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東京與咖啡香:那些咖啡廳裡的文人軼事
暗黑如惡魔,酷熱如地獄,甘甜如戀情。
——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
法國政治家塔列朗曾如此形容過咖啡。這讓我想到多年前,一進入超市,總會瞧見日本進口的「異人館」即溶咖啡。「異人」意思是外國人,因日本明治維新開放門戶後,橫濱首度出現洋人開設的咖啡廳。咖啡雖然是外來的,但即溶咖啡則是日本人的創意。
20世紀初,本身主修化學的日裔美國人加藤薩多利(Satori Kato),經常跟一些咖啡達人和化學專家交流,經過不斷研發,即溶咖啡正式誕生。1901年,他在水牛城泛美博覽會擺設攤位推廣即溶咖啡,不久,美國的北極探險隊首先向他訂購,打響了知名度。
從北非傳入歐美
回顧咖啡的過去,西方人善於塑造神話,許多人事物每每披上一則則綺麗物語。話說北非衣索比亞,有一位名叫卡丁的牧羊人,某日他突然發現所養的羊群吃了地上紅果實之後,立即蹦蹦跳跳,渾身帶勁。
卡丁出於好奇心,求教於鄰近修道院的神父,這位神父嚐了幾顆紅果實之後,也馬上生龍活虎,興奮之餘便向其他神父大力推薦。據說往後,衣索比亞的神父在做彌撒之前,必定會吃下幾顆,而這些紅果實,就是咖啡果。
咖啡的滲透力十分強大,從北非邊區款款進入歐美世界。咖啡相繼傳到威尼斯、法蘭西(法國)、英國,跟店面結合之後,便成為咖啡廳。17世紀,倫敦的咖啡廳竟然高達3,000家,文人流連其間,學者更在內部演講,人氣暢旺。
當時,倫敦的「洛伊茲咖啡廳」(Lloyd's Coffee House)是海上保險業者、貿易、航運業務的情報處及交易所。這裡聚集了水手、商人、跑船員、船主等,咖啡廳主人則提供他們可靠的海貿訊息。後來,洛伊茲咖啡廳更蛻變為著名的保險交易所,即勞合社(Lloyd's of London)。
然而,英國咖啡敵不過荷蘭,加上咖啡廳內部常常賭博鬧事,此後開始發展紅茶文化。但法國依然安在,20世紀,「花神咖啡廳」(Café de Flore)和「雙叟咖啡廳」(Les Deux Magots)吸引了不少文人、哲人、畫家前往,如哲學家沙特及作家卡繆。至於維也納,也因咖啡廳內供應世界各地的報章雜誌,而別具特色。
荷蘭人帶來咖啡
17世紀,咖啡由荷蘭人傳到日本。德川政權深怕洋人作亂,啟動鎖國,除了跟中國、朝鮮來往,歐洲國家只准許跟荷蘭商人互動,此後更孕育一批蘭學學者。
荷蘭人一到港口,下船後免不了尋歡作樂,初會藝伎時,通常會以咖啡豆當禮物。因此,在日本咖啡傳播史中,藝伎是率先品嚐到咖啡的一群。二戰前,咖啡研究者奧山儀八郎到長崎挖掘古文獻,發現過去蘭學者,對於咖啡的漢字譯名竟然有60幾種,如歌兮、過希、唐茶、珈琲等。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大力開放門戶,橫濱出現洋人經營的咖啡廳。1876年,攝影師下岡蓮杖在東京淺草寺附近開設「咖啡茶屋」。1888年,派駐在長崎中國辦事處的外交通事鄭永慶,從中式茶館和西洋咖啡廳得到靈感,率先在東京上野開設「可否茶館」,內部提供報紙雜誌和遊戲機。
咖啡既然亮相,喫茶店也不遑多讓。1905年,東京銀座出現「台灣喫茶店」,內部供應烏龍茶,寒流襲來之際,在在展現一股熱帶的異國情調。
引領摩登文藝潮流的咖啡廳
1911年,留學法國的洋畫家松山省三在東京銀座開設「春天咖啡館」(café printemps),採取會員制。館內會員都是一時菁英英,畫家如黑田清輝,文人如森鷗外、坪內逍遙,歌舞伎演員如尾上菊五郎等。他們談文論藝之餘,心血一來潮,立馬在牆壁上面塗鴉。這些文字,龍飛鳳舞,經過時間的推移,日後回憶,難免成為有趣的談資。
他們在館內從事社交,紓解心情,在館外每每引領文藝潮流。比如說,明治文豪森鷗外曾留學德國,歸國後,擔任陸軍軍醫總監,更引進歐洲的現代衛生觀念。參與制定醫療政策外,也埋首創作,不論是名作《舞姬》或譯作歌德《浮士德》都評價極高,一生中也留下不少畫作。至於畫家黑田清輝,曾一度是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教授,後來就任帝國美術院(今日本藝術院)院長,馳名世界的畫家藤田嗣治,曾經是他的學生。
有趣的是,藤田嗣治能夠揚威國際,則要歸因於森鷗外和黑田清輝,前者鼓勵,後者則一味打壓。話說藤田嗣治雅好繪畫,期待日後能進入畫壇,但礙於出身軍人家庭,總認為父親必然會否決。他不敢當面跟父親討論,便以信件告知。老爹回信竟然塞了一疊鈔票,讓他去添購畫材。他父親藤田嗣章是森鷗外的晚輩,後來接任軍醫總監,一度求教長官,得到的建議是,最好是讓兒子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就讀。顯然,森鷗外的助言,間接讓藤田嗣治心想事成。
黑田清輝留學法國,鍾情於印象派的淡色調,但藤田嗣治以自畫像當畢業作,走的是灰黑色調,以致遭到老師黑田的惡評。而至參加文部省美展也三度落選,此後他決心遠赴法國進修繪畫。
至於坪內逍遙則出身於東京開城學校(今東京大學),後來任教於早稻田大學,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之外,也出版小說《當世書生氣質》和創作理論《小說神髓》。他也提倡國劇的改革,並經由露天劇場和兒童劇,啟蒙國民。
女給亮相
後來,咖啡廳出現進化版,因為內部有身穿和服、套上白色圍裙的女給(女服務生),一時之間吸引不少客人上門消費。比如也供應西餐和洋酒的「獅子咖啡廳」,由30名美麗佳人擔任女給,氣勢非凡。這股女給流風一吹,各地咖啡廳和喫茶店也大量招收女給。
咖啡廳和喫茶店老闆大多不在意女給的出身背景和學歷,女給大多從鄉下來到東京,除了賺取生活費,也要寄錢回老家。忙碌之餘,偶爾心中萌生思鄉情懷,但一瞧見常客或崇拜者前來消費捧場,也獲得一絲絲慰藉。
從明治、大正到昭和年代,女給從業人數竟然高達6萬人,而報紙天天都有徵求女給的廣告。但酒色一結合,難免引發社會風紀問題,因此招來治安當局的監控。小說家廣津和郎曾以小說《女給》描述這種文化現象,1930年還改編成電影,主題歌「女給之歌」更成為潮歌。
後來二戰爆發,咖啡廳遭到政府當局封鎖,戰後夜總會和酒廊登場,女給也從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