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入侵台灣:疫苗護照非解方,指揮中心應設立輕症治療園區
Omicron變種病毒最近進攻台灣,確診範圍不斷擴大,而日前台北市長柯文哲以及新北市長侯友宜紛紛公開表示要推動疫苗護照,認為現在是推動該措施的良好時機,然而,在台灣推動疫苗護照真的可行嗎?本文將針對這次的事件,簡單點出目前台灣防疫的兩個荒謬點。
疫苗護照必須推動嗎?
根據英國衛生安全局(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最新資料顯示:
灰色圈圈是Omicron,橫軸是時間,左半邊是2劑疫苗後的效果,中間是補BNT加強劑,右邊是補莫德納,可以看到保護力隨著時間急遽下滑。
兩劑AZ疫苗的最高保護力只有40%,兩個月後剩20%多,並在二十週後完全失效,打加強劑後增加到65%,但一樣在第二個月就開始快速下降。
mRNA疫苗的效果也沒有比較好,兩劑BNT剛打完當月的保護力有60%,迅速下降到20%以下,打加強劑後的狀況同上。
意思就是,我們再怎麼努力接種疫苗,只要沒有三個月補一劑,保護力就會很快失效;且這數據是指『有症狀感染』的保護力,都只有50%左右;若算入「無症狀」帶病傳播者,真正的防染病保護力恐怕更低。
綜上所述,接種疫苗幾乎沒辦法阻絕病毒的傳播。面對Omicron,疫苗護照無助於辨認是否不帶病毒。若地方政府強行推動疫苗護照,並且自以為安全,那不過只是在推動官方版的特洛伊木馬,自欺欺人、反而讓醫院與學校陷入風險。
台灣至今未規劃「輕症治療園區」
其實許多專業的醫師早就提出有關台灣防疫政策的盲點:
- 此前入境後大廳等待普篩,導致機場動線破口。已主動調整於下機立刻全面PCR檢測。
- 所有陽性患者全數送往醫院,導致護理師染疫、防疫資源浪費(全民買單)。不過該措施終於在昨(14)日修改,自今(15)日起,輕症者將改送加強版集中檢疫所。
但不是筆者吹毛求疵,「檢疫所」有很重要的功能:安全區隔每個可疑者(可能是健康、也可能是有染疫)。就是因為這樣的「不確定」性,才需要「單人」隔離檢疫。
當我們的社區疫情加重時,需要匡列的人數將以等比級數上升——也因此更需要「隔離檢疫所」幫助相關單位在抓出潛在患者前,防止患者續留在社區持續向外傳播,不斷造成社區群聚感染。
可是已確診Omicron的患者,就已很明確帶病毒了,其中絕大多數的輕症無症狀染疫者,只需一個與社區隔離的生活環境即可,視需求服用症狀治療藥物,或清冠一號來治療即可,不需要醫院等級的照護。也可以跟確診者同住一室或園區。
還記得一年前筆者很早出來呼籲的「確診者不怕確診者」(同基因型),有不少醫師反對此觀點。筆者曾表示,若是家人皆為確診者,其實可以同住,而不會影響病情。
去年五月疫情爆發,醫院塞車,指揮中心才認真採納,將病房改成多人一室同住。筆者提出的輕症園區並不是醫院,可以是廢校、可以是退場大學的宿舍校園等閒置空間。只要足夠寬敞以及具備生活機能,其動線可與一般社區分隔開即可。
事實上,輕症園區有非常多優點:
- 減緩醫院照護壓力、集中監控患者病情,及時給予適當治療、協助轉診。
- 工作人員採半個月輪班制,返回社區前須經隔離檢疫,可避免若突破感染給工作人員,再傳入社區,導致群聚感染。
- 確診者可正常生活,園區內如渡假村,可正常運動、飲食、遠距工作、學習。不會有單人隔離,產生「關押」的心理壓力。
Omicron的全民感染遲早會到來,現有疫苗對於防止傳播效果不彰,若想控制傳播速度,避免醫療崩壞,遲早需正視輕症園區能帶來的幫助。
Omicron高度傳播力,台灣應趕緊升至三級?
情感上,筆者一直沒放棄這波疫情能控制住的期望,但Omicron的受體結合域(RBD)與人類ACE2的結合親和力增加了2.4倍,現有1.0版疫苗是針對武漢株設計的,產生抗體的中和能力下降了40倍。一消一長下,目前疫苗「防傳播」的能力不堪一擊。
那是否我們必須趕緊提升警戒等級至第三,甚至是第四級,用強制力來控制人群流動,以期能「清零』」好過年? 在國外放任病毒傳播與之共存、與中國的嚴厲封城之間,其實是另有可行的策略——控制染疫速度。
BioRxiv這篇論文指出:Omicron在肺部難以複製,新冠病毒利用TMPRSS2蛋白來入侵肺部,而Omicron突變後TMPRSS2的利用能力下降,導致進入肺部細胞的效率遠低於Delta。因此大多侷限於上呼吸道,也就是「感冒化」。
我們知道患者轉為重症的主要原因就是肺炎,只要肺部不易受損,患者就能呼吸,維持身體運作,傷亡率將大幅下降。
medRxiv論文統計南加州感染Omicron的數據,52,297例患者只有235例住院(0.44%),住院率為Delta的三分之一,住院中位天數在1.5天,90%患者在3.1天內即出院,五萬多人中沒有一個人需要插管接受呼吸器治療,相對於Delta住院中位天數4.9天、一定比率的重症耗用與死亡率,兩者差距非常巨大。筆者認為1.0版疫苗雖難防Omicron傳播,但仍在T細胞免疫提供了幫助,保護少數「重感冒」須住院的患者,而Omicron本身的弱化是非常明確的。
國外近日疫情爆發時,仍見醫院爆滿,是因為許多國家前陣子仍是以Delta為主,眾多住院和重症病人仍未出院,加上Omicron的超快速傳播產生新一波數量驚人的病人(美國單日新增80萬人),雖然Omicron住院率低症狀輕,但醫院仍來不及消化新患者,導致醫療負荷龐大。
因此,台灣目前單純只有Omicron反而是個優勢,只要能控制傳播速度,清零並非目標,社會封閉也不應強硬實施。只要能維持一定強度的公衛措施,戴口罩勤洗手,設立分級醫療,盡快籌畫設立輕症園區、增設小兒病房(五歲以下嬰幼呼吸道狹窄,感染Omicron容易導致暫時呼吸困難,或哮吼),醫療系統並不難承擔台灣這波Omicron疫情,染過Omicron的抗體又可交叉保護防範其他變種如Delta,反而如南非一般,更快走過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