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潛艦國造後:深海浩劫下,水兵逃生與救援的考驗 | 全球防衛雜誌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台灣潛艦國造後:深海浩劫下,水兵逃生與救援的考驗

11月24日,蔡英文總統出席「潛艦國造建造案開工典禮」。 圖/總統府 Flickr
11月24日,蔡英文總統出席「潛艦國造建造案開工典禮」。 圖/總統府 Flickr

上個月潛艦國造風風光光的開工,當各界著重於硬體裝備武器等的取得與否,卻鮮少人關注潛艇逃生相關訓練與裝備。

歷史上著名的潛艦失事案如前蘇聯K-219、共青團號庫爾斯克號、美國的長尾鯊號、天蠍號、中國的361號潛艦,到近年阿根廷沉沒的聖胡安號,道出潛艇失事人員生存率低的危險性,因此自1960年代開始,各國就不斷研究相對應的逃生技術。

潛艦失事逃生訓練

潛艇失事的逃生分為自救與被救,目前自救逃生深度約為200米,超過就須依賴外援的深海潛水救援載具來達成。美國海軍潛艇兵的訓練過程通常需要40個月,訓練科目可歸類分成三個階段。

首先,要學的就是潛艇逃生術,然後是熟悉潛艇各個部位的教學,以備遭遇緊急狀況時,能夠掌握逃生路線以及與艇員之間互相協同的相關技能。最後才是潛艇內各個崗位的教學培訓,熟悉並協調各部門的運作。因此以台灣從無到有的情況來說,一艘潛艦從建造完成到達成初始戰力,相信至少需要數年的時間。

以美國為例,在停止了將近30年之後,美國海軍於2009年重新開始安排加壓逃生訓練(pressurized submarine escape training , PSET),使用的就是Survitec公司的潛艇逃生沉浸裝備SEIE MK10逃生裝,透過PSET,能有效降低過往海軍潛艇組員培訓過程中,學員的上呼吸道充血、中耳氣壓傷害等的發病率。

阿根廷海軍聖胡安號潛艇。 圖/美聯社
阿根廷海軍聖胡安號潛艇。 圖/美聯社

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潛艦。 圖/法新社
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潛艦。 圖/法新社

美國海軍潛艇兵新生最初會在康涅狄格州格羅頓市新倫敦海軍潛艇基地的海軍潛艇學校,進行為期兩天的初始測驗課程,讓新生學員了解未來可能遇到的狀況,學習如何在最壞的情況下生存;潛艇事故發生的地點通常不會是溫暖的淺水區域,意外總在最壞的時機發生。

課程第一天會練習及評估學員的「伐氏操作」,所謂伐氏操作(Valsalva maneuver)的標準動作,主要是在深呼吸之後閉氣用力。這樣的動作會造成會厭軟骨關閉、胸腹腔內的壓力上昇、進而出現一系列心臟血管的血液動力變化,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適應,因此初步就將不合格者排除。接著會進一步在潛水減壓艙讓學員感受逃脫深度(約200米)的水下壓力,讓學員適應未來可能遇到的狀況。

從水下逃生最害怕的是POIS——即肺過度充氣綜合症——它會使體內充滿氣體的空間(例如肺部)膨脹到破裂的地步,因此固定的呼氣速度是第一天練習的重點,方式也是循序漸進,從單純的水下深度壓力不移動開始,慢慢加強到從模擬進水到脖子深度的艙室並吸氣逃出,最後則是模擬從翻覆的甲板下脫逃。為期兩天的訓練只是一個初步的評估,如果連呼吸方式都無法控制,學員則無法成為合格的海軍士兵。

潛艇失事自救逃生深度約為200米,超過就須依賴外援的深海潛水救援載具來達成。 圖/美國海軍
潛艇失事自救逃生深度約為200米,超過就須依賴外援的深海潛水救援載具來達成。 圖/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潛艇兵的訓練過程通常需要40個月,訓練科目可歸類分成三個階段。 圖/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潛艇兵的訓練過程通常需要40個月,訓練科目可歸類分成三個階段。 圖/美國海軍

潛艦逃生裝

美國海軍從1980年代就採購了一萬五千多套英國Survitec公司的潛艇逃生沉浸裝備SEIE MK10逃生裝,取代原本的Steinke hood逃生面罩,現在則更新到MK11,過往潛艇人員須集中到逃生艙一起逃生,現在則有個人逃生裝來增加個別逃生機率。

潛艇逃生沉浸裝備SEIE MK11逃生裝就是個人包覆式潛水裝,除了整合有170N浮力的救生衣之外,附襯墊的頭部保護套增加了對頭部、頸部、臉部的防撞保護及減少體溫的逸散,防滑保暖的手套及鞋底提供額外的保護,大面積的透明面罩則提供良好的視野增加逃生移動方便性。

此外,面罩上rip-zip專利可快速排出二氧化碳,一般呼吸的空氣中含20%的氧氣,人體每次呼吸會消耗約4%的氧氣,因此任何的循環式水下呼吸器都必須能將二氧化碳移除,除此,也可透過連接專用氣源減少二氧化碳中毒的風險。利用可調整的束帶讓每套服裝都可適合任何體型且不須脫棄原本服裝,這在潛艇逃生分秒必爭時特別珍貴。

潛艇逃生沉浸裝備SEIE MK11逃生裝受西方各國普遍採用,也是目前唯一可在180米深度,驗證其有效逃生的逃生裝,保暖防焰防止膨脹的卸壓閥設計,更是將潛艇失事時可能的狀況考量進去;蘇俄及中共的類似服裝也是以此為樣本翻製,但因實際驗證數據皆未公開,因此並不清楚相關性能。

英國Survitec公司的潛艇逃生沉浸裝備MK11逃生裝。 圖/取自HMAS Stirling, Fleet Base West
英國Survitec公司的潛艇逃生沉浸裝備MK11逃生裝。 圖/取自HMAS Stirling, Fleet Base West

潛艦國造後的救援能量

即便如此,這也是假設潛艇失事深度在200米內,一但超過這個深度則就需要外部的深海救援潛艇,而若是遇上爆炸類的瞬間意外,人員存活率更低。且人員逃生服裝只是提供一個不得已情況下最後的選項。一般來說,等待深海救援潛艇仍是較好的選項,除了可避免船員暴露在高壓下,救援船隻上提供的減壓室等醫療設備也能提供船員存活機率。

有鑑於此,海軍潛艇兵一直是最難訓練且最值得尊敬的兵種,台灣啟動潛艦國造的進程後,相關的逃生訓練能量是否建立,台灣本身的深海救援能量為何?這些不牽涉機密的訊息資料,適當的公布有助於提振人民信心。

美海軍洛杉磯級核子攻擊潛艦聖塔菲號。 圖/美國海軍
美海軍洛杉磯級核子攻擊潛艦聖塔菲號。 圖/美國海軍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