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的火力試射演習,真的有「從嚴從難」嗎? | 王臻明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國軍的火力試射演習,真的有「從嚴從難」嗎?

海軍陸戰隊陸戰九九旅戰車營日前參與天馬操演,實施拖式飛彈實彈射擊。 圖/中華民國海軍
海軍陸戰隊陸戰九九旅戰車營日前參與天馬操演,實施拖式飛彈實彈射擊。 圖/中華民國海軍

日前軍方公開基層部隊進行飛彈與多管火箭試射的畫面,展現國軍的日常訓練成果,在影片震撼的聲光效果中,特別強調各個科目「從嚴從難」,以達到最大的實彈演習效果。

不過何謂「從嚴從難」,這恐怕見仁見智。在此無意否定國軍弟兄的辛勞與汗水,也不是指責國防部故意造假放水,而是如果我們進一步考量到真實的作戰情況,與未來可能的敵情威脅,這些火力試射操演可能還有再精進的空間。

「天馬操演」的問題:固定射擊不是好戰術

以其中之一的「天馬操演」為例,這是以車載型的拖式2A反裝甲飛彈進行反登陸射擊。在畫面中可以清楚見到,安裝在M1045悍馬車與CM25裝甲車上的拖式2A反裝甲飛彈,隱蔽在灘頭由沙包構成的臨時掩體中,成功發射並命中固定在泛水區裡的大型標靶。這是模擬敵方兩棲裝甲車在岸邊泛水前進,準備搶灘登陸時,國軍利用反裝甲飛彈,擊其半渡,摧毀敵方裝甲車的情況。

不過,解放軍目前所使用的兩棲裝甲車是以05式車系為主,這包括運送登陸部隊上岸的ZBD-05兩棲步兵戰鬥車;配備105公釐低後座力戰車炮,用來擔任火力支援的ZTD-05兩棲突擊車;由ZBD-05的車體發展而來的通訊指揮車與裝甲搶修車等。這些兩棲裝甲車在解放軍的歷次登陸演習中,已常常出現,我們可以觀察到05式兩棲裝甲車在泛水前進時,都只露出很小的炮塔,車身大半隱沒在水線之下,遠比「天馬操演」中的大型標靶要小很多。

泛水前進的共軍05式兩棲突擊車。 圖/解放軍檔案照
泛水前進的共軍05式兩棲突擊車。 圖/解放軍檔案照

另一方面,兩棲裝甲車在泛水前進時,會因波浪而晃動,更不容易瞄準,與靜止不動的大型標靶相比,是一個困難許多的目標。此外,陸軍的M1045悍馬車與海軍陸戰隊的CM25裝甲車,雖然都有裝甲,但很薄弱,只能抵禦小口徑的武器。這種以輕型裝甲車輛為載具的反裝甲武器,最大優點是速度快,可以迅速支援作戰,並利用不斷移動與變換位置,彌補裝甲防護力不足的問題。所以讓這類武器在灘頭的固定式陣地中進行反登陸射擊,是否是個好戰術,就有商榷的空間。

比較合理的作戰方式,是讓這類由輕型裝甲車輛搭載的反裝甲飛彈,在快速抵達灘頭後,迅速發射數輪飛彈,隨即立刻移動位置,轉移到備用陣地或不同的隱蔽處,再繼續發動攻擊,以提升存活率。畢竟敵人發動兩棲登陸戰時,台灣應該已經徹底失去制空權,灘頭守軍勢必要面對敵方戰機與武裝攻擊直升機的猛烈攻擊,如何降低我方地面防禦部隊被敵方空中火力摧毀的機率,是陸軍應該念茲在茲的首要問題。

不過這種戰術的問題,在於對射手與駕駛的考驗性會更高,需要兩者完美的默契配合。在發射前才快速進入作戰位置,射手必需在極短的時間內,搜尋並瞄準不斷晃動前進、甚至會施放煙幕的很小目標。在快速發射數枚飛彈後,要立刻轉移陣地,尋找進行第二波射擊的安全位置,不像目前演訓時,可以在發射前整暇以待,瞄準好固定的大型標靶,讓飛彈的命中率大幅提高。較困難的演訓方式就代表脫靶的可能性會很高,操演過程中也更危險,但對部隊而言,這才是真正有效的訓練。

拖式飛彈實彈射擊畫面。 圖/中華民國海軍
拖式飛彈實彈射擊畫面。 圖/中華民國海軍

「雷霆操演」的問題:定點位置試射難測部隊真實戰力

再以試射雷霆2000多管火箭的「雷霆操演」為例,一樣可以看到雷霆2000多管火箭發射車在發射前就已經全部就定位,在一聲令下後同時朝目標區發射火箭彈,模擬攻擊灘頭的敵方登陸部隊。

但問題在於,敵方登陸前一定會對登陸區周圍進行火力掃盪,以削弱守軍的反抗力量。這可能包括敵方長程火箭、海軍艦艇的艦炮炮擊,戰機或武裝攻擊直升機的空中獵殺,我方的雷霆2000多管火箭絕對是敵方最優先搜索,並希望殲滅的目標。

地面炮兵部隊容易遭到敵方攻擊的問題,並非台灣所獨有。今日的各種先進自走火炮或多管火箭系統,重要的性能指標之一,就是從移動狀態中快速進入陣地、展開並完成炮擊準備的時間,在準備炮擊時獲取目標的能力,炮擊時的最高射速,完成炮擊以後撤離陣地的速度。這整個時間越短越好,以避免炮兵部隊被敵方鎖定攻擊。之前陸軍希望購買的美製M109A6自走炮,其最為優異的性能,就是可以快速移動、快速展開,快速瞄準,快速攻擊,最後快速撤離。

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 圖/國防部
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 圖/國防部

台灣的雷霆2000多管火箭在這方面的速度如何,是未來在戰場上能否存活的重要關鍵,這除了取決於系統本身的設計與性能,平日的精實訓練,更是最重要的一環。

雷霆2000多管火箭從開入作戰陣地,完成射擊準備,到炮兵前進觀測官、無人偵察機或友軍單位傳達敵軍座標,進行射擊,到最後撤出並轉移到安全地點的時間,才是雷霆2000多管火箭的真正戰力指標。目前定點式的試射方式,不止無法知道部隊的真實戰力,也較難以達到訓練的目標。

其實不止是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有這樣的問題,從過去歷次的演習之中可以發現,國軍的自走炮往往也是採定點射擊的演習模式,讓自走炮部隊缺乏訓練機動力的機會,但這是戰時國軍自走炮能否存活的關鍵。同時,炮兵部隊若改採機動作戰的模式,那快速獲取敵方座標位置的能力就變的非常重要,不過這恐怕也是國軍炮兵部隊最弱的一環。

陸軍之前希望採購M109A6來改善炮兵的作戰能力,可是如果採購M109A6以後,卻還是繼續維持舊有的訓練方式與作戰思維,那購買這款先進的自走炮,又有何用?

美製M109A6自走炮。 圖/美國陸軍
美製M109A6自走炮。 圖/美國陸軍

「神弓操演」的問題:演訓不應在固定地點進行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陸軍的野戰防空飛彈部隊中。參與「神弓操演」的復仇者防空飛彈系統,是屬於車載型的刺針飛彈,跟目前正在陸軍外島部隊與海軍陸戰隊服役的雙聯裝刺針飛彈系統一樣,是國軍的低空防禦主力。

這種野戰防空飛彈最強調的重點,是機動性與隱蔽性。因為擁有機動性才能跟上機械化部隊的移動速度,保護地面車輛與裝備不被敵方空襲;重視隱蔽性才能提升存活率,避免自己遭敵方的戰機或武裝攻擊直升機獵殺。

陸軍過去一直希望能採購肩射型的刺針飛彈,是因為肩射型的刺針飛彈是機動性與隱蔽性最佳的野戰防空利器,可以有效嚇阻戰機與武裝攻擊直升機,使其不敢低空盤旋,攻擊我方的地面部隊。復仇者防空飛彈的隱蔽性較差,但擁有機動性更強的特點,更適合伴隨機械化部隊快速移動,提供防空掩護,因此演訓的方式,也不應該是在固定地點進行。

復仇者防空飛彈的作戰模式,應該是隨著機械化部隊推進,在可能接戰的地區快速建立低空防禦網。因此如何快速選定適合的陣地,快速展開,進行有效的偽裝,在我方部隊再次移動,或己方陣地受到威脅時,快速移動,將是復仇者防空飛彈能否發揮戰力或在戰場上存活的關鍵。

特別是陸軍已採購國造的蜂眼雷達來加強復仇者防空飛彈搜索敵機的能力,但蜂眼雷達使用的載具卻不適合越野使用,同時體積較大,機動性與偽裝效果較差,是否能與復仇者防空飛彈配合,可能是未來必需特別注意的重點。

海軍陸戰隊進行刺針飛彈射擊。 圖/軍聞社
海軍陸戰隊進行刺針飛彈射擊。 圖/軍聞社

國軍實戰訓練的三個不足

傳統的地面作戰思維,在最近十幾年有翻天覆地的變化。簡單來說,以攻為守的觀念,取代了過去先建立戰線,再尋求突破的傳統模式,「機動性」為現代化陸軍最強調的關鍵能力。

當然,反裝甲部隊、炮兵與野戰防空飛彈系統的快速機動作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先進國家的一流部隊,也都還在努力進行各種戰術革新與組織轉型。只是台灣已從過去以徵兵為主的制度走向全募兵制,理論上未來也將逐步發展成一支專業部隊,訓練模式與作戰觀念實在不應繼續停留在徵兵制的時代。

想要「從嚴從難」地進行接近實戰的訓練,當然還需要很多外在的客觀因素來配合,如充裕的訓練經費、適當的訓練場地、合理的訓練方式,而這剛好是國軍最為欠缺的三個環節。這些問題早就已經不是秘密,新聞媒體在報導國軍此次操演時,也一併提到了台灣缺乏足夠的場地進行飛彈試射,最後導致庫存的拖式2A反裝甲飛彈,都過了使用壽限,卻未能給基層弟兄試射,白白浪費了這項寶貴的資源。

這些問題都已經存在很多年,政府與軍方卻都沒有積極去尋求解決方案,這種得過且過的情況,才是台灣國防的最大問題。

又如陸軍之前終於買到了夢寐以求的新型主力戰車M1A2T,而這款戰車最引以為傲的優點之一,是可以在行進間快速射擊,並擁有極高的命中率。試問未來台灣有足夠的場地可供M1A2T進行這樣的射擊訓練嗎?國軍的戰術規劃中有考慮到新型武器的特性嗎?還是我們又會看到M1A2T排成一整列,靜止不動在灘頭進行反登陸射擊呢?

CM25拖式飛彈裝甲車。 圖/中華民國海軍
CM25拖式飛彈裝甲車。 圖/中華民國海軍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