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護疆神艦,還是執勤考驗?海巡版沱江艦入陣曲的異音(上)
2020年4月27日,海巡署艦隊分署舉行了「首艘600噸級巡防艦下水、第三艘開工暨第三艘35噸級巡防艇交船聯合儀式」。600噸級的新造巡防艦「安平艦」正式擲瓶下水,預計在今年(2020年)10月進駐南部地區機動海巡隊服勤。
海巡署及各大媒體均強調:新造600噸級巡防艦由海軍沱江艦衍生而來,全數12艘現正建造中,是結構強化後的穿浪型雙體船,具備海巡執法模組,還配備強大火力,更預留安裝海軍武器系統的管路,能平戰轉換,將是速度快、吃水淺、機動能力強的執法生力軍。
話雖如此,海巡基層對於「海巡版沱江艦」並未如預期歡欣鼓舞,反而略有微詞,箇中原因頗值得深究。
穿浪型雙體船的特點
所謂穿浪型雙體船(Wave-piercing Catamaran, WPC),是1980年代後才問世的新船型。它與傳統的雙體船(catamaran)或小水線面雙體船(SWATH)相較,雖然也有兩個沒入水中的船體(hulls),但結構上是以一個中央主船體向左右對稱延伸出兩個狹長的片狀船體,彼此以流線型支柱連接,而片狀船體的寬度只達船寬的15~20%,比傳統雙體船的30~35%更瘦削。主船體部分,中央抬升離水,前方約25%範圍則設置一個尖銳的中央船首。
這些改變,讓穿浪型雙體船迎浪時能更平滑的切入浪中,有效降低興波阻力(使船隻航速得以提高)、減少海浪對結構的衝擊破壞,減緩船隻的搖擺共振情形,因此其穩定性、操作性都優於傳統雙體船;耐波性雖比小水線面雙體船差,卻也換來更佳的高速性能。
而中央船體向外延伸出兩個片狀船體,也讓甲板面積更寬闊,增加上層結構的可用空間。吳倫凱與羅建明(2000)比較了穿浪型雙體船、傳統雙體船、小水線面雙體船、高速單體船、側壁式氣墊船、水翼船等各種船型後認為,穿浪型雙體船在5級海象(平均浪高1.25公尺到2.5公尺,小浪到中浪)時的耐波性、高速性、安全性,有最佳的綜合表現。
目前的穿浪型雙體船通常全船以質輕的鋁合金打造,以減低重量,再採用大功率柴油主機或燃氣渦輪主機,搭配水噴射式推進系統。比起傳統可變螺槳或定距螺槳推進系統,水噴射式推進能讓船隻轉向更靈活,甚至能減少戰術迴轉半徑達40%(楊維漢,2009)。
綜合前言,穿浪型雙體船比傳統單體船航速更快、可用空間更寬敞,耐波性與安全性也比傳統雙體船更佳,是融合傳統單體船與雙體船型優點的設計,性能特質則介於兩者之間。
臺灣的穿浪雙體船:從沱江原型艦到海巡安平艦
或許鑒於穿浪型雙體船的優點,以及美軍濱海戰鬥艦(LCS)採用此船型的先例,我國海軍在2010年起展開「迅海專案」,以此船型研發具有雷達匿蹤功能的飛彈巡邏艦,其成果就是眾所周知的500噸級原型艦「沱江艦」(PG-618)。前國防部長嚴明更曾盛讚其「亞洲最快、火力最強」。
不過,「塞滿」各項裝備的沱江艦在測試後,陸續發現預備浮力不足、航行震動過大、耐波性不如預期等問題,海軍因此在「高性能艦艇後續量產案」(承海專案)計畫裡務實提出各項改良要求,以求提高浮力與航行穩定性,包括:艦長從60.4公尺增為65公尺、艦寛從14公尺增為14.8公尺,艦高從6公尺增高到6.2公尺、滿載排水量從約600噸增加到約685~700噸,滿載最高航速也須達到30節,改善沱江艦空載最大航速41節、滿載只剩25節的窘境。專案更要求:沱江後續量產艦需在5級海象下可正常執行任務,7級海象下結構與穩度無航行安全顧慮。
幾經細部修正與朝野攻防風雨,海軍承海計畫的第一批次「高效能艦艇後續艦3艘」建造案總算通過,於2019年5月24日在得標的龍德造船廠開工,並於同年11月安放龍骨。
「承海艦」除了放大沱江艦的構型外,規格也有如下改良:船身兩側片體底部由V型修改為U型,改善穩定性;艦內走道由1條增為2條,提升抗戰損性;發電機從2具增為3具,增加生存性;柴油主機從2具增為4具,降低個別主機的負荷,並提升船速;主機排煙口向上提高2公尺,避免海水灌入使主機熄火。為強化防空能力,平面搜索雷達將改為3D搜索雷達(據信為中科院「蜂眼雷達」艦載版),艦舯一座4聯裝雄三反艦飛彈則改設為16聯裝海劍二防空飛彈,撐起艦艇自身的防空傘。
由此可見:海軍雖然率先採用穿浪型雙體船,但對於後續量產「承海艦」的態度並未冒進,在作戰需求、規格細節、量產進度方面也審慎得多,改以小批生產、逐步改良的方式造艦。
出人意表的是,當海軍仍在審慎研改穿浪型雙體船時,當時由李仲威署長主政、強調「打造第二海軍」的海巡署,竟不問細節,便對沱江艦大開歡迎之門。
2017年底,行政院核定海巡署「籌建海巡艦艇發展計畫」新臺幣426億5133萬預算,其中包括新建12艘600噸級巡防艦,隔年海巡署就將沱江艦選為600噸巡防艦的藍本,令人不免疑惑:難道是出身海軍的時任李署長擔憂海軍12艘沱江後續艦無法順利量產,而「慷海巡之慨,先下單為強」?或是李署長無比樂觀的相信,沱江後續艦能把缺陷全數修正,成為海巡新一代的「600噸白金剛」。
儘管海巡基層與外界都提出多項質疑(張豐麟,2018;朱明,2018;「靠北海巡隊」與「橘色海上人生」臉書……等),認為穿浪型雙體船恐難符合海巡勤務需求,包括:鋁合金結構脆弱不耐碰撞、耐波性不足難抗風浪、乾舷過高不利登檢與救難、續航力和滯海時間不足、鋁合金船造價是同噸位鋼質船的兩倍等等,但當時的主事者仍在「第二海軍」、「平戰轉換」口號下,強力鎮壓反對聲浪,逕行拍板定案「海巡版沱江艦」。
2018年5月,海洋委員會海巡署艦隊分署進行「600噸級巡防艦12艘統包採購案」公告招標,全案預算金額達新臺幣144億4778萬5000元,武器裝備預算為16億2400餘萬元、船艦建造預算約128億2300萬元(意即每艘船造價約10億6858萬元),履約時限則訂為相當緊湊的8年。
經過第一次公告流標、第二次招標廢標(兩家投標者龍德廠、中信廠,當時皆未達評選總分規定)、第三次招標僅一家投標(中信廠)、第四次改用最有利標後,終於在2018年9月由中信造船廠得標。
2019年1月,海巡署首艘600噸級穿浪型雙體船在中信廠開工,其各項設計數據與海軍版類似,但滿載排水量稍微放大為750噸。同年12月6日,本艦由蔡英文總統主持命名儀式,賦予編號CG601、定名為「安平艦」;2020年4月27日,在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主持下,安平艦擲瓶下水。號稱「亞洲海巡唯一裝備火箭彈」、「能裝備16枚反艦飛彈」的海巡版沱江艦就此領先海軍姊妹艦,提早奔馳於藍色國土上。
官方指出:目前中科院人員已登艦,規畫裝配鎮海火箭彈武器與射控系統,以及裝配雄二、雄三飛彈射控管線,安平艦預計在2020年10月前完成裝配與測試,並於2021年國軍漢光演習實兵操演驗證「遇戰事跡象時,依據國防法納編入海軍,於24小時內裝載反艦飛彈,進駐海軍武器操縱小組人員,進行平戰轉換」,且實彈射擊反艦飛彈。
但在風光下水背後,先前對於鋁合金穿浪型雙體船的種種疑慮,就此化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