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贊同葉宜津的兒少津貼「大錢坑」,那如果只發到三歲的「小紅包」呢?你就贊同了嗎? | 王兆慶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你不贊同葉宜津的兒少津貼「大錢坑」,那如果只發到三歲的「小紅包」呢?你就贊同了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立委葉宜津主張兒童及少年津貼每月三千元發到十八歲,舉國譁然。反對方大罵:「錢從哪裡來?債留子孫」!委員反駁:「將來小孩成年以後,每月繳納的稅金,效益絕對超過現在的付出。」「歐洲都有發兒童津貼,我們也發,這有甚麼不合理?」但難排眾議,只好撤案。

用「財政」理由反對津貼,在台灣很有效。因為中華民國政府窮到快要被鬼抓走,且大家心底明白,「加稅」、「砍18%」,或者其他大幅度開源節流的方法,大概都沒有政治現實可行性。所以,想要一年擠出一千六百億元的中央經費推出兒童及少年津貼?癡人說夢。

不過葉宜津委員也很靈活。據報導,她打算修改政策:「至少3歲以下孩童每人一個月1000元。」如此一來,預算壓到只要一年一百億。這樣中華民國政府總有錢了吧?

把「大錢坑」政策,改為「小紅包」福利,民眾會不會比較願意買單?非常可能會。

但這能提高生育率嗎?每多發一千元或三千元,究竟能增加多少生育率?能多生出幾位小寶寶呢?很遺憾,Nobody cares。不禁令人訝異,如此重要的政策效益評估,主流論述竟然沒有真的花心思去「算」過。

圖/pixabay
圖/pixabay

▎政策效益,少得可憐。每670元=生育率0.07=不到一萬名寶寶

每月發三千津貼到底會「催生」出多少位小孩?這其實算得出來。

兒童及少年津貼是福利國家黃金年代的重大發明,也就是歐洲各國上世紀「還很有錢」時想出來的政策。可想而知,錢發了半個世紀,一大堆研究都在分析兒童津貼對生育率的實際效果。

最經典的研究——Gauthier and Hatzius分析22個國家在1970-1990年間,連續二十年長期發放普及兒童津貼的作用。結果發現,兒童津貼金額佔爸爸的薪資比例,如果每增加1.33%,則生育率短期可以增加0.01,長期可以增加0.07。

1.33%的意思,根據台灣工業部門男性平均每月薪資50425元換算,意思就是每多發670元津貼,就有相對應的提振生育作用。

所以兒童及少年津貼「催生」有效嗎?跨國研究顯示,有效。只是請注意,效果小得極為可憐!若將此分析結果推論到台灣,我們姑且就來依樣畫葫蘆,線性推估兒童津貼的催生效果。換算起來,按照葉宜津委員最早的提案,這三千塊津貼預計可提升生育率約0.3,也就是總生育率從1.1變成1.4。

每年消耗將近一千七百億元國家預算,總生育率只會變成1.4,值得嗎?又究竟會不會有葉委員所宣稱的:「現在付出(津貼),未來回收(納稅)」的效果呢?

根據行政院國發會高推計估算,我國生育率若從1.1變成1.4,就是民國120年出生嬰兒從14.5萬變成17.7萬,一年多生三萬個寶寶。等他們慢慢長大,累計到了民國150年,勞動力人口也只會增加五十萬人。

這群小孩長大成人以後,能繳多少稅?目前我國平均每人所得稅負擔額度為一年70569元,乘以五十萬人的話,也就是一年回收不過三百五十億元。也就是說,消耗一年「一千六百億元」的兒童津貼計畫,將來一年卻只能回收「三百五十億」,而且還要拖到三、四十年之後才會開始回收。這種嚴重賠本的政策,豈能永續?

換言之,葉宜津委員最早的一千六百億版本,雖然號稱是「解救少子化」、「維繫未來財政永續」。但這些漂亮的命題宣稱,恐怕根本經不起實際數字的解析精算。

即使是每月三千,連續從零歲發到十八歲,兒童津貼的催生效果都十分薄弱——講白話一點,就是「CP值」很低!從跨國研究的結果看來,這一套政策方法(灑錢)也難以幫助我們達到政策目標(催生)。

我可以想見,葉宜津委員和兒童津貼的支持者會大聲抗議——西方的政策效果評估研究,有許多未分析的背景脈絡條件,未必能直接套用於台灣!的確如此。不過,目前為止我們沒有別的本土研究資料可以預測政策效果,這已經算是最大範圍的跨國統計實證參考數據了。如果你是兒童津貼的支持者,而且堅持相信台灣人的生育行為對於現金非常敏感,很可能因為拿到一點小錢就多生一胎(?),那我也只好對你的天真樂觀笑而不語。

其次,葉宜津委員可能還會舉證——台北市的祝你好孕(零到五歲每月發兩千五)、桃園市的兒童津貼(零到三歲每月發三千),都是台灣地方縣市實施津貼成功的案例!台北市、桃園市的嬰兒數,真的都有增加!

但很抱歉,縣市政府自行發放的津貼,可能只是大幅度創造台灣島內的「福利移民」。年輕父母為了領津貼而遷入台北市的現象,我們在一年前的文章已經分析過了。桃園市呢?市長鄭文燦是聰明人,不會自欺欺人說三千元就讓年輕人願意多生,〈育兒津貼發威,五萬人奔桃園〉這則去年底的新聞中,他也承認,桃園人口增加是因為「多項福利政策……(導致)不少外縣市民眾紛紛入籍桃園,爆發一波『移民潮』,且都以年輕人為主,讓桃園穩坐六都最年輕城市。」

假如葉宜津委員的提案一旦成真呢?可以想見,當全台灣各縣市都發同額的兒童津貼時,「福利移民」的驚人效果,就不復存在了。整體嬰幼兒人口數增加的期待,恐怕亦終成泡影。

圖/stocksnap
圖/stocksnap

▎面對現實,大錢坑/小紅包都不是提振生育率的良方

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無差別全面灑錢,為什麼催生效果很差?第一、原本想生的人就是會生,不差你這新台幣三千塊。發給這群人只有象徵意義,無法改變生育行為。第二、絕大多數不想生的人,不會因為這點鈔票改變生命的重大選擇。

因此有人口學者主張,如果一定要發錢,那也是發給第二胎或第三胎家庭,不是發給只生一胎的多數人,才有提升總體嬰兒數的作用。

這一招,在世界上其實已經有具體典範。害怕國力衰退的普丁大帝——俄羅斯政府就是這麼玩的。生出第二胎、第三胎的母親,俄羅斯政府就會發給你38萬盧布的獎勵金,折合新台幣將近四十萬元!

可惜,生一個小孩就領四十萬元的成效如何?現階段有研究發現,俄羅斯政策只是造成原本想生的家庭,「提早生育」來搶錢。不想生育的家庭?大概還是不為所動。

政治人物想要發錢滿足選民,可以理解。立法委員主張提振生育→維持勞動力人口→維持稅收及各種社會保險→國家永續經營,這在邏輯推論上也的確沒錯。

但完善的公共政策,講求邏輯,也講求證據。現在的經驗證據顯示,發津貼,真的不是解決少子女化或改善勞動力衰退格局的好方法。就算台灣今天挖到石油或黃金,搖身一變成為超有錢國家,我們也得想想,這錢是否花得漂亮、花得聰明、花得值得。

從「CP值」來看,兒童津貼不是好的催生政策,且以現在的台灣而言,甚至可能是擊潰財政健全的最後一根稻草。錢發了、國家窮了,又沒有效果,那何苦來哉?衷心勸政治人物一句——面對少子化,請以世代正義及社會投資為原則,以勞動政策、托育政策、住宅政策「雞尾酒療法」,才是正途。至於口惠而實不至的兒童津貼,就別再來鬧了。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