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我們,可以先預習的「防溺水」救命題 | 張景泓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疫情下的我們,可以先預習的「防溺水」救命題

媒體報導2021年6月8日,泰國普吉島一家五星級飯店發生一起意外事件。示意圖。 圖/美聯社
媒體報導2021年6月8日,泰國普吉島一家五星級飯店發生一起意外事件。示意圖。 圖/美聯社

媒體報導2021年6月8日,泰國普吉島一家五星級飯店發生一起意外事件。一對夫婦原想在飯店泳池享受游泳,沒想到卻雙雙溺斃於泳池底,讓同行的兒子悲痛不已。然而經調查後發現,該泳池因疫情關係並無對外開放,且現場監視攝影機剛好全部壞掉。

當地警方表示,發現這對夫婦躺在兩公尺深的泳池時,當下雖已立即向飯店人員求助,但醫護人員趕到現場急救仍回天乏術。經過現場調查後,並未發現任何打鬥痕跡,兩名死者的身體也沒遭受到其它傷害。

夫婦詳細死因與經過仍待調查,但從新聞的資訊可以推斷,溺水發生的經過很有可能是其中一位先溺水,另一位下水救助。但可能由於年紀都較大或是不太會游泳,才會造成雙雙溺斃的遺憾發生。

防溺教育的普及,是降低溺水發生的關鍵

今年夏天,很有可能是台灣有史以來溺水人數最少的一年。隨著疫情的三級警戒延長至六月底,現階段全台游泳池皆已全數關閉,許多可以健行至溪邊戲水的步道、海水浴場等遊憩景點也設立了封閉立牌。

不過,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必須未雨綢繆,瞭解阻止溺水發生最重要的關鍵:防溺教育。

多數的溺水意外,其實都是可以事前避免的。像是不要在不對的時間、不好的身體狀態下,在不應該戲水的地方下水。而要清楚瞭解何時是危急情況?何時該撤退上岸?我們則可以從 「人」、「事」、「時」、「地」等方面去做分析判斷學習。

例如,思考以下三種情境發生時該如何應對處理:

  • 在溪邊遇到下雨,且水面上枯枝落葉越來越多,該怎麼辦?
  • 當發現有人被離岸流帶離岸邊,岸上的我們該如何反應?
  • 游泳游到一半突然抽筋,該如何在水中緩解?

如果想更瞭解自己是否在面對各種可能溺水的狀況發生時,該如何反應,除了上述的情境也可以透過「防溺隨堂考」,看看自己的防溺知識是否充足、遇到溺水狀況時的生存機率有多少。

今年夏天,很有可能是台灣有史以來溺水人數最少的一年。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必須未雨綢繆,瞭解阻止溺水發生最重要的關鍵:防溺教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今年夏天,很有可能是台灣有史以來溺水人數最少的一年。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必須未雨綢繆,瞭解阻止溺水發生最重要的關鍵:防溺教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學習自救、求援與救援技巧的使用時機

除了基本的水域安全知識以外,關於遇溺如何自救、岸上如何求援、以及如何協助救援等技巧,都是戲水前必備的知識。也許技巧的純熟度沒有辦法在家裡練習,但使用時機與方法卻可以透過文字、照片和影片來事先模擬。

自救最常使用的技巧有三種:仰漂踩水抬頭蛙,使用時機皆會因不同的場域與現場狀況有不同的考量與選擇。

在海邊最常發生意外的原因之一是:被海流帶離岸邊。當發生這樣的意外時,我們應先「仰漂」試圖保持冷靜;接著「踩水」判斷情勢,比如說離岸邊有多遠、附近是否有船隻或衝浪客可以呼叫求援;判斷完後,嘗試用「抬頭蛙」的方式游出水流範圍並往岸上游去。

不過,我們的體力不一定能應付得了這樣的意外狀況,此時該怎麼辦?

當我們發現自己無法靠自身能力回到岸上時,當下最重要的就是——用最省力的方式在海面上撐著,等待救援。相應於這樣的想法,應該做的動作就是「仰漂待援」,而不是掙扎呼救或是努力的游,以免浪費力氣。

如果同樣的情況發生在溪邊,如不小心落水後無法回到岸上,應對方法可能又完全不一樣。因為掉入深潭後可以仰漂待援、等人扔浮具給你;但如果是被溪流沖走,純粹的仰漂可能反而會讓你撞到石頭昏厥。

因此,事前理解不同溺水意外發生的原因,知道在什麼情況下要如何反應,才能提高自救與救援成功的機會。

事前理解不同溺水意外發生的原因,知道在什麼情況下要如何反應,才能提高自救與救援成功的機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事前理解不同溺水意外發生的原因,知道在什麼情況下要如何反應,才能提高自救與救援成功的機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政府應加強地方水域的安全與告示管理

在台灣合法的海水浴場屈指可數,一般民眾可能只知道白沙灣、福隆、以及墾丁海水浴場。除了收費型的海水浴場以外,其他海邊的觀光景點幾乎都只插著「水深危險,請勿下水」的牌子,卻不見任何其他有助於瞭解當地水域狀況的指標告示。

除了合法的海水浴場以外,台灣也有許多不收費、但一樣適合民眾下水嬉戲的公共海灘,像是中角灣、外木山等景點。政府可以趁著疫情沒有開放的期間,建置說明告示,讓民眾在發生意外時有原則可依循反應。

有關告示包含什麼呢?建議可以從三大面向下手:

1. 裝備提供與使用說明:

現場提供救生圈、救生衣與拋繩袋,並說明如何使用。除了文字說明以外,也可提供影片QR code,供民眾用手機掃描觀看。

2. 自救與救援流程說明:

提供個人身體狀況評估量表,請民眾評判是否適合下水。告示也可說明遇到抽筋時該怎麼辦、岸上如何協助救援、以及當地緊急聯絡專線與就醫資訊。

3. 活動標示與環境說明:

因為不同的環境狀況會有其適合的水域活動,因此現場應提供告示標註,說明該場域究竟適合從事哪些水域活動,像是游泳、獨木舟與SUP、或是浮潛與潛水等等。除此之外,更應該提供相對應的水域環境說明,舉凡哪裡有暗流與離岸流、當地潮汐狀況與環境地形深度,潮汐狀況則可以提供氣象局的QR code供民眾掃描查詢。

目前行政院海洋委員會已經在去年推出「海域遊憩活動一站式服務資訊平臺」,提供包含海情海象、海域遊憩、以及公共設施等選項服務查詢。如果能在水域環境現場提供相關資訊的QR code,可以立刻瀏覽到該地的上述資訊,讓現場民眾更好地去評估戲水活動風險,以及發生意外時該如何有效地救援。

結語

疫情期間不能外出下水遊玩,的確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但現在只能請大家共體時艱。如果疫情順利趨緩、進而逐步開放各地景點,勢必會迎來一波「報復性出遊」,屆時溺水意外發生的機率也極可能大大增加。

因此,先學習好防溺教育,政府也將相關的配套措施做好,才可以避免疫情解封後發生更多令人無法挽回的溺水悲劇。

先學習好防溺教育,政府也將相關的配套措施做好,才可以避免疫情解封後發生更多令人無法挽回的溺水悲劇。攝於1月,墾丁。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先學習好防溺教育,政府也將相關的配套措施做好,才可以避免疫情解封後發生更多令人無法挽回的溺水悲劇。攝於1月,墾丁。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