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聯隊——從國族到市民社會的足球情 | 陳子軒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台港聯隊——從國族到市民社會的足球情

1962年,亞運足球代表隊選拔賽中港華足球隊合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962年,亞運足球代表隊選拔賽中港華足球隊合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在接連兩波反送中的示威抗議下,透過香港,映射出台灣人對於中國這個共同他者的情結。除了政治,台港間的流行文化聯繫,也巧妙體現了兩者間的關係,港劇、四大天王、周星馳串起5到7年級生多少的集體記憶。

隨著97之後,香港流行文化在亞洲影響力逐漸式微,台灣與香港鑲嵌著的文化紋理似乎也變得淡了些。但只要旅行到香港,雖然說著華語,但總愛「故意不小心」向店家或服務員透露自己來自台灣而非中國大陸,而望換來彼此都能意會的一抹微笑。

運動文化層面上,與台灣視棒球為國球大為不同,香港足球才是主流,各自與英國和日本殖民國遺留下來的文化相承。在台港面臨中國這個共同他者之時,足球,卻也如涓涓細流,串起不同世代台灣與香港的連結。

自由中國下,華人足球的黃金年代

早在1954年,香港足總加入國際足協,並且是亞洲足協的創始會員之一。然而,自1954年馬尼拉亞運至1971年紀念馬來西亞獨立的默迪卡盃之間,共計有百名香港足球員代表中國民國出賽,兩地在自由中國的大旗下,創造出華人足球的黃金年代。

中華民國兩奪1954與1958亞運足球金牌,表面上雖然是台灣概括了那樣的光榮,實則是香港人確立其亞洲足球王國的黃金年代。1954年代表隊,尚有4名台灣球員,到了1958年的東京亞運,則全為港人所組成。

這段期間的香港,並非沒有參加國際賽事,而是由於當時中華民國若要徵召香港球員,會委由香港中華業餘體育協會再責成遴選工作予香港華人足球聯會,中華民國「國腳」選畢,餘下的才是「港腳」成員,因此當然有實力上的差距。至於當時香港華人,在代表國家與殖民地之間的待遇與地位均有頗大差距,因此也多樂意為中華民國出戰。

1954年,亞運足球冠軍我國代表隊來台,球王李惠堂被青年學生抬出機場。
1954年,亞運足球冠軍我國代表隊來台,球王李惠堂被青年學生抬出機場。

然而,這群香港的中華民國國腳們,就算是為「國」出征,當時卻都只能領著臨時護照,比賽結束後旋即繳回,數十年來,他們一心念著能名正言順地帶著中華民國的護照,總算在2015年完成心願。陳展安、黃文偉、麥天富、李炳德、岑志強等前輩總算領取到中華民國護照,台港聯隊於此終獲得遲來、但仍不失美好的結果。

然而,就在香港為中華民國兩奪亞運金牌之後,香港足壇出現反對再由中華民國徵召的聲音。到了1966年曼谷亞運,香港在親共與親台兩股勢力拉扯下,雖然香港足總拒絕放人,但是仍舊有13名港人(被當時親台的《香港時報》稱為「十三壯士」)為中華民國出賽。

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國際舞台上的敵我優勢漸明,香港足壇選邊站的意向也漸趨明朗,該年度的默迪卡盃就成了最後一屆港人代表中華民國出賽的國際足球賽事。1974年,當時香港足總會長霍英東邀請中國國足訪港,更是再清楚不過的訊息。

沒有港援的台灣足球,自此進入長時間的黑暗期,僅由軍方(尤其是聯勤)支撐著,市民社會與足球依舊遙遠。然而,這台港聯隊,卻在數十年後,以全然不同的形式體現著。

時任監察院長于右任(中),與第二屆我國亞運足球冠軍代表隊於酒會會場外合影。攝於1954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時任監察院長于右任(中),與第二屆我國亞運足球冠軍代表隊於酒會會場外合影。攝於1954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以足球聯繫台港情感

香港人愛足球,但卻不見得愛看香港的足球,他們愛看的是英超,世界盃期間的英格蘭,更是遙望祖國情結的延伸;至於台灣,連足球迷自己都喊著足球沙漠,只能不斷自我解嘲與永恆的期待。

這兩群原本孤獨的足球迷,卻在2009年東亞盃會外賽開啟了第一類接觸,自此過往10年間,雙方在比賽場合互訪、交流,用市民社會的力量,讓足球成了台港情感聯繫的方式。

2014年香港雨傘革命期間,台灣的足球迷在球評石明謹發起以及藍風加油團的呼應下,在台北田徑場舉行的東亞盃會外賽的台港之戰中,撐起黃傘、綁起黃絲帶,表達對於追求自主與民主的香港的遙遠祝福。

台灣的足球迷與香港的「香港力量」、「波台黐線佬」等球迷團體就這樣以自己的力量與方式連結著,可以是賽前的互相嗆聲,也可以是賽後一團和氣的羊肉爐。

圖/取自港足冰室
圖/取自港足冰室

好巧不巧,香港近年每每在重大社會運動發生時,都有些重要的足球賽事。雨傘革命時,梅西領軍的阿根廷隊造訪香港,在這慶賀香港足總百年紀念的場子,《海闊天空》響徹天際,成為這個時代真正代表香港的頌歌。

2015年,世界盃會外賽,多元種族組成的香港隊,兩度英勇地以0:0死守逼和中國,噓《義勇軍進行曲》更成為港民運動;此次,反送中抗議之時,恰巧迎來台港男足友誼賽,有香港球迷在聽畢代表台灣的國旗歌後大聲歡呼,恰成鮮明的對比。

早有港腳響應自由中國號召,2011年,則有陳柏良加盟天水圍飛馬,成為首位赴港踢球的台灣球員,國族光榮不再是球員流動的基調,取而代之的是個人職涯的抉擇。2019年賽季,王睿、陳庭揚先後加盟港超的元朗與理文兩隊,同樣為自己的足球生涯而奮鬥著。

從1950-60年代的自由民主中國大旗,進到了2010年代的球員自主與市民社會力量,台港間的足球,像是剪不短的涓涓細流,牽動著兩地的情感。或弱、或微小,但終究是兩地在對中國這個共同他者下,無奈但卻真摯情感的出口。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