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間齒輪脫落,緬甸趕上了? | 阿潑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從時間齒輪脫落,緬甸趕上了?

緬甸地標大金塔。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緬甸地標大金塔。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2010年11月13日,被連續軟禁七年的翁山蘇姬走出家門的這一刻,緬甸面向世界的大門彷彿也跟著被推開;一年多後,翁山蘇姬當選了國會議員,甚至走出國門,與此同時,緬甸政府也放鬆經貿箝制,歐美各國也取消自九零年代開始,對緬甸的經濟制裁和禁令。財經媒體紛紛以投資緬甸為主題,強調通往緬甸的班機「一位難求,班班客滿」:企業爭相踏入這個擁有六千萬人口,富含礦產、林木、石油等資源的國家,準備攻陷這隔絕世界許久的東南亞最後一塊處女地。

在這段時期到緬甸旅行的朋友告訴我,第一大城仰光的大街小巷都是印製翁山蘇姬圖像的各樣商品,「翁山蘇姬和切格瓦拉一樣,都被圖騰化了。」而我最近一兩年在臉書上看到的緬甸近況多半是仰光開了第一家肯德基,有了ATM,又大幅改建之類的,我心中的緬甸圖像已經改變。

不知道該慶幸還嘆息,2010年初,我到緬甸旅行時,看到的還是個沈入夢鄉的國家,除了呼吸聲外,安靜而平穩:國際機場人數稀少,班機位子不少,「翁山蘇姬」更是個讓人戰戰兢兢的話題。

當時,除了翁山蘇姬,緬甸對於台灣人來說像是個謎,我的身邊無人踏進過這塊土地,甚至有朋友聽到我計畫到緬甸後直言:「你不應該到緬甸,那會讓錢流到軍政府手上。」還有朋友輕輕地對我說聲:「小心地雷。」我能了解所有人腦中能浮出的恐怖想像,那是到專制國家旅行會面臨的質疑和恐懼。

像是陷入一場道德困境,我帶著Lonely Planet上路,讓它指引著我的方向,甚至是我的吃住,因為作者挑選出來的不是最舒服的旅館也非最美味的餐廳,而是提示著你:「如何減少將錢流到軍政府的機會。」這本背包客聖經因為出版《緬甸》而遭受譴責,當時以翁山蘇姬為首的政治領袖也呼籲國際抵制緬甸旅遊,而自助旅行的重要指引卻不顧輿論,提供了旅行者 資訊,在反對者的眼中看來,是違反國際潮流的。Lonely Planet因而罕見地在《緬甸》中加註一個章節探討「應否到緬甸旅遊」的論點和建議。其中一個論點我特別做上記號:「你當然應該去,你得把故事帶出來,你得把錢交到那些平民百姓的手上去。」

不過真正進入緬甸後,只能在軍政府認可的旅遊範圍中移動,世人只能看到政府想要展示的緬甸。但,那也足夠讓我們看到一個像是歲月被凍結的國家。

緬甸軍政府掌權,讓緬甸二十年來像是被從時間的齒輪脫落一般,無法往前推進。整個國家簡單得如同我出生之時的台灣——或者還未及,樸實得讓旅人像掉進時光隧道。因此,如果不是太在乎物質享受,在緬甸旅行其實很舒服,晨起吃早餐時,能看到旭日初昇的金色光彩披在沿路托缽的沙彌身上。從樓上往下看,只見紅色僧袍井然有序排滿了路,狀似渺小的螞蟻赤腳走過,卻宏偉如眾生。而家家戶戶會派出一名代表,恭恭敬敬地在旁布施米飯,像是迎著菩薩浴著佛光走過般虔誠。這正是我在緬甸第一個早晨看到的風景,美麗得像是立體明信片豎直在眼前。

城市內,小巧精緻的巴洛克建築無所不在,烏鴉在屋簷上跳上跳下,跳到電線杆上,再跳到屋前樹枝上。林蔭托出一個停滯在六零年代不走的時代氛圍,壓過樹影的公車舊得彷彿輪子再轉動幾次零件就脫落,但人們爭擠著上車,在車掌叫嚷聲中,遞出捏在手裡的鈔票。車動揚起了路邊灰塵,蹲坐路邊的食客毫不介意,而旁邊賣柚木的姑娘吱吱喳喳地開心,整理擺放在尼龍布上書籍的書販總忙個不停。仰光街頭平和不見肅殺氣息,我甚至無法相信,自己走過曾經的血腥之地,而現在卻毫無痕跡只剩滿天烏鴉鴿子展翼。

2010年初我前往緬甸自助旅行時,翁山蘇姬仍被軟禁,我強烈感受到這個國家某種沉默禁忌。 而它現在,自然已經不同,翁山蘇姬甚至成為這個國家示人的象徵、符碼,與商機。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