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第二島鏈?美軍對應中共崛起的東亞戰略態勢準備 | 全球防衛雜誌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攻擊第二島鏈?美軍對應中共崛起的東亞戰略態勢準備

在沖繩演練快速突襲奪島戰術的美海軍陸戰隊。 圖/美國海軍
在沖繩演練快速突襲奪島戰術的美海軍陸戰隊。 圖/美國海軍

美軍是否防衛台灣固然有議論空間,但面對共軍攻擊第二島鏈的舉措絕無坐視可能,這也是為何美軍近來在關島一線強化演習的弦外之音。

共軍若想確保在第一島鏈的相對行動自由,阻絕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行動兵力可說是必要條件,否則一支擁有行動自由的海空遠征軍,將可輕鬆粉碎共軍的區域制空制海權,更不用提對於第一島鏈盟國的持續支援,將會讓共軍陷入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蘇聯倒台,中共崛起

在蘇聯倒台之後,美國掌握相對戰略優勢,開始逐步擴大歐亞戰略邊疆。1996年9月北約公布「東擴計畫研究報告」,並在1997年5月正式成立「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理事會」取代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其宗旨在加強北約與歐洲和歐亞大陸的非北約成員國之間的安全關係。

同年7月,馬德里元首會議決定接納波蘭、捷克和匈牙利,形同宣告美國全球軍事力量部署的戰略調整,引發俄羅斯急劇升高的國家安全顧慮,拉脫維亞等波羅地海的沿海國家加入北約後,同意美國在其境內設立軍事基地,使北約的矛頭直指俄羅斯西北部邊境,美、俄雙方不再擁有中、東歐這塊緩衝地帶,使俄國增加危機感。

相較於歐洲的擴大,美國在亞太地區卻面臨完全不同的狀況。中共的快速成長正好取代蘇聯的地位,成了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假想敵。尤其是中共在1991-1996年間,不斷大幅膨脹國防預算、擴張軍備,在南海宣示主權,並在南沙群島動用武力支配島礁,特別是在台灣海域試射飛彈以威脅台灣,不但威脅到日本-中東間攸關生死的運輸航道,同時也挑戰了美國維持現狀、支配東亞國際秩序的最高國家利益。

尤以美國國防助理部長奈伊(Joseph S. Nye,Jr.)在1995年2月提出「美國東亞區域安全戰略報告」(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y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EASR)備受關注,該報告正式提出中共未來和美國進行戰略競爭的可能性。在國際安全環境劇烈變化的狀況下,美國官方開始檢討未來其所需面對的安全威脅和戰略目標,並且配合戰略調整和兵力再造,讓美國在21世紀時仍能夠掌握全球戰略優勢。

P-8A是目前美國亞太地區的主力反潛飛機。 圖/美國空軍
P-8A是目前美國亞太地區的主力反潛飛機。 圖/美國空軍

後冷戰時期美軍建軍計畫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直到1990年代初期,蘇聯的軍事威脅支配了美國的軍事思想,美國的建軍計畫、國防預算、訓練、戰略、準則、戰術、裝備、研究發展與部隊的部署等,莫不以對付蘇聯威脅為基本考量。

冷戰結束後,布希政府提出一項以「核武嚇阻」、「前進部署」、「危機因應」及「組織再造」等四大「基本需求」為架構的國防戰略構想。美國國防部自蘇聯集團在1991年瓦解以後,為因應後冷戰時期威脅改變及平衡戰略與資源關係,陸續執行1991年「基準兵力」(Base Force)、1993年「通盤檢討」(Bottom Up Review,BUR)、1994年「聯席會議主席武裝部隊角色與任務檢討」(每三年一次)、1995年「武裝部隊角色與任務委員會」(Commission on Roles and Missions,CORM)的兵力結構評估,以對國防戰略與政策、兵力結構、兵力現代化與轉型等進行全面性的檢討評估。

除此,美國另擬定七大國家安全目標,分別為:

  1. 嚇阻對美國、美國盟邦及其他美國利益之攻擊,若嚇阻失效,則擊潰之。
  2. 經由對防衛科技的研發,對公平、可驗證的武器裁減協定之談判,以及維持一支強大的傳統部隊,減少對核武報復手段的依賴。
  3. 於世界各地倡導自由與民主體制。
  4. 鼓勵並協助美國的盟邦、友邦自行抵抗侵略、武裝叛亂、恐怖活動或武力威嚇。
  5. 鼓勵前蘇聯及東歐地區進行政經改革,並促成其軍事架構進行適切之調整。
  6. 保護自由貿易並確保美國可獲得世界市場與自然資源,及使用海洋與太空之權利。
  7. 阻止或減緩核生化武器,及用以投射此等武器之飛彈與飛彈科技之擴散,阻止軍事科技與資源轉移至可能使用此等科技與資源來危害美國利益的國家,阻止非法藥物進入美國。

另有一說認為美國忌憚於中共核武報復能力,只能坐視中共不計代價為所欲為,如同當年英法任由納粹德國併吞蘇台德區。另一個佐證就是,以東烏克蘭和克里米亞半島為例,認為美國面對核武強權絕無冒險企圖,只會犧牲盟國換取安全。

不過綜觀歷史,美國在冷戰高峰期時仍舊持續支援數場代理戰爭對抗蘇聯,並沒有因為蘇聯勢均力敵的互相保證毀滅戰力而退縮。更不用提在漫長而悲慘的越戰中,即便反戰浪潮鋪天蓋地,美國仍舊支撐了將近10年。

這或許不能類比近來的東亞局勢發展,但因此低估美國國家意志恐怕也悖離事實。更何況純以互相保證毀滅的核武對峙態勢來看,中共和前蘇聯在核武攻擊能量上仍有差距。

本月15日,美國太平洋艦隊指揮部證實,雷根號航母打擊群已返南海。圖為雷根號航艦與F/A-18E戰鬥機。 圖/美國海軍
本月15日,美國太平洋艦隊指揮部證實,雷根號航母打擊群已返南海。圖為雷根號航艦與F/A-18E戰鬥機。 圖/美國海軍

反介入與反反介入

從美國在1997年國防總檢要點可以發現,柯林頓政府顯然已經意識到,中共崛起可能對美國形成新的威脅。當年國防部報告宣示美國不再從亞太地區撤軍,並將維持10萬的駐軍,以維持美國在此地的持續利益,且亞太駐軍有助於維持區域繁榮與穩定。

報告中提及,美國將透過與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和澳洲的雙邊軍事聯盟和美國與太平洋群島的「自由聯盟」,構成美國對亞太地區的戰略安全架構。同時1997年版國防總檢也是首次出現「反介入/區域拒止」字眼的官方文件,其中特別提到,敵對勢力的「反介入/區域拒止」作戰將會是未來美軍轉型的重大挑戰之一。

據上開報告顯示,假想敵可能會使用配帶核生化彈頭的彈道或巡弋飛彈,來攻擊美軍的機場、港口、前沿基地;或是使用水雷與反艦飛彈來阻止美軍艦艇深入戰區。從美軍部隊的建軍備戰走向來看,可以發現反反介入始終是重要主軸。

近年來美軍對於中共可能的「反介入/區域拒止」作為並非沒有準備。舉例來說,不管是陸軍的「史崔克旅級戰鬥部隊」(Stryker BCT)、 空軍的「全球作戰概念」(Global CONOPS),亦或是海軍的「海上防衛」(Sea Shield), 都可看出美軍因應「反介入/區域拒止」的強勢作為,力求讓美國在面對未來不確定的戰略局勢中,一樣能夠游刃有餘。又如美軍「國防轉型」的最核心計劃,包括空軍的 「航太遠征部隊」(Aerospace Expeditionary Forces, AEF),都是希望能有效獲得「遠征」的能力,以便能對抗任何崛起的區域強權。

在菲律賓海參加勇敢之盾演習的美國海軍。 圖/美國海軍
在菲律賓海參加勇敢之盾演習的美國海軍。 圖/美國海軍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