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近逼威嚇,彈道飛彈是否為台海防衛的最佳解? | Flak聊軍事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中共近逼威嚇,彈道飛彈是否為台海防衛的最佳解?

傳聞中科院曾修改一批天弓二型飛彈成為對地打擊用途的彈道飛彈。 圖/中科院提供
傳聞中科院曾修改一批天弓二型飛彈成為對地打擊用途的彈道飛彈。 圖/中科院提供

近日,美國哈德遜智庫(Hudson Institute)派遣從美國空軍准將退伍的資深研究員羅伯·斯伯汀(Robert Spalding),與其率領的觀察團來台觀察總統大選。

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擔任B-2匿蹤轟炸機飛行員,並以准將從美國空軍退伍的斯伯汀認為「台灣需要的武器是彈道飛彈,因為中國有很多這樣的飛彈對準台灣,所以台灣需要導彈來防禦中國。目前美國沒有(中程)彈道飛彈賣給台灣,是因為《中程導彈條約》的限制,但在美國不再遵守條約後,已不受這個限制。」言下之意,斯伯汀建議台灣向美國請求採購彈道飛彈。

彈道飛彈的優缺點

自彈道飛彈問世以來,其速度高,難以攔截的特性就成為反制武器的首選。例如第一種投入實戰的彈道飛彈V-2,就是希特勒用來報復英國的「復仇武器」。

而在1991年的波灣戰爭中,海珊總統則用飛雲飛彈攻擊沙國與以色列,作為提振士氣與破壞聯軍團結的武器。然而,也是從波灣戰爭開始,首度有反彈道武器投入實戰,證明了彈道飛彈並不是「無堅不摧」。因此先進國家紛紛發展極音速滑翔彈頭來提高飛彈的突穿能力。

美軍在波灣戰爭中檢視飛雲飛彈殘骸,雖然伊拉克的飛雲飛彈只造成有限的傷亡,但仍在媒體上製造出反擊效果,並迫使聯軍分散兵力來防禦飛彈與獵殺機動發射車。 圖/取自美國空軍
美軍在波灣戰爭中檢視飛雲飛彈殘骸,雖然伊拉克的飛雲飛彈只造成有限的傷亡,但仍在媒體上製造出反擊效果,並迫使聯軍分散兵力來防禦飛彈與獵殺機動發射車。 圖/取自美國空軍

彈道飛彈的另一個問題是精準度較差,雖然戰略級彈道飛彈配有誤差十萬分之一(意即飛行一萬公里的誤差不到100公尺)以下的高精確度慣性導航系統,但由於價格高昂加上技術敏感,不能下放到傳統彈頭的戰術飛彈中,因此戰術彈道飛彈多半利用衛星導航技術來修正誤差。

然而,衛星導航的干擾技術也日益擴散,需用上軍規編碼與抗干擾天線才能對抗。但面對日益先進的干擾手段,甚至是反衛星武器,先進國家也開始思考,如何在失去衛星訊號的情況下維持精準度。

彈道飛彈最不可取代的優點還是其速度,因為現代的地面雷達、指揮中心、對空/對地飛彈……等武器系統,多會利用地面機動能力來提高生存性。而彈道飛彈的飛行時間短,在先進偵搜指管體系的支援下,可以在標定「時間關鍵目標」後迅速完成打擊。

例如,美國陸軍部長麥卡錫(Ryan McCarthy)在近日表示,將在太平洋小島部署配有極音速武器、彈道飛彈……等長程精準火力的「多領域特遣隊」;而在另一場演講中,美陸軍將領則表示,這些武器將用來攻擊中國的防空系統,替海空軍打開一條穿過「反介入」區域的安全走廊。

斯伯汀受訪時提到美軍的「貨」,應該就是陸軍發展中的「精準打擊飛彈」(PrSM)。這種飛彈原先是用來取代「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射程限制在500公里以免超過《中程導彈條約》的限制。但在川普決定停止遵循條約後,陸軍預期現有科技可讓新飛彈達到700公里以上射程。新飛彈除了射程更遠,速度更快外,也將發展多模尋標器,使其能瞄準移動中的船艦,對解放軍艦隊也可產生威嚇效果。

台灣早年曾發展青鋒式彈道飛彈,但由於射程僅100公里,精準度也不高而未服役。而更長程的彈道飛彈,也因為美國阻止了核彈計畫而跟著取消。

不過,傳聞在96年台海飛彈危機期間,中科院曾緊急將天弓二型防空飛彈修改為天弓二B型對地飛彈,射程可達300~500公里,除部署在北部陣地外,也曾部署在連江縣東引以延伸其深入打擊範圍。將對地飛彈混入防空部隊中是相當聰明的決定,因為可順便利用長程防空系統來保護反制打擊武器。然而,天弓飛彈終究不是針對打擊武器而設計,因此其彈頭威力就明顯不足。

圖中為洛馬競標PrSM計畫的彈體模型,圖下為現役ATACMS的彈體,可看出PrSM彈體的直徑小上許多,這使其實現了「一坑二彈」:在同尺寸發射箱中塞入兩枚飛彈。 圖/作者自攝
圖中為洛馬競標PrSM計畫的彈體模型,圖下為現役ATACMS的彈體,可看出PrSM彈體的直徑小上許多,這使其實現了「一坑二彈」:在同尺寸發射箱中塞入兩枚飛彈。 圖/作者自攝

台灣是否繼續發展新一代彈道飛彈?

至於台灣是否繼續發展新一代彈道飛彈,筆者以為關鍵在於精準度,因為解放軍的戰機、飛彈的打擊距離都有所增長,艦隊的航程與武器射程也逐漸提高,因此其對台打擊的主力,逐漸朝內陸機場或更遠的港口移動,則台灣發展反制武器也需要更長的射程,對精準度的要求更加嚴苛。

如果要使用高安全性的軍規衛星導航系統就需要美國的支持,而如果改用雷達比對地形技術來瞄準目標,就需要投入研發資源,並可能提高量產的單價。

另一個問題是,解放軍的重要基地勢必會部署自製的紅旗九型或俄製的S-300/400防空系統來保護,這些長程防空飛彈也具有相當程度的反彈道能力,台灣發射的彈道飛彈會不會像肉包子打狗般有去無回?因此,下一代彈道飛彈也需要搭配反攔截技術,甚至用極音速滑翔彈頭來迴避攔截,如日本就決定直接投入極音速滑翔武器的研發作為島嶼防衛武器。

日本計畫發展兩種極音速滑翔彈頭,第一代先達到基本性能,第二代將利用「乘波體」技術提升航程與機動性,並可能具有反艦能力。  圖/取自防衛裝備廳
日本計畫發展兩種極音速滑翔彈頭,第一代先達到基本性能,第二代將利用「乘波體」技術提升航程與機動性,並可能具有反艦能力。 圖/取自防衛裝備廳

如果美國願意提供相關技術,或者直接售台同等級武器,相關技術問題自然能迎刃而解。但美國在如今聯手抗中的氛圍中,售台武器仍以防禦性武器為主,對於純攻擊武器仍有所保留,能提供多好的「貨色」仍是未定之天。

此外,台灣中科院在噴射引擎與衝壓引擎的技術相當成熟,已發展出反艦用的雄二與雄三飛彈,並克服了精準導引的問題,若要進一步延伸射程,並將導引技術修改為對地用途也較為容易。除了飛行時間較長外,噴射或衝壓推進的巡弋飛彈也能達到射程與突穿防空網的需求,因此台灣發展反制武器不需受限在彈道飛彈科技上。而在媒體傳聞中,可能也已有相關武器服役。

解放軍自製紅旗九型地對空飛彈,並宣稱有部分反彈道能力。 圖/Jian Kang攝、維基共享
解放軍自製紅旗九型地對空飛彈,並宣稱有部分反彈道能力。 圖/Jian Kang攝、維基共享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