可以是多種創意/不對稱武器與戰術的基礎。需求金額雖高,但的確值得投資,不能簡單地以錢坑視之。

圖為潛艦國造「設計階段」實體縮模。 圖/取自總統府 Flickr
圖為潛艦國造「設計階段」實體縮模。 圖/取自總統府 Flickr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