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御宅族面對「波卡事件」反而無動於衷? | 劉定綱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為什麼御宅族面對「波卡事件」反而無動於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比起執著在波卡事件裡的偽善性道德觀,御宅族更願意真實面對資訊時代中的性癖問題。

最近報紙版面、臉書與各大論壇,紛紛被日本AV女優波多野結衣代言台北捷運悠遊卡的新聞與討論洗版。隨著波多野表示:「只因我是AV女優,難道我不能參與善意的活動貢獻於社會嗎?難道我不能對於我愛的台灣付出行動來感恩嗎?」正反的攻防也進入最高潮。我們沒有要討論這件事本身,卻想提出一些另類觀察,著眼在「性癖」的常態/偏差分布與社會想像上。

波多野結衣何許人耶?人稱「暗黑志玲」的日本知名AV 女優。會知道、觀看波多野結衣作品的都是什麼樣的人?答案是,性取向位於常態分配中間的多數人,也就是「正常人」。波多野雖然拍攝過百支以上口味多樣的 AV作品,但其目標客群還是以正常向為主。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將波多野代言悠遊卡事件理解性取向光譜裡的「正常向內戰」。

正常向內戰有什麼好戰的?當然有。關鍵的點在於,觀看AV這件事,在我們的社會裡仍然像是一件「能做不能說」的事情。所以,AV女優代言公共意義甚強的悠遊卡,容易引起爭議。這些爭議有意義嗎?就看你認為「偽善」是不是一件社會裡必要的事物。

反對「波卡」的人,許多是以「悠遊卡行銷為何要用日本AV女優代言」與「我要如何教育我的小孩,關於波多野結衣是誰」作為反對的立論基礎。這兩件事,行銷與教育皆與資訊的擴散有關。也就是,「能做不能說」的觀看AV與認識知名女優,能不能進入更公開的場域,成為行銷的重點。

贊成「波卡」的人,很多是想挑戰台灣社會裡「偽善」的性道德觀。減低「能做」與「能說」的社會落差。

波卡事件就像是個鉤子(hook),無論贊成或反對者,都很容易被勾上。在資訊時代裡,如果閱聽人的注意力是稀少的,波卡事件倒是成功地吸引許多人的關注,並在事件中分派立場,創造新的爭議點,延續溝通與討論的熱火。波卡引發熱議之餘,或許我們也可以觀察一群輕易就「脫鉤」的人:御宅族。

在社會大眾的刻板印象裡,宅男最愛看謎片。但是,波卡事件在宅圈幾乎沒引起什麼討論。為什麼?

自從出版動漫社會學,身邊與臉書上多了一群宅宅腐眾朋友(不能否認,我也是其中之一啦)。更理解之後,真心覺得,宅宅腐眾和一般人想像的很不一樣。舉例來說,「宅男女神」這個媒體很喜歡使用的詞,卻榮登「最容易惹毛宅宅腐眾的一句話」比賽的頭幾名。同樣地,一般人吵翻天的波卡事件,在宅腐圈卻幾乎沒有得到什麼關注與討論。為什麼呢?最簡單的回答是,宅宅腐眾萌的不是三次元。

但是,或許我們可以更深入思考下去。

如果性取向與性癖是有多元光譜的,波卡事件的意義充其量只能說是「正常向內戰」。這就像是大中國思維裡面的逐鹿天下。他們以為天下就是中國這個範圍,殊不知中國之外的天下還有那麼大。波卡事件作為一個hook,上鉤的或許無法超過正常向的範圍,可是,正常向最容易有的問題,就是他們總以為自己是全世界。並且經常希望用自己對全世界的單調刻板想像,取代多元面貌的真實世界本身。

就像是「宅男女神」。那明明是傳統媒體自己愛報導、愛追捧的資訊hook,卻硬套在宅宅(還偏單一性別)身上,說那就是宅宅們的喜好?對於波卡事件,宅宅腐眾或許會說,我追新番都來不及了,誰管你波多野結衣!

宅宅腐眾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從與波卡事件相關的點,我們會說,宅宅腐眾是一群有著多元性癖分布,並且深刻認知自己在二次元作品中性癖為何的人。以《動漫社會學:別說得好像還有救》王佩廸主編所下的定義,「性癖」指的是「對動漫作品中特定物件、角色、萌屬性或故事類型的偏愛,並連結到自身的慾望」。我們發現,御宅族就是一群有著各種性想像和屬性偏好的人。這群人透過動漫作品類別化、明確化各自的喜好,例如蘿莉控、正太控、百合控、眼鏡萌、女僕控或腐女等等。

在ACG(動畫、漫畫與遊戲的愛好者)圈中,有各種不同多樣的性癖存在著。社會大眾以為宅宅腐眾都愛巨乳或美男子,多是以偏概全的誤會。更遑論,ACG作品中,真正會讓我們燃起來的,常常是各種配對與關係啊!即使是萌元素,也要看搭配得如何。有愛才是王道,但愛,其實並不簡單。

你要說宅宅腐眾有什麼特色,或許就是,真實追求眾多ACG資訊中,屬於自己萌點的熱情與執著吧。所以,當大家為了波卡事件裡的偽善戰線吵翻天,他/她們還是會冷冷地說:哼,追新番比較實在啦。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