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殺金馬獎之後,台港電影人要自我審查嗎? | 許偉泰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中國封殺金馬獎之後,台港電影人要自我審查嗎?

金馬獎獎座。 圖/金馬執委會提供
金馬獎獎座。 圖/金馬執委會提供

近日,中國國家電影局表示,將暫停大陸影片和人員參與第56屆金馬影展。台灣的金馬執委會則表示「遺憾,但金馬各項活動照常舉辦」。

對此,國內議論大多跟隨明年選戰主軸「反中/不反中」的政治動員,各陣營各取所需的話語操作。

影視圈的議論,則憂慮金馬獎將何去何從。從1997年,金馬獎定位為「全球華語電影的奧斯卡獎」,迄今20多年,而中國官方此次倏然下令「暫停大陸影片和人員參與金馬影展」,究竟「暫停」多久,沒有說法。不少意見認為,若中國封殺金馬獎維持5至10年,中國電影都無法參與,金馬獎的代表性,勢必受到衝擊。

金馬獎的政治歷史顯影

金馬獎的演變軌跡,就是冷戰以來、兩岸三地政治時空的縮影。

1962年,行政院新聞局創設第1屆金馬獎。「金馬」二字源自金門、馬祖的字首,金、馬是台灣對中國軍事對峙、反共復國的最前線。該獎以「金馬」命名,具有強烈的軍國思維與政治目的,鼓勵電影業效法前線國軍,堅強奮發、開創影視文化宣傳的新局。

冷戰時代、兩岸三地的政治時空,1996年底之前,金馬獎僅偏重台灣及香港電影。1996年,台灣完成首次總統直選,台灣資本家西進中國也到達高峰,時任總統李登輝對兩岸經貿提出「戒急用忍」。那年年底,金馬獎首度納入中國大陸的影片與人員。

隔年,1997年,也是香港「回歸」那一年,金馬獎開始定位為「全球華語片競賽的舞台」。在此之前,金馬獎與中國金雞獎、香港金像獎,並稱華語電影的三大電影獎,分屬三地的電影節各有自己的地域性、選片標準與意識形態的侷限。

從金馬獎定位為「全球華語片競賽的舞台」、「華人及華語電影的奧斯卡獎」之後,在參賽內容的開放與多元、影視專業的高度與廣度,徹底拉開與中國金雞獎香港金像獎的距離。歷經20餘年,金馬獎提升規模和高度,成為台灣、香港、中國電影業重視的盛會。

回頭來看,當年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將金馬獎定位為「全球華語片競賽的舞台」,是高瞻遠矚的策略。

毋庸諱言,彼時台灣電影工業的衰弱、香港電影環境的青黃不接,是金馬獎開放中國電影參賽的主因之一。

但,當年的台灣是消費能力高、品味多元、高度接納各種文化商品的中產階級社會。當時討論台灣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就有一派論述主張,台灣可以成為美、日等國際音樂影視產業「打進華人中產階級市場品味的實驗場」,台灣的文化魅力即在「帶領全球華人中產品味與風潮的前沿」。

環視各文化產業場域,似乎只有金馬獎作為「全球華語片競賽的舞台」,歷經這20多年來的積累,堪稱範例。

1962年,第1屆金馬獎,頒獎人合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962年,第1屆金馬獎,頒獎人合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2018年,中國演員徐崢獲頒第55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部分中國電影人在同年頒獎典禮上針對台灣議題「表態」,引發各界討論。 圖/美聯社
2018年,中國演員徐崢獲頒第55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部分中國電影人在同年頒獎典禮上針對台灣議題「表態」,引發各界討論。 圖/美聯社

金馬獎的價值:開放、多元、專業

導演李安即曾形容金馬獎的價值:

我們有金馬獎這樣的成果,幾乎90%以上的(電影)人都出席了,在華語區沒有一個影展可以這樣子,所以大家心裡是有份量的。

相對而論,香港金像獎側重港片的入圍,台灣與中國佳片的闕如,長年被質疑過於「港產港味」,「自己關起門來玩」。

近10年中國影視產業發展迅速,港片導演、明星北上挖金,香港在地電影產業凋敝。金像獎的沒落,寫照香港電影產業被中國磁吸、空洞化的縮影。

而中國金雞獎,入圍評選範圍則是拿到「龍標」(中國上映許可證)的電影才能報名,政治正確的審查非常明確。這也是近10年來,中國電影產業迅猛發展,但在影視專業的高度與廣度、參賽內容的開放與多元,金馬獎仍遙遙領先金雞獎的首要癥結。

中國電影業務去年改由中共中央宣傳部負責後,官方增加審查難度,甚至過度審查,讓電影業者難以辨識規則與尺度。電影市場最重要的暑假檔期,今年有多部電影臨時被禁止上映,中國官方說法不明。

再者,中國影視產業從去年巨星逃稅風波、明星限薪政策、官方增加審查難度,稅務整改、外資逃離等負面因素,持續擴大,影視產業早已步入冰川期

產業環境的艱困、官方的過度審查,逼使電影創作者與投資者「自我審查」,為求安全上映與投資回收,只能依靠特定的製作公式,產出同質性或相似性過高的電影,使得中國電影發展,更加背離多元、創意及專業的方向。

今年,中國金雞獎和金馬獎「撞期」,不少聲音認為中國官方強迫入圍的影人「選邊站」。然而,重重政治枷鎖底下,金雞獎的價值、參賽影片的質量,短期仍難與金馬獎並駕齊驅。

台港影視不應該過度依附中國市場

從1962年創設第1屆金馬獎迄今,「金馬獎」本身縮影戰後兩岸三地纏繞又拉扯的歷史身世。

去年金馬獎頒獎典禮,導演傅榆與中國演員涂們、徐崢對台灣國族歸屬的發言交鋒,只是這歷史身世底下的糾結與張力,浮現了冰山一角。

以當前香港「反送中運動」與台灣明年選舉「反中/不反中」的對立氛圍而言,在今年11月金馬獎舞台上,台灣或香港任何一個電影人講個「香港加油」或「台灣加油」,在中國官方與網民耳底,都可能是嚴重的挑釁。

反過來說,如果為了獲取中國官方允許大陸影片和人員參與金馬獎,而以「政治正確」要求台灣與香港的電影人在金馬獎各種場合的公開發言,都必須「自我審查」以服膺中國官方與網民的「過度審查」,那金馬獎也喪失了開放、多元的價值與高度,從「全球華語電影的奧斯卡獎」自我矮化變成「全球華語電影的金雞獎」。

中國影視被官方過度審查,影視產業進入冰川期,金馬獎現階段發展的根本問題,不在中國官方是否封殺金馬獎。這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站在全球華語電影的困境與未來,根本問題應是台灣與香港影視產業,都要尋找如何擺脫過度、單一依附中國產業鏈與市場,重構影視產業發展策略。

「金馬56」主視覺海報。 圖/金馬執委會提供
「金馬56」主視覺海報。 圖/金馬執委會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