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台全新作戰實驗:民用滾裝渡輪的搶灘威脅 | 王臻明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中國對台全新作戰實驗:民用滾裝渡輪的搶灘威脅

近年來中國加緊興建071型船塢登陸艦、075型兩棲突擊艦等兩棲作戰艦艇,以強化跨海能力。圖為075型兩棲突擊艦海南艦。 圖/取自中國中央電視台《軍事報導》
近年來中國加緊興建071型船塢登陸艦、075型兩棲突擊艦等兩棲作戰艦艇,以強化跨海能力。圖為075型兩棲突擊艦海南艦。 圖/取自中國中央電視台《軍事報導》

中國在8月初對台灣周遭發射彈道飛彈進行軍事恫嚇後二日,旋即轉移到渤海與黃海一帶,繼續下一階段的操演。有專家分析,中國可能在渤海與黃海,進行聯合登陸作戰的模擬。

無獨有偶地,稍後從公開的船舶資訊系統發現,原本在渤海灣營運的渡輪,大舉南下到台灣海峽,參與在廈門一帶的軍事訓練,證實了中國的確在嘗試利用民船來做為攻台作戰的運輸載具。中國在渤海與黃海一帶的演練,有一部份應該是在驗證如何動員這些民用船隻,參與兩棲登陸任務。

中國會這麼做並不令人意外,因為解放軍的運輸載具仍然不足,難以發動大規模的登陸作戰。因此近年來加緊興建071型船塢登陸艦075型兩棲突擊艦等兩棲作戰艦艇,以強化跨海能力。為了解決這個弱點,中國軍方採取最擅長的做法,以軍民合用的方式,徵調民用船舶來支援。

其中渤海灣位於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以船隻渡海遠比繞行陸路要便捷許多,因此有許多大型民用滾裝渡輪在這片海域從事運輸工作,所屬的營運公司甚至有解放軍的背景,最適合動員來做為攻台的渡海載具。

所謂的滾裝船(Roll-on/roll-off),是指船隻本身擁有一個斜坡,當船隻停靠在碼頭邊時,可以使用自身的動力,將斜坡架設在碼頭上,讓車輛能自行駛入到船艙內停放。圖為NYK滾裝船。 圖/中新社
所謂的滾裝船(Roll-on/roll-off),是指船隻本身擁有一個斜坡,當船隻停靠在碼頭邊時,可以使用自身的動力,將斜坡架設在碼頭上,讓車輛能自行駛入到船艙內停放。圖為NYK滾裝船。 圖/中新社

共軍全新作戰實驗:利用滾裝渡輪第一波搶灘

所謂的滾裝船(Roll-on/Roll-off),是指船隻本身擁有一個斜坡,當船隻停靠在碼頭邊時,可以使用自身的動力,將斜坡架設在碼頭上,讓車輛能自行駛入到船艙內停放。通常用於運輸車輛的專用貨輪,或是供旅客與車輛一起渡海的大型渡輪,會採用這樣的設計。

渤海灣是中國的重要政經中樞,交通繁忙,負責渡海的滾裝渡輪,每天要運輸大量的旅客與車輛,以此次被動員的其中一艘渤海鑽珠號為例,排水量高達三萬五千噸,一次可運載一個營以上的海軍陸戰隊,與上百輛主力戰車、自走砲、裝甲車與後勤車輛。

採用這種策略的優點,在於建造滾裝渡輪的費用,是由民間公司負責,不用耗費寶貴的國防資源,最多就是由政府部份補貼,遠比興建專用的船塢登陸艦要便宜。其次是這些滾裝渡輪平日用於商業載客,所有的保養與人力成本,都可以自給自足,不必再編列預算維護,有需要時卻可立即徵用,讓解放軍能擁有額外的兩棲運輸能力。

最後是這些民用船舶,較不會引人注意,在調動時不易引起外界的懷疑,甚至可以用於突襲作戰,秘密搭載兩棲登陸部隊,支援奪取台灣外島的任務,在使用上有諸多彈性。

圖為渤海鑽珠號。 圖/取自中國寧夏新聞網
圖為渤海鑽珠號。 圖/取自中國寧夏新聞網

但將民間的滾裝渡輪用於軍事任務也有其缺點。首先是滾裝渡輪並非專為作戰所設計,因此抗戰損的能力不佳,又缺乏武裝,特別是缺少能自衛的防空飛彈或近迫武器系統,航行速度也較慢,在遇到攻擊時恐怕很難全身而退,可能讓船上載運的部隊全軍覆沒。

其次是滾裝渡輪雖然有斜坡,能夠快速裝卸車輛,卻必須依賴港口內的碼頭設施,因此難以用於第一波的搶灘作戰。過去多數的看法都認為,解放軍會在登陸成功,並順利佔領深水港以後,才會使用這些滾裝渡輪運送重型裝備與支援部隊,渡過台灣海峽。

不過這樣的情況目前已經有所改變,因為近期的衛星照片顯示,中國正利用這些滾裝渡輪,實驗一種全新的作戰方式。使用特殊設計的專用接駁斜坡,讓滾裝渡輪能直接將船艙內的主力戰車、自走砲、裝甲車與武裝士兵,以登陸艇接駁到一般的海灘上。這代表未來滾裝渡輪將可用於第一波的搶灘登陸,大幅彌補了解放軍目前兩棲登陸載具不足的問題,也增加了作戰的彈性。即使未用於最危險的第一波搶灘作戰,也可在登陸後,但尚未成功奪得深水港之前,運送第二梯次的兵力上岸,以鞏固灘頭堡或向內陸推進。

圖為滾裝渡輪渤海鑽珠號。 圖/取自新浪網
圖為滾裝渡輪渤海鑽珠號。 圖/取自新浪網

國軍面對中共主力戰車登陸的應對之道

若觀察過去中國的兩棲作戰能力發展歷程,運用民間船舶來彌補渡海作戰載具的不足,有很長遠的歷史。

在最早的古寧頭戰役時,解放軍就大量徵用附近的漁船,來載運部隊登陸金門。後來還進一步發展出「萬船齊發」的戰術,利用身兼海上民兵身份的漁民,駕駛大批漁船來進行偵察、騷擾、包圍外島或補助登陸作戰。甚至還演練過以大型貨輪為平台,做為海上浮動砲兵陣地,擔任火力支援。這些戰術在今日並沒有消失,如海上民兵就被運用在南海,大批的中國漁船常有計畫地盤據在爭議海域,以擴張勢力範圍。

使用滾裝渡輪可以說是解放軍的最新嘗試,除此之外,中國也要求部份民用運輸船舶在興建時,必須採用強化的甲板結構,用以運輸噸位較重的主力戰車與自走砲。某些特殊的貨輪,甚至設立了與兩棲登陸艦一樣的大型井圍甲板,也就是船塢,可供氣墊登陸艇或兩棲裝甲車使用。

這些零零總總的措施,都說明中國整體的兩棲運輸能力,絕對比帳面上的數字要高出許多。而且這些民用船舶的船員,多數都具備海上民兵的身份,算是後備軍人,中國如果動員這些民用船舶,用於最危險的第一波搶灘作戰,也不令人意外。

圖為1989年駐守金門官兵。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1989年駐守金門官兵。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換句話說,台灣過去認為中國應該無法在第一時間,運輸大批主力戰車與重型裝備上岸的想法,已經過時了。中國8月從渤海調動滾裝渡輪南下,參與在廈門的演習,數量就高達七艘,而且中國的海岸線綿長,運輸船舶眾多,真正能動員的數量,絕對是數倍以上。台灣要有心理準備,解放軍可能不再需要奪得深水港,就可運送大批主力戰車上岸參與作戰。

由於目前中國的新型主力戰車都已配備120公釐戰車砲,台灣的M60A3 TTS與CM-11兩款主力戰車,卻缺乏新型反應裝甲或主動式防禦系統,也只擁有105公釐戰車砲,火力與防護力都不足,難以抵禦中國的新型主力戰車。

雖然台灣已採購了最新銳的M1A2T主力戰車,但數量只有108輛,而且會集中部署在北部地區,以保護政經中樞。國軍其餘的機械化部隊,未來仍要使用原有的M60A3 TTS,即使陸軍已展開性能重建計畫,但目前來看並不會提升戰車砲口徑與強化裝甲防禦。

所以要如何反制中國的主力戰車,恐怕將是陸軍的迫切課題,雖然之前已加緊採購標槍反裝甲飛彈、拖式反裝甲飛彈與紅隼反裝甲火箭,但數量還是不足。特別是從這次俄烏戰爭中所獲得的經驗,戰時這些飛彈的消耗速度會非常快,轉眼就會耗盡庫存。

M60A3戰車進入射擊陣地,待命火力制壓海上目標。 圖/金防部提供
M60A3戰車進入射擊陣地,待命火力制壓海上目標。 圖/金防部提供

更令人憂心的是,國軍正在努力強化後備部隊的戰力,部份規劃在戰時編成灘岸守備旅,來做為守土的第一線部隊,但這些後備部隊卻缺乏足夠的反裝甲武器與訓練。目前所使用的六六火箭彈,或許可以對付中國的兩棲裝甲車,但絕對無力攻擊中國的新型主力戰車,甚至連現役的紅隼火箭彈都力有未逮,這是必須儘快解決的問題。不是採購更多的標槍反裝甲飛彈與拖甲反裝甲飛彈,給後備部隊使用,就是加快腳步研發紅隼反裝甲火箭的改良型,好達到能有效擊殺解放軍主力戰車的水準。

除此之外,隨著這幾年中國逐漸顯露出野心,台海問題受到國際關注,許多專家學者都已慢慢瞭解,解放軍長期採取軍民合用的策略來快速發展,因此紛紛提出警告,中國的民間船舶很多都擁有特殊身份,但台灣身處危機中心,卻最缺乏警戒心。

過去就曾發生過多起可疑案例,有中國籍的民間工程船,進入重要港口施工,或中國籍的漁船在軍港外徘徊不去,相關單位卻未能及時發現,積極處理。政府在期盼兩岸恢復民間交流往來,以降低緊張情勢之餘,也應該適度提防可能的危險,減少敵人的可趁之機。

許多專家學者都已慢慢瞭解,解放軍長期採取軍民合用的策略來快速發展,因此紛紛提出警告。圖為中華人民解放軍。 圖/新華社
許多專家學者都已慢慢瞭解,解放軍長期採取軍民合用的策略來快速發展,因此紛紛提出警告。圖為中華人民解放軍。 圖/新華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