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改弦易轍:台灣「不沉母艦」思維下的造艦困境 | 王臻明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美國海軍改弦易轍:台灣「不沉母艦」思維下的造艦困境

一架超級大黃蜂戰機(F/A-18E)返回卡爾・文森號航艦。左為提康德羅加級神盾巡洋艦尚普蘭湖號,右為伯克級神盾驅逐艦韋恩梅爾號。 圖/美國海軍
一架超級大黃蜂戰機(F/A-18E)返回卡爾・文森號航艦。左為提康德羅加級神盾巡洋艦尚普蘭湖號,右為伯克級神盾驅逐艦韋恩梅爾號。 圖/美國海軍

近來五角大廈積極討論美國海軍未來造艦計畫,以因應新的印太戰略。由媒體獲得的文件與相關報導,美國海軍在接下來的25年內,將大幅增加作戰艦艇的數量,預計在2045年時,達到500艘以上的規模。目前美國海軍的現役艦艇數量還不到300艘,原本擬定的發展計畫,是在2030年時,達到355艘的規模。這代表美國海軍的發展思維,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改變。

新的造艦計畫將以更多的中小型作戰艦艇、水下潛艦、無人水面艦艇、無人水下潛艇,來打造一支速度更快、反應更靈敏的輕巧海軍。並考慮減少昂貴的大型驅逐艦、重型核動力航空母艦、甚至是兩棲突擊艦與大型登陸艦,改以更多的中型飛彈巡防艦與小型兩棲登陸艦來分散作戰風險,並節省操作成本。這將讓美國海軍的艦艇數量快速增多,達到500艘以上的規模。

美海軍改革艦隊頭重腳輕問題

美國海軍以更多中小型艦艇來取代大型驅逐艦與航空母艦,也是要解決目前現役艦隊頭重腳輕的問題。因為之前的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派里級飛彈巡防艦相繼退役後,美國海軍的水面主力作戰艦艇,只剩下提康德羅加級神盾巡洋艦與阿利.伯克級神盾驅逐艦,與小型的獨立級與自由級濱海戰鬥艦。兩款神盾艦都接近10000噸,精密又昂貴,兩款濱海戰鬥艦卻只有3000多噸左右,作戰能力備受質疑,缺少合適的中型艦艇,來執行一般的戰備巡弋任務。

美國海軍目前正在進行中的造艦計畫,是繼續發展更大、更昂貴的重型核動力航空母艦。如福特級航空母艦,其中1艘已經下水、1艘正在興建中,並已再訂購了2艘。提康德羅加級神盾巡洋艦雖然已經不再興建,但阿利.伯克級神盾驅逐艦仍在不斷下水中。

只是這個方向越來越被質疑,許多研究認為,在無人水面艦艇、無人水下潛艇、無人機、極音速反艦飛彈等新世代武器越來越成熟後,敵人可以輕易利用相對便宜的無人作戰載具或反艦巡弋飛彈,來擊沉美國的昂貴大型艦艇。

現任美國國防部長艾斯培(Mark Esper)所提出的大膽計畫,就是打算改變這樣的趨勢。除了持續推動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發展計畫,建造第一艘6000噸左右的星座級巡防艦,訂購無人水面艦艇與無人水下潛艇以外,也已展開新一代小型登陸艦的選商競標工作,同時採購更多的核動力攻擊潛艦。未來這些有人與無人艦艇還將優先部署在太平洋地區,以制衡中國與俄羅斯。

停泊於夏威夷珍珠港的「海獵人號」無人反潛艦。 圖/美國海軍
停泊於夏威夷珍珠港的「海獵人號」無人反潛艦。 圖/美國海軍

同問題台海軍至今無解

雖然台灣的情況與美國不太一樣,但台灣海軍也是有頭重腳輕的問題。目前海軍正在積極推動新一代巡防艦的造艦計畫,卻沒有針對這個情況,尋求解決的辦法。

國軍當年要淘汰從美國接收的老舊艦艇時,規劃了光華一號計畫來發展噸位較大的8艘一級艦,光華二號計畫則尋求外購16艘噸位較小的二級艦,形成高、低搭配的模式。

光華一號計畫後來興建了8艘接近4000噸的成功級飛彈巡防艦,光華二號計畫卻因為各種因素,而放棄噸位較小的二級艦,改為採購以法國拉法葉級巡防艦為基礎,所發展而來的康定級巡防艦

康定級的噸位也超過3000噸,形成兩個計畫都發展了一級艦,也因為康定級昂貴的價格,而讓採購的數量只剩6艘。再加上向美國租借的8艘濟陽級反潛巡防艦也超過3000噸,算是大型艦,讓海軍有段時間擁有22艘的一級艦,再下來就是不到1000噸的小型巡邏艦與更小的飛彈快艇,缺少2000噸左右,可以擔任各種輔助任務的二級艦。最後又再購入排水量近10000噸的4艘基隆級驅逐艦,而形成目前這種失衡的狀態。

康定級巡防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康定級巡防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理想的狀態下,未來海軍的造艦方向,應該朝向興建數量較少的一級艦,來擔任艦隊的區域防空主力;興建數量較多的二級艦,來替換將逐漸退役的現有艦隊,以分散作戰風險,節省平日的操作經費;更多的小型巡邏艦,擔任近岸巡邏或艦隊外圍哨戒任務,呈現金字塔型的結構,才是比較合理的計畫。但目前海軍所規劃的下一代主力艦,卻是限制在4500噸至5000噸內,由於中科院自己所開發的艦載相位陣列雷達,體積較大,無法放入這樣的艦體之中,導致興建計畫不斷延宕。

平心而論,要將艦載相位陣列雷達與垂直飛彈發射系統,硬塞入這種尺寸的艦體中,本來就有難度。即使未來海軍轉而從歐美國家購入尺寸更為緊緻的系統來達成目標,艦上所能酬載的武器數量也勢必受限,較難以發揮區域防空系統的優勢,也無法配備太多尺寸較大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更可能重蹈目前成功級飛彈巡防艦在艦體中段同時安裝雄風二型、雄風三型反艦飛彈,結果造成艦體靈活性受影響的問題。

成功級巡防艦。 圖/軍聞社
成功級巡防艦。 圖/軍聞社

一級艦噸位限制成國艦國造阻礙

海軍堅持下一代的一級艦要在4500噸至5000噸以內的原因,可能是考慮到台灣軍港的大小,或是想維持一定的一級艦數量。不過前者是削足適履,後者簡單來說,是希望保持目前的一級艦編制,以確保中、高階軍官的員額。如果改成發展6000噸以上的主力艦,興建數量勢必會減少,就不再需要這麼多的一級艦艦長與軍官。但是4500噸至5000噸級的小型神盾艦,可能出現的問題實在太多,作戰能力也受到各方質疑。

更進一步來,因為一級艦限定在4500噸至5000噸,因此海軍之前展出的下一代二級艦設計,也只有1400噸,略為偏小。未來如果這個方案成真,那台灣海軍的作戰艦艇仍然會呈現一樣的問題。繼續維持著數量較多,但噸位大小尷尬的一級艦,接下來是較小型的下一代二代艦,量產型的沱江級巡邏艦與錦江級巡邏艦,中間仍缺少合適的中型艦艇。

此外,基隆級驅逐艦在採購時,雖然引發過一些爭議,但當時以極為低廉的價格讓台灣快速獲得區域防空能力,仍算是一筆不錯的交易。不過轉眼間基隆級也服役十餘年,海軍必需為接下來基隆級退役後做打算。或許海軍認為,在台灣的小神盾服役後,美國就會出售阿利.伯克級神盾驅逐艦給台灣,只是這無法操之在己。除非美、台之間已經有不能說的默契,不然這樣的期望,不應該成為海軍的未來造艦規劃。

海軍在過去成功級飛彈巡防艦剛服役時,所提出的未來計畫,反而是比較成熟的想法。當時希望建造8到10艘6000噸到6500噸的一級艦,搭配12到16艘的二代艦,再加上更多的巡邏艦與飛彈快艇,構成一個金字塔型的結構。接下來如果可以成功購入接近10000噸的阿利.伯克級神盾艦,以取代目前的4艘基隆級驅逐艦,將讓海軍的下一代艦隊編制更為完整。海軍目前所堅持的一級艦噸位,導致國艦國造計畫滯礙難行,或許有一些商榷的空間。

基隆級驅逐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基隆級驅逐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海軍不沉母艦思維下的造艦限制

美國與台灣的海軍艦隊,都因為過去的一些因素,導致集中於主力艦艇,沒有平衡發展。當然,兩國的艦隊噸位與規模截然不同,但目前面對的假想敵是相同的,要如何兼顧大型艦艇的作戰能力與小型艦艇分散風險的優點,是台灣海軍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在美國海軍正如火如荼發展各種無人水面艦艇與無人水下潛艇之際,台灣在這方面的進展卻非常有限,甚至連之前的微型突擊艇計畫,都人去政息,令人非常惋息。

或許可以這麼說,海軍近年來的發展傾向將台灣視為是一艘不沉的母艦,不只大力發展各型岸置反艦飛彈,海上艦隊也走向小型化、機動化,如同母艦的護衛艦。這或許是海軍在資源有限,又大敵當前下,不得不為的選擇。

但是政府必需瞭解的是,台灣是個海島國家,對外的航運生命線非常重要,又有許多的外島,空軍也沒有空中加油機,萬一遙遠的太平島或東沙島有事,仍必需依賴海軍應變。噸位過小的一級艦,難以擔任艦隊的區域防空任務,無力保護海軍弟兄的安全,這一點是海軍在調整建軍方向時,必需慎思的嚴肅問題。

提康德羅加級神盾巡洋艦蒙特婁號(前),伯克級驅逐艦托馬斯・哈德納號(中),與提康德羅加級神盾巡洋艦維拉灣號(後)。 圖/美國海軍
提康德羅加級神盾巡洋艦蒙特婁號(前),伯克級驅逐艦托馬斯・哈德納號(中),與提康德羅加級神盾巡洋艦維拉灣號(後)。 圖/美國海軍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