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情延燒,民眾如何因應?關鍵數據「檢驗陽性率」代表什麼? | 翁銘佑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台灣疫情延燒,民眾如何因應?關鍵數據「檢驗陽性率」代表什麼?

台灣5月15日起連續兩天的疫情變化,意味著台灣已經從防堵期正式進入減災期。 圖/路透社
台灣5月15日起連續兩天的疫情變化,意味著台灣已經從防堵期正式進入減災期。 圖/路透社

台灣5月15日起連續兩天,本土確診者以破紀錄地單日180例、206例,造成人心浮動。這樣的疫情變化,意味著台灣已經從防堵期正式進入減災期。每日數百人的確診,讓越來越多雙北居民經歷身邊鄰居、親友被確診或匡列後的恐慌,企業則承受著疫情不知何時結束的不確定性。

越是困難的時期,越需要穩定的心。筆者希望藉由此篇短文,傳播有力量的知識,讓大眾能評估疫情走向不需恐慌,並得到如何在疫情中自處的正確態度。

陽性率降至3%最為關鍵

5月15日,台北萬華區域檢驗525人,其中中興醫院篩出46位陽性,剝皮寮快篩出16人陽性,檢驗陽性率(篩檢陽性率)高達11.8%。5月16日採檢636人,陽性率仍是10%,為何這讓醫師們非常緊張?

去年韓國疫情爆發後,成為控制的模範生。各國專家一致認同,面對疫情,最重要的三項工作就是:Test、Test、Test。

只有讓所有匡列與接觸者能順暢的接受檢驗,才能從中找出確診者,將他們從社區中隔離,阻斷傳染鏈,避免下一個患者產生。

其中檢驗陽性率是一個很重要的數字,會決定區域疫情的走向。陽性率越低,代表大部分的患者已經被篩出得到掌握和管理;反過來說,陽性率大於10%,代表疫情尚未得到適當的掌控,社區中仍有大量患者尚未被找出,檢驗範圍和數量需趕緊擴大。

因此,接下來數日若確診案例維持三位數,也是正常的。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趕緊擴大檢驗量能,更快速得到檢驗數據,將確診者從社區中找出。越來越多的共識認為,將陽性測試率降低3%應該是當務之急。

但,檢驗結果數據並不會憑空而來,我們需要:

  • 容納受檢者的安全舒適場所
  • 有效率的採檢裝備(採檢亭、採檢耗材:專用採檢棒、檢體傳送袋)
  • 大量消耗的防護設備(防護衣、口罩、手套、消毒劑)
  • 合格的實驗室,包含檢驗儀器、套件耗材溶液

除了上述需求外,還有最重要的「人力」。人不是機器,不可能24小時高壓工作,在疫情期間,高風險工作更需要嚴格控制工時。台北目前也卡在人力問題,導致無法大量開設快篩站,第五篩檢站依靠三總支援才得以開設,但量能仍遠遠不夠。

越來越多的共識認為,將陽性測試率降低3%應該是當務之急。 圖/路透社
越來越多的共識認為,將陽性測試率降低3%應該是當務之急。 圖/路透社

如何保護吃緊的醫療人力?

政府公告的檢驗量能是每日16,000件,這數字顯然尚未發揮在雙北這次的疫情。社區感染熱區就如火場,篩檢站就是打火弟兄,遠水救不了近火,在急需打火的板橋與萬華區域,資源的集中調動與執行仍不容易。

韓國去年疫情期間,大量建立可移動式的戶外電話亭檢驗艙,提供採檢者保護,改良了原本每採檢一人就浪費穿脫一套隔離裝備的窘況,效率也提高到單人執行每小時可採檢十數人。

台灣經過一年的採檢改良,於外牆窗口改裝隔板的方式已廣為使用,但缺少了移動艙迅速前往熱點架設的特性,工研院於15日晚間將原置放於新竹的兩台檢疫亭,拆裝至台北中興醫院與剝皮寮支援採檢。但如何改良原本90度角倆採檢者距離過近問題,並快速複製增加數量,須發揮去年「口罩國家隊」的效率,盡速完成。

台灣近年醫療體系中,急診醫師、護理師辛苦的第一線血尿值班,應付原本的醫療需求就已面臨超時工作。這次疫情絕對是長期抗戰,檢驗耗材的供應鏈、人力的訓練補充和支援彈性將是關鍵。

目前鼻咽採檢仍限制醫師親自執行,或由專科護理師在醫師指示下執行(醫師不必親自在場)。筆者必須很實際地說:將棉花棒放入被採檢者的鼻孔深處轉一轉,並不需要七年的醫學院訓練,但法規上它仍屬涉及侵入人體之醫療業務,並未正面表列於專科護理師業務範圍。筆者建議應考慮如何放寬限制,大量訓練合格醫事人員去執行採檢,讓採檢量能倍數提昇,也讓急診重症醫師能回歸真正需要他們的崗位。

面對減災期,我們不怕每日篩出許多確診者,事實上,篩出越多越好!我們怕的是因篩檢量能不足反而將染疫者留在社區,導致火勢延燒。如何知道我們做得夠不夠?如前面提到,「篩檢陽性率」將是最重要的指標,當篩檢陽性率降回3%以下,疫情就可得到適當掌控。我希望經過以上說明,讓讀者認識這個重要的數字,有能力判斷疫情走向,不需過度恐慌。

這次疫情絕對是長期抗戰,檢驗耗材的供應鏈、人力的訓練補充和支援彈性將是關鍵。 圖/歐新社
這次疫情絕對是長期抗戰,檢驗耗材的供應鏈、人力的訓練補充和支援彈性將是關鍵。 圖/歐新社

減災期各項「分流」的重要性

談分流前,必須先讓各位理解一個觀念:確診者不怕確診者!

已染疫者體內病毒的複製量是指數上升(十億百億倍於原本進入病毒量),相較之下,他人散布到環境中的病毒量不值一提。且染疫者體內也正在產生抗體,因此確診者間彼此可共同生活、互相照顧、互動,而不怕病情因此有任何加重。

因此為因應台灣進入減災期,筆者在此對「雙北」提出建言,所有新冠肺炎相關流程,必須跟現有醫療體系完全分流。

分流的具體作為包括:

1. 採檢分流:

請設立大量戶外檢測亭,大量篩檢。目的是為跟原有醫院急診體系分流,保護急診量能,維護民眾就醫權利。因為目前所有收治急診的患者,都必須先被當作可能帶病毒的狀態,各醫院急診光採檢求診和收住患者就已分身乏術。

2. 檢疫分流:

須提供足夠檢疫空間給國外回國檢疫、國內待檢驗接觸者,不宜要求回社區在家靜待,變種病毒傳播力不容小覷。

3. 確診後分流:

新確診者不應直接進入負壓隔離病房,消耗醫療救治量能。

確診者排入輕症園區(廢校等寬敞通風空間,類似渡假村園區概念,詳細說明請見筆者文章〈面對英國南非變種病毒,台灣做好防疫準備了嗎?〉),確診者不怕確診者,只要通風良好,完全不須一人一室嚴密隔離。

根據各國經驗,絕大部分確診者只需輕度症狀治療,並由少量醫療團隊進駐協助,評估症狀發展需後送的重症患者,其餘輕症患者可在園區正常自由生活、休閒運動打球跳舞、遠距學習、異地辦公、發病後10天加上症狀解除3天就無傳染力(WHO解隔離規定),如同去渡假10天,檢驗安全後就可回歸社區,不須占用負壓病房獨居禁閉。

因應台灣進入減災期,筆者在此對「雙北」提出建言,所有新冠肺炎相關流程,必須跟現有醫療體系完全分流。 圖/路透社
因應台灣進入減災期,筆者在此對「雙北」提出建言,所有新冠肺炎相關流程,必須跟現有醫療體系完全分流。 圖/路透社

4. 治療分流:

應變專責醫院啟動,不再混住各隔離醫院,導致風險增加,防疫資材耗損增加。

台灣醫護疫苗施打率非常低落,就連直屬衛福部的部立醫院,截至5月11日,只有台中醫院施打率達到63%、恆春醫院39%、朴子醫院26%,其餘絕大多數各地部立醫院皆只有15%。我們知道若5月12日施打疫苗,要產生最基礎的免疫力至少也是兩個禮拜後的事,甚至有醫院的重症單位施打率比平均更低,可說是毫無疫苗保護力。

也就是說面對這波疫情,我們正在使用仍無免疫力的醫護人員,去照護接下來數百、甚至上千的患者。各隔離醫院平日業務量就已繁忙,人力緊迫,若不啟動應變醫院(北區為和平醫院)全院專門收治新冠患者,部桃院內感染事件必定重演,將有更多醫療機構失能,影響鉅大。

若啟動應變專責醫院,全院皆是新冠肺炎患者,確診者已不怕再被確診者傳染,醫護人力也可集中招募已施打疫苗至少兩周、有基礎免疫力的成員擔任。如此一來,可大幅避免院內感染事件,導致關院失能。

同時,院內的負壓設備是用來保護同院內其餘非新冠肺炎患者或無免疫力醫護職員,當整棟醫院內沒有可被感染者(打疫苗不代表完全不會染病,但可確認幾乎不會發展成重症,傳染力也大幅下降),負壓設備就不是絕對必須了。院內也不須為了區隔紅、黃、綠區,而導致防護設備反覆穿脫拋棄浪費。

5.康復分流:

不需要醫院治療者,可不用等待天數就迅速移回康復園區(可合併輕症園區),避免醫療佔用崩壞、醫護過勞。園區內不必一人一室,如上述輕症園區,有活動自由和人群互動。

目前的做法是將不需醫院治療者準備移入集中檢疫所,但是檢疫所內居民絕大多數未染疫,只有少數是真正染疫者在等待潛伏期過後發病確診,若將大量確診者送入檢疫所等待病毒排出乾淨,則如同華航諾富特防疫旅館混住一般民眾般,系統不安全,人員再如何嚴謹總有疏漏,動線恐會染污,導致乾淨檢疫民眾染病帶回社區,形成社區破口。

大量檢驗,輕症分流,將是本周最重要的工作。

面對疫情,此刻民眾與政府該做的事

日本數據告訴我們:死亡主要發生在60至70歲以上族群,但感染數則主要在20至40歲隱性無症狀的傳播鏈。

日本按年齡段劃分的累計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 圖/取自newsDigest.jp
日本按年齡段劃分的累計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 圖/取自newsDigest.jp

台灣疫苗無法同英國將60歲以上老人充分覆蓋,若社區傳播,必然有死傷。因此如何在熱區建立快速大量的篩檢量能,迅速找出20至40歲的隱性傳播者,並將確診者分流送入適當機構,否則台灣疫情勢必持續延燒。

筆者也需提醒,我們不應幻想此波疫情能夠在兩禮拜內清零、回歸淨土,畢竟已進入社區的病毒是不會輕易消失的。但民眾也不須過度恐慌,只要正面面對,快速大量篩檢,在「檢驗陽性率」回到3%之前,人民都能自主封城、全面且無時無刻戴口罩,政府能公開透明數據,並面對缺陷修正流程、適當分流、維持醫院量能,死傷人數將可以控制在可接受範圍。

雖然最後一哩路我們走的顛跛,仍會是全民漂亮的一場戰役。

只要在「檢驗陽性率」回到3%之前,人民都能自主封城、全面且無時無刻戴口罩,政府能公開透明數據,並面對缺陷修正流程、適當分流、維持醫院量能,死傷人數將可以控制在可接受範圍。 圖/路透社
只要在「檢驗陽性率」回到3%之前,人民都能自主封城、全面且無時無刻戴口罩,政府能公開透明數據,並面對缺陷修正流程、適當分流、維持醫院量能,死傷人數將可以控制在可接受範圍。 圖/路透社

參考資料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