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份?從德國、日本和以色列歷史經驗省思「全民防衛」
戰爭該由誰來打?打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很可能在各個時代都有不同答案。
今年10月,政治新星吳怡農和前參謀總長李喜明的聯名投書又激起討論,該文指出我國目前的後備軍人毫無戰力可言,因此應以嶄新觀念建立「全民國土防衛機制」,編組「國土防衛部隊」,讓每位國人都從身邊的家園開始落實「全民防衛」,平時救災,戰時作戰,達成兵民合一,保家衛國的目的。由於文中強調從參與者的家園做起,因此也被部分反對者譏為「在家當兵」。以下本文將從另個層面來探討「全民防衛機制」的相關概念。
從人民參戰到總體戰
從歷史上來看,從古代有紀錄開始,大多時候軍隊都是由貴族或專(職)業軍人組成,平民百姓因為可以透過從軍來取得個人政治經濟的某些權利,因此加入軍隊。例如古希臘城邦雅典或斯巴達、羅馬帝國,中古世紀歐洲封建制度的騎士、唐朝的募兵制、滿人的八旗兵等等。
而近代人民因政治機制或國家機器動員參與戰爭的濫觴,要屬法國大革命時期首創的徵兵制度。當時法國革命政府處死法王路易十六,激起各國反對,為了捍衛革命成果,實施嶄新的徵兵制度,徵召役齡男性上戰場,搭配各類軍事改革,結果成效卓著,足以支撐拿破崙的霸業。
之後又過了一百年,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隨著工業革命發展與科技進步,各國軍隊紛紛在戰爭中運用各種新發明,像是飛機、潛艇、戰車等等,連帶使得平民百姓也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承受現代化戰爭帶來的破壞與傷害,遠離敵我直接交戰的戰場不再是生存的保證。像是協約國人民在海上搭乘的船舶可能會受到德國潛艇「無限制潛艇戰」的襲擊,倫敦居民在夜間要躲避德軍轟炸等。
因此,以一次大戰德國名將魯登道夫為代表的「總體戰」概念逐漸具體化,當中一個關鍵要件,就是要動員一切民間資源與力量,來為戰爭服務。
德日如何「全民抵抗」?
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總體戰」的試驗,那麼我們可以說,20年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總體戰」的實踐與驗收。
隨著航空器的性能大幅提升,平民百姓就算遠離戰場,也會被戰火波及,對日抗戰中日本對重慶、歐洲戰場德國對英國、英美兩國對德國,還有太平洋戰場美國對滿州國、日本本土的戰略轟炸,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此外各國也以更有效的方式組織人力(尤其是婦女),在大後方從事戰爭生產及輔助工作。
不過隨著戰局的演變,軸心國開始在戰爭中落敗,其中義大利早在1943年便退出戰爭,之後只剩德國和日本死命苦撐,到了戰爭最末期,這兩國都選擇「全民抵抗」路線,打算做最後一搏。
德國方面,在希特特「戰至最後一人」的口號下,當局成立所謂「國民突擊隊」,動員16到60歲之間尚未被徵召的男性,甚至也有女性,他們只配備簡單的步槍和「鐵拳」反戰車火箭,甚至各式各樣的擄獲武器或應急研發兵器,搭配腳踏車,連制服都不齊,妄圖在東西兩線抵擋英美盟軍與蘇軍。結果想當然爾,2004年德國電影《帝國毀滅》即有描述「國民突擊隊」無謂犧牲的片段。
至於日本方面,美軍突破「絕對國防圈」後,日本也開始做類似打算,高喊「一億總玉碎」的口號,成立「國民義勇戰鬥隊」,為即將來臨的本土決戰做準備。
他們的人力來源以15歲到60歲的男子,以及17歲到40歲的未婚女子為主,而武器方面更是五花八門,連19世紀老式步槍、甚至冷兵器如弓箭、刀劍、竹矛都派上用場。萬一真的與美軍部隊短兵相接,難道會有任何勝算?不過沒等到這一天,美軍兩顆原子彈,讓一切這類的妄想化為泡影。
以色列:「全民動員」的獲勝案例
只是「全民動員」的結果都如此不堪嗎?倒也未必,我們可以看看另個現代歷史上貫徹「全民動員」但最後獲勝的例子,那就是以色列。
1948年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後,由於宗教和民族因素,立即和周邊阿拉伯國家爆發衝突。有感於猶太人經歷數千年居無定所任人宰割的的歷史教訓,以色列政府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就是要保衛這唯一的立足之地。
以色列在1959年頒行兵役法,除了規定男女無特殊狀況均要服役外,還有相關的預備役規範輔助,以確保在必要關頭有數量充足的部隊可派往前線作戰。以色列這套制度運作良好,在多次以阿戰爭中發揮作用,像是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中,就是現役部隊的英勇抵抗爭取時間,才能讓動員的後備部隊趕往前線,扭轉戰局。
現代戰爭,職業軍人才是主角
根據以上歷史經驗,到底所謂的「全民國土防衛機制」是否真的可行?
有關「國土防衛部隊」、「全民動員」的任何討論,應該要先有明確的國家大戰略與戰爭指導,討論才有意義。像是萬一戰爭不可避免,國家的最終目標為何?有限衝突還是無限戰爭?若是戰局對我方有利,何時抓住良機見好就收?若是戰況不利,何時執行停損以避免無謂人命犧牲?才能確定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我國的全民防衛可以落實到什麼程度。
畢竟,在現代化戰爭裡,「專(職)業現役軍人」才是作戰的主角。所有這些問題,執政者都有必要說清楚講明白。國家四要素,人民、土地、政府、主權,人民排首位,因此國家的行動與意志,相當大程度也反映出人民的思考。到了21世紀的今天,我們應該認真思考,有無任何目標值得犧牲有戰鬥能力的人民性命去捍衛?此問題的答案,便作為國家大戰略與戰爭指導參考。
中華文化數千年歷史,自古以來改朝換代戰禍不斷血流成河,如今21世紀,兩岸華人是否還要堅持舊時思維兵戎相見,值得兩岸政府與人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