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黑鮪與台灣燈會的交會——重思漁業與海洋保育 | 許偉泰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東港黑鮪與台灣燈會的交會——重思漁業與海洋保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2019台灣燈會在東港與大鵬灣舉辦全國大型節慶,交通不便的先天條件,燈會參訪人次竟破千萬,讚賞如潮,塑立近年節慶活動的典範。

回首,原為交通部觀光局每年元宵僅在北市舉辦「台北燈會」,2001年改名「台灣燈會」並移師全國各縣市舉辦,成為全國性的國家節慶活動。

巨鮪來富後重思海洋保育

就在同一年的2001年,東港開辦黑鮪文化觀光季,結合文化節慶與品牌行銷,將原本外銷日本遭遇瓶頸的東港黑鮪魚、轉向內銷市場。歷經2、3年積累,原先外銷產值約3億的東港黑鮪魚,在國內生魚片市場打下頂級品牌,官方也宣稱每年4到6月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創造的周遭產值,從10幾億到20億元。

也正是2001年,各地方新興節慶活動如雨後春荀冒出。就像台灣一再上演的蛋塔文化、一窩蜂現象,到了2005年、從地方到中央,小小一個台灣,每年有超過50個大型節慶。琳琅滿目、名目百出的節慶亂象,有節慶形式卻沒有文化底蘊,更遑論文化生根或地方創生的生命力,節慶文化升級的動能。

以台灣燈會為例,每年移師各地、盛會過後,年度主燈的後續處置,常常與節慶本身與地方脈絡斷裂。2007年在嘉義舉辦的台灣燈會落幕,台灣山豬主燈落腳到台南七股鹽山,淪為失根且錯置的觀光凝視。

以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而例,成功打下內銷市場之後,節慶活動的在地連結與文化意涵日趨薄弱。只剩下每年開幕活動邀請政治人物競拍黑鮪魚,一年比一年價格更高的話資炒作;4月到6月、客潮湧進東港海產店與日本料理的店頭來客數。

彼時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擺設在進出東港的門戶意象,年復一年都是一尾暢飲台啤的黑鮪魚燈座。

這次燈會主燈造型也延用東港黑鮪魚,取名「巨鮪來富」。

太平洋黑鮪早期年產量超過3萬公噸,現僅1萬5千公噸。國際組織認為太平洋黑鮪資源量已少於原始生物量5%,《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也加以關注。

2001年東港開辦黑鮪季,該年漁獲量2千多公噸,近2年已降至450公噸。

國際保育組織將黑鮪稱為「海中的熊貓」。東港黑鮪,僅憑漁獲產值、短期似難再創高峰的當口,正是重思黑鮪與海洋保育的價值,如何在地創生、創造在地文化及地方產業,敘說東港與黑鮪的新故事。

圖/綠色和平提供
圖/綠色和平提供

從站尾包衰到破格創新

相對過往訴求「具體在地特色」的文化節慶活動;近年來,地方節慶結合當代藝術的魅力,吸引觀光凝視的客潮與視覺影像的網路擴散,驅動地方創生的潮流,方興未艾。2010年,日本政策投資銀行發表《當代藝術與地域活性化》報告,即指「今日許多地方都市人口減少、少子及高齡化、人口稀疏……,作為地域活化的種子,當代藝術備受矚目」。

以去年日本舉辦的藝術祭為例,大大小小加起來的數目超過365個。日本社會與藝術界也逐漸出現反思的聲音;地方節慶與當代藝術的結合,如果藝術祭沒有進入地方脈絡,與在地居民或草根生活發生有意義的關聯,這樣的藝術祭,最終真能積累什麼?創造什麼價值?

更有藝術家批判,藝術祭掛著「前衛」名義行走天下,只是隻「前衛的喪屍」。

今年燈會的破格創新、頗多創舉,「海洋文化」首度為燈會主軸,呼應東港在地象徵的主燈「巨鮪來富」,也首次打破生肖主燈的慣例。intel無人機排字、珊瑚之心、海之女神等多項亮點,燈會作品入圍國際大賞、在地常民作品將參與國際藝術節的冠冕,更激盪出屏東人的光榮感。

毋庸諱言,政經資源分配長年被邊緣化、「站尾包衰」的屏東與東港,長年承受積累人口流失、高齡化、少子化的失落感。此次燈會「我屏東我驕傲」的集體吶喊,將失落的集體意志翻轉成在地驕傲的新頁。

「2019台灣燈會在屏東」寫就典範,觀光局與縣府決定將「巨鮪來富」等六主題燈永留大鵬灣。燈會訴求的海洋文化主軸,如何透過這六大主題燈的文化地景,讓屏東驕傲感、不斷破格創新,寫下在地生命力,令人翹首以待。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