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有運動細胞嗎?
進入現代學校的第一代女學生多數還纏足,體育課(當時稱體操課)則要到1906年才開始授課。當時的附屬女學校手藝科在學三年期間只安排過一次遠足課,行程從士林到芝山巖,路程短短1.2公里,中途卻休息四次,需要慢慢步行才能到達。
另外,安排學生校外參觀,因從士林到台北的路程稍遠,纏足學生行動不便,必須先搭船到大稻埕,再轉搭人力車進入台北城。一長列人力車上端坐著大家閨秀,宛如廟會藝閣的遊行行列。無論是第一次1.2公里的遠足,或者是人力車列隊遊行的校外參觀,這些活動現在看來也許沒有什麼,但在當時卻是突破傳統觀念的發展,一洗過去這些上流階層婦女原本的生活體驗。
體育課與運動會
高等女學校的體育課,一開始因為多數學生纏足之故,並不受到重視。台北第三高女(現中山女高)前身在國語學校女子分教場與第三附屬學校時期,無論本科或手藝科的課表,都沒有體育課,1906年才開始有每週二小時的體育課,課程名稱是體操。桌球活動在高等女學校之間似乎滿風行,一來運動量較小,再者桌球所需的空間比較小,適合學校體育場地不很充足的高女。
比較晚成立的私立台北女子高等學院,也因為校址在城內,校地不大。但1930年在愛好體育運動的松谷校長的大力推動下,設立網球場、弓道場,成立桌球部等社團,更請來台北帝大文政學部工藤好美教授擔任桌球社團教練,當時就讀台北高等女子學院的楊千鶴是桌球部主將,曾代表高等女子學院獲得全島桌球大賽學生單打冠軍。
台灣與日本學校的體育活動交流也很頻繁,除了大家比較熟知的棒球甲子園之外,日本國內大學相關運動的冠軍隊伍,會來台進行友誼賽。台北女子高等學院桌球雙打組合楊千鶴與同學尚子,以學生組冠軍之姿,與社會組雙打冠軍在公會堂舉行收門票的友誼表演賽。
台灣女子桌球在戰後也仍有不錯的成績。1946年國民黨統治初期,在上海舉行的全國運動大會,女子單打前兩名劉玉女、邱寶雲都是台灣選手。劉玉女日治時期就任職台北帝大工友,熱愛打桌球勝過三餐,曾和楊千鶴搭檔奪下女子雙打社會組桌球冠軍。
1920年代,中等學校注重體能,推動校際交流競賽,各州都會舉辦州下聯合運動會,促進台灣島內體育活動熱潮。1920年代後半,台北四所高等女學校的接力賽開始進行校際競技。女性體育運動在現代教育當中比較晚受到重視,台人就讀的高等女學校,如台北第三高女、台南第二高女,1920年代台北第三高女連一般田徑賽的場地都沒有,校際接力賽的練習,都要借用附屬公學校的場地;台南第二高女的操場只有200公尺,沒有標準跑道,在台南州校際運動會常常敗給台南第一高女。台南第二高女為此痛定思痛,動員師生合力將操場改造為400公尺。
各州的校際運動會中,有些比賽是現在完全沒看過的項目,台南州在1930年代有「跳繩競走」、「擔架搬運競走」這種名稱特殊的比賽。跳繩競走是兩人並肩一起跳一條繩子,要有足夠默契,又加上競走因此得有速度。擔架搬運競走,大概類似趣味障礙比賽。另外各式不同長度的大隊接力賽,分為400公尺接力、2000公尺接力、教職員400公尺接力等。
校際運動會也會有一些有趣的意外。台南州下的校際運動會,每年定例在台南高等工業學校(今成功大學)舉行,通常是日本人就讀為主的兩所男女中學——台南第一中學、台南第一高女一組,綁同樣顏色的頭帶;台人就讀較多的台南第二中學、台南第二高女一組;私立長榮中學則和長榮女中是同一組。
以台南二中與台南二女中來說,由於同是台灣人,彼此也許是親戚或公學校同學,因此情況很自然變成是南一女為南一中加油,南二女為南二中加油。某年在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操場的州下中等學校聯合運動會中,2000公尺男子接力賽和往年一樣,全場沸騰的加油聲四起,當南一中選手跑過南一女座位附近,自然受到比較多的加油吶喊,同樣的,南二中在第二高女區域附近,也獲得比較多的奧援。
最後一棒選手時,某位高個子的長榮中學選手,跑過長榮女中附近忽然拼命衝向終點,拿下冠軍。事後大家才發現,原來長榮中學男選手並不是聽到女學生奧援團才奮力向前,而是發現自己運動褲的褲頭斷了,才沒命的往前衝。成為該屆活動茶餘飯後的趣談。
臨海教育:游泳
日治時期的學校教育,相當重視戶外活動與環境教育。除了每學期的遠足、健行活動之外,許多學校會開辦「林間學校」、「臨海教育」。基隆的公學校自1920年代以後,每年暑假開辦臨海教學,在兩週時間利用大沙灣海水浴場,對公學校學生進行游泳教學。「臨海教育」、「林間學校」在1920年代逐漸興盛,這些走出校園學習活動,改變過去除了經濟活動的需求之外,對大自然忽視無感的習慣。
日治時期多數中等學校校園有游泳池,體育課把學生逼下水(或踢下水)是當時很多中學生的回憶。現在台灣從北到南,各地第一、第二中學或女中,大都是源於日治時期原校原地的普通中學,許多學校早期都還有日治時期的露天游泳池。到了戰後,部分日治時期老牌女子中學的體育課,一樣有數週的游泳課,具有高中三年必需游過泳池長邊的距離,才能畢業的不成文規定。無論游得如何,在熾熱南國豔陽的露天泳池泡過一圈,立刻由白貓變黑貓。
台南第一高女是日本人就讀的學校,1920年代的體育課就有游泳課程,游泳同時也是體育類社團之一。1923年台南第一高女的校園游泳池,據說是當時全日本高等女學校首座游泳池,之後拓寬為寬18公尺長25公尺,最深的深度可供跳水,兩側寬邊的池底做成斜坡以便初學者練習,相當有規模。
學生游泳時,根據不同游泳能力以不同顏色的布條標示。不會游泳的綁紅布條,提醒老師、學生注意,能游上25公尺的就綁上白色布條,可來回游完50公尺,就換上黑布條。當時的男子泳衣,有全身式、半身式。女子的泳衣都是黑色,最早期穿的是短袖波狀裙子樣式,後來才改為短袖合身(無裙子)的樣式。
1925年台南還曾舉辦從台南運河到安平3000公尺的遠距離游泳賽。台南第一高女的游泳成績不錯,曾赴日參加明治神宮游泳競技大會、赴菲律賓參加友誼賽。台南的中等學校、高等女學校,校外活動安排學生前往台南喜樹、安平或灣里等地的海水浴場,這些是當時「臨海教育」的一部分。
和現在比較不同的是,泳池清潔也是學生的工作。清潔時將泳池的水排出,學生以長拖把將池壁四周和池底的污垢清除,再用水沖洗,是十分辛苦的工作。日治時期的學校教室都要換室內鞋才能進入,木質地板也要擦洗得光可鑑人,為避免把木質地板擦出刮痕,不能使用有柄的拖把,只能用手拿抹布來回擦拭,整個學校的清潔工作十分徹底,也都是依靠學生的勞動。
台南第二高女則是以台灣人為主的學校,校內沒有游泳池,但是體育課有數堂游泳課,學生須就近到台南市內游泳池。台北學校的情況也是如此,台北第三高女同樣也是台灣人就讀的高等女學校,雖然學校一直有游泳課的教學計畫,卻遲遲未推動。1934年才對三年級以上同學試辦游泳課,自由參加,第一次有29名台灣人及16名日本人學生報名參加。因台北第三高女學校沒有游泳池,以校外明石町市營游泳池為訓練場。第一次下水情況很慘烈,能浮在水面上的只有5個人,訓練4天之後至少達到全部都可以「浮起來」的目標。
到了1940年代,游泳課已經是高女必備的課程,就讀台南第二高女的田阿嬤的回憶很有趣,來自台南山上鄉的她,小學一畢業就考入台南第二高女,因為是鄉下小孩,沒看過游泳池也沒穿過泳衣。
第一次上游泳課時看大家脫掉衣服換泳衣,非常害羞,看到高個子同學跟老師說一句「MC 來了」,就不用換衣服站到一旁,很是羨慕。可能以為是什麼「通關密語」,體育老師要她和大家一起排隊準備下水,她就如法泡製說出:「MC來了。」沒想到被同學揭穿:「就是她剛剛一直在問什麼是MC。」老師二話不說,直接將她丟下水,得到了十分慘烈的第一次游泳經驗。
※ 本文摘自《阮ê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完整內容見第十章〈女性與運動」〉。
《阮ê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作者:鄭麗玲出版社:玉山社出版日期:2018/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