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拚觀光,能幫歷史「加料」嗎?澎湖南進指揮所奇談的啟示(上) | 廖英雁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想拚觀光,能幫歷史「加料」嗎?澎湖南進指揮所奇談的啟示(上)

澎湖群島的虎井嶼,位於馬公島的西南方,在1990年代發展出山本五十六南進指揮所的謠言。 圖/維基百科;影像編修/廖英雁
澎湖群島的虎井嶼,位於馬公島的西南方,在1990年代發展出山本五十六南進指揮所的謠言。 圖/維基百科;影像編修/廖英雁

從傳統部落的歌謠到現代手機裡的廣告,從石器時代到現代文明,打從現代智人開始流傳歷史,數千年來「故事」就一直以各種載體陪伴著人類,傳遞或真或假的記憶,也使受眾獲得情感的滿足。

時至今日,「故事行銷」仍是探討商業行銷時經常提及的概念,以感動的力量營造品牌、吸引忠誠的消費者。而晚近十年來在臺灣各地,也不乏以「說故事策略」行銷在地觀光的理論與案例,其中一者就是以歷史記憶作為故事行銷主體,行銷在地觀光特色。

當然,有人可能會問:如果某地沒有「夠吸引人」的歷史故事,可以為了發展觀光,而「創造」出歷史故事,或者「只是」幫歷史「無傷大雅的加點料」嗎?本文敘述的離島澎湖陳年傳言「虎井山本五十六南進指揮所偷襲珍珠港祕密基地」,或許能提供一點啟示。

謠言起源:初次披露的「歷史故事」

所謂「虎井山本五十六南進指揮所」,是澎湖當地一則從1990年代流傳至今的老舊傳說,雖然在2005年就遭到駁斥與史實不符,但相關文字仍在網路上隨處可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透過複製貼上頑強重生,猶如澎湖版「長輩LINE群組謠言固定班底」。

而在追根究柢後,更會赫然發現:謠言的始作俑者,竟與當時交通部澎湖風景特定區管理籌備處(現為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簡稱澎管處)和特定媒體脫不了關係。

事情可回溯到1991年(民國80年),當時甫成立不久的澎管處1(時任處長陳水源,任期1991—1993)正積極推動各項企劃,其中包括具備雄偉柱狀玄武岩景色、1980年代起就吸引遊客駐足的虎井嶼,但限於島上仍有大量駐軍,觀光動線不便,便積極爭取軍方在虎井西山局部撤軍、開放觀光。

在澎管處幾經奔走下,終於獲得澎防部指揮官羅吉源中將(任期1989—1992)2爭取到國防部同意,開放虎井嶼面積3.5公頃的山丘及海岸供遊憩之用,交由澎管處全權規劃建設。同年8月11日,澎管處便會同澎防部、馬公市長與隨行馬公市各村里長,下鄉會勘虎井、桶盤兩座離島觀光資源,並在數日後的8月16日開會做出結論。

1991年8月17日,聯合報記者呂雲騰誤將虎井與南進指揮所串聯在報導中。 圖/網友提供
1991年8月17日,聯合報記者呂雲騰誤將虎井與南進指揮所串聯在報導中。 圖/網友提供

當時的會議主題,原本僅與鋪設環山道路、加強垃圾處理、設立觀景平臺有關3,奇怪的是在此期間,8月13日《聯合報》特派記者呂雲騰(1926—2005)撰文的報導〈虎井島西山將麻雀變鳳凰〉4,突然冒出了前所未有的消息:

位於澎湖南海,距離馬公七浬的虎井島……該島在澎湖群島中,戰略地位更是重要,日據時期就設置「日軍南進指揮部」,本省光復以後也有新的設施。

日軍南進指揮部,竟和虎井有關?就在人們還對呂雲騰這篇報導半信半疑時,四日後的8月17日,澎湖地方報紙《建國日報》的二版,又添加了新的情節。

在名為〈開放虎井西山為觀光遊憩區,澎管處與有關會勘獲結論〉5的報導裡,未署名的記者表示:「日據時,日軍曾於該島西山設立一南進指揮所,作為侵略南洋的基地。」同版由記者林樹銘所發的特稿〈揭開虎井西山的神秘面紗,一覽綿長柱狀玄武岩奇觀〉6更以肯定語氣加入「山本五十六」,寫道:「據了解,日據時代的日本將領山本五十六即在此東山位置設立『日軍南進指揮部』,在本省光復後亦有新的設施」。

然而這兩篇報導的文字不但與呂雲騰的文稿「高度雷同、部分改寫」,且文中聲稱「據了解」的南進指揮部,還一篇寫在西山,一篇寫在東山(虎井為陸連島,聚落位於中央堆積而成的沙洲,東、西兩座小高地原先都是軍管區),莫衷一是!令人更加疑竇。

今日讀者回顧「虎井山本五十六南進指揮所」的報導,或許能輕易看出破綻。姑且不考證消息真偽,只看出現時間:若虎井當地生於日治時期的耆老聽過相關傳言,這則充滿故事性的傳說可能更早就會流傳了,或許還會獲得《澎湖縣志》(李紹章等,1960)、《馬公市志》(蔡平立,1984)「有條件」的採錄,怎麼從1945年臺澎光復到1991年虎井西山開放之間,此說完全不曾見諸任何地方方志、報導、書刊等文獻,還拖到1991年才由媒體「首次披露」?

問題是,1990年代初期,正是澎湖開始發展夏季觀光的歲月,當時飽受人口流失的虎井嶼,好不容易盼來局部撤軍還地於民、便利觀光,突然又多出一個刺激的故事,怎不令人興奮?國王的新衣就這麼穿了下去。

1991年8月17日建國日報二版報導,首次以篤定口吻宣稱虎井山本五十六指揮所傳說。 圖/澎湖縣文化局報紙資料庫
1991年8月17日建國日報二版報導,首次以篤定口吻宣稱虎井山本五十六指揮所傳說。 圖/澎湖縣文化局報紙資料庫

官方「認定」的傳說

在澎管處的虎井休閒渡假區、雕塑公園等規畫案如火如荼進行下,隔年(1992)澎管處委外給原作設計顧問公司的研究案《虎井休閒渡假區細部規劃報告書》7裡,便堂堂「認定」虎井西山上一座日軍遺留的碉堡,即為山本五十六祕密駐紮過的南進指揮所:

位於本規劃基地位於澎湖本島西南方虎井嶼之西山部份,面積約爲50公頃……在地形上,由於基地爲中間平坦而四周陡峭,呈一台地狀,二次大戰時日本將領山本五十六曾以此爲日軍南進之指揮基地,在基地上留有一地下指揮中心,稱爲南進指揮所。

二次大戰時,日本將領山本五十六爲求將日本之勢力在南太平洋發展,曾以虎井嶼爲南進之指揮中心所在,並於基地上建一堅固的地下堡壘,以作爲日軍南進的指揮中心,稱之爲南進指揮所。此地下建築物呈狹長形,於中央以一狹長的走道將平面分爲兩邊後,再分隔爲數個小房間以作爲會議室、寢室、庫房等。指揮所盡頭爲一對海面之監視堡壘,可監視海上之活動。

南進指揮所是基地上最重要的遺跡,爲日本人爲求達到其侵略南洋的野心而建造的,整個地下基地呈長方型,長約42公尺,寬約20公尺,爲一相當堅固的地下碉堡。碉堡的中央有一監控哨,可監視海面的動態,此地下建築體目前保持得相當的完整,未來可借以發揮,成爲基地上活動的特色,另一方面亦可令遊客記起歷史上的教訓。

既然中央等級的政府委外出版品已拍板定案,其餘人等只得附和叫好,而報告書充斥的錯字,乃至連碉堡長方形地基的邊長都有錯誤(實際長約34公尺,寬約12公尺),也就未獲重視。「虎井山本五十六南進指揮所」的傳說遂於澎湖不脛而走,後來甚至不知從何處衍生出「偷襲珍珠港無線電代號『虎!虎!虎!』是以虎井嶼的名字而來,乃是從虎井嶼上發出」的荒謬說法。

傳說的元素至此齊備:山本五十六、南進指揮所、偷襲珍珠港、攻擊計畫、無線電代號,都集中到了小小的虎井西山上。1995年(民國84年)7月24日,當地還有議員在臨時動議裡提議應予以適度開放,以促進地方觀光繁榮。

1992年1月10日,原作設計顧問公司拍攝的虎井西山日軍碉堡。 影像編修/廖英雁
1992年1月10日,原作設計顧問公司拍攝的虎井西山日軍碉堡。 影像編修/廖英雁

考證打不倒謠言

2003年,虎井西山這座日軍遺留的「南進指揮所」碉堡,終於獲得澎管處(時任處長陳阿賓,任期2003—2007)耗資新台幣1,200萬元(一說為2,500萬元)大規模整建,誰知碉堡原有布局遭到大幅破壞,連落地窗跟木製扶手都有,迅速引來媒體批評「古蹟亂改建!澎湖碉堡好像捷運站」8!澎管處只得匆匆著手二次改建,可惜建築早已不復舊觀,事隔十年仍有學者痛批這是「在建設性的破壞後原貌盡失」9。而當年澎管處在虎井日軍碉堡上的解說牌,仍然抱持「山本五十六南進指揮所」之說。

同年下旬,在傳說問世十餘年後,澎湖當地文史刊物《西瀛風物》第10期終於刊出了一篇考證專文〈日本山本五十六大將南進指揮所之我見〉10,正面迎戰所有疑點。作者紀振輝洋洋灑灑論證中,大致可歸納成以下三點結論:

1. 山本大將畢生從未來過澎湖虎井嶼,當地也無法容納大型作戰行動所需的一切器材人力,無線電密語「虎!虎!虎!」更跟虎井毫無關係,實際上是從聯合艦隊的旗艦長門號上所發出。

2.「南進指揮所」在澎湖測天島,不在虎井。這是1941年12月2日,日本南方軍第二艦隊進駐澎湖測天島海軍基地時所開設的。而當年12月4日船團自馬公港出發,會合從海南島三亞集結的登陸部隊,目標是攻取馬來半島;12月7日馬公港啟航的另一隻船隊,目標也是菲律賓呂宋島,根本不是偷襲珍珠港。

3. 虎井西山雖曾有日軍進駐,但絕非山本大將南進指揮所,而與日本海軍的防備衛所有關。

在文末,紀氏更沉痛的呼籲:

衷心期盼業者不要為了提振觀光市場而再有宣導出此類罔顧事實的舉動了!

2005年5月2日,TVBS新聞踢爆澎管處「軍事遺跡變成捷運出口」的荒謬整建情形。 影像編修/廖英雁
2005年5月2日,TVBS新聞踢爆澎管處「軍事遺跡變成捷運出口」的荒謬整建情形。 影像編修/廖英雁

考證文既出,《澎湖時報》一位未署名的記者,迅速報導「這項考證資料顛覆包括澎湖縣誌、馬公市誌的說法」11,把錯誤源頭「嫁接」給從未如此記載的地方方志。灰頭土臉的澎管處,則火速改建已經面目全非的日軍碉堡,順便重新設立解說牌,卻忽略紀振輝論文裡正確的「防備衛所」,只籠統的稱之為「海防崗哨」,之後則草草定調為「軍事觀測所」。

然而到了2014年,澎管處(時任處長張隆城,任期2011—2015)委外的《澎湖國家風景區全區坑洞資源調查與推廣觀光效益評估》報告書裡12,竟然又把「南進指揮所」傳言完完整整收錄在內,僅加註「傳說中」三字象徵性的免責,一錯再錯。

「造謠出張嘴,闢謠跑斷腿」,這句順口溜反映了殘酷的現實。紀振輝的考證只見於少數網站,流通不廣,此後馬公市公所出版的《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林文鎮等,2007)13雖也大力更正「南進指揮所是訛傳」,但觸及率還是很有限,連2018年學者李筱峰撰文〈澎湖地名的故事〉14時,也誤稱「虎井嶼目前還遺留有二次大戰時日軍的軍事設施『虎井南進指揮所』」。

時至今日,遊客訪澎仍常以「南進指揮所」稱呼虎井的日軍碉堡,或左右為難的並陳「山本五十六南進指揮所」與「海防崗哨」兩種說法。澎湖地方報導則常折衷為「『訛傳是』南進指揮所」,偶爾跟隨地方官員致詞口誤寫成「震洋艇前進指揮所」,種種亂象真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下篇:

想拚觀光,能幫歷史「加料」嗎?澎湖南進指揮所奇談的啟示(下)

2014年澎管處委外研究案報告書,再次提及南進指揮所傳說,罔顧史實。 影像合成/廖英雁
2014年澎管處委外研究案報告書,再次提及南進指揮所傳說,罔顧史實。 影像合成/廖英雁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