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與家長們,你們真有讀懂108課綱嗎? | 劉定綱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學生與家長們,你們真有讀懂108課綱嗎?

教育部推行的108課綱,已於今年8月正式實施上路。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教育部推行的108課綱,已於今年8月正式實施上路。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教育部推行的108課綱,已於今年8月正式實施上路。此次課綱改革,是台灣第一次將12年國民教育做一整套連貫的發展規劃,而首當其衝的,是今年9月入學的莘莘學子們。

在這一波教育變革浪潮中,身為學生或家長的你,準備好如何面對了嗎?以下,本文將分成升學、能力、未來等三個層面,帶你來瞭解並因應108課綱的核心精神。

從108課綱出發,跟上社會變化

108課綱的核心精神是「終身學習」,對應的是「社會變化」。對高中以下基本國民教育而言,108課綱的改變看似激烈,但其實只是為了跟上現今資訊社會的需求而已。以往所學的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等這些主流考試科目,現在依舊保有。

雖然課本裡的內容跟著時代不斷編修,不過,都只局限在「知識」層面。至於知識以外,譬如一個人在現今社會中生存所需要的技能、價值觀,以及在成長過程中必須養成的習慣等,在目前學校教育裡卻沒太大變化。

108課綱,就是為了讓基本國民教育能「跟上」現代社會的變化。

這個「跟上」,對於高中以下的學校也許仍然陌生;但對於大學來說,卻是追求已久、且正在執行的目標。一般來說,大學的社會責任是強調學習與社會的結合,也強調學術與產業之間的聯繫。大學期望的是從入學就讀到畢業,學生/畢業生能夠將在校習得的知識,轉為相對應的能力。而這些能力,也能夠讓學生在畢業後使用一輩子。

這樣的期待,我們已在大學端看到一些成果,但在國教端卻一直沒有比較明顯的作為。所以,當108課綱納入上述理念與期待,對大學老師來說是件好事,讓招收進來的學生,能跟上大學的新趨勢。畢竟,知識不只是拿來背誦,而是要能夠運用在社會、產業,甚至自己身上。

對大學端來說,重視的是這四項基本能力——閱讀習慣、寫作、口語表達,研究能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對大學端來說,重視的是這四項基本能力——閱讀習慣、寫作、口語表達,研究能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學生將面臨哪些問題?

我們可能常在大學端觀察到學生的一些狀況,包括:

一、學生普遍缺乏學習動機

這其實跟學生沒經過良好的適性教育有關,以至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學習上的興趣為何。很多學生可能是分數考到什麼科系就讀什麼,抱持著一種「先讀再說,之後的路再想」的觀念,或是進到該科系才開始培養興趣等。

可是在大學既有的學習目標與框架下,如果要從根基開始重新培養能力和興趣,是相對困難的。因此,我們也常常發現學生(尤其大三、大四)感到非常焦慮,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也不知道該繼續學什麼。

二、核心素養能力不足

對大學端來說,重視的是這四項基本能力——閱讀習慣、寫作、口語表達,研究能力。要釐清的是,這並非要求學生一進大學就必須要會速讀、寫文案、有可以登上TED演講等花俏能力,或是入學就交出國科會研究計畫等等,而是要具備可在大學學習的基本能力(當然,也絕非快速解題和拚命背誦)。

三、學生的學習與產業需求的落差

產業需求不斷變化,因此要如何讓學習跟上是不容易的事。這時,就變成學生必須具備「學習如何去學習」的能力,這也是108課綱著重終身學習的精神。一旦學會了「如何學習」的能力後,漸漸就可將學習變成習慣。

在這個無時無刻都在變動的時代,如果學生仍依賴之前傳統的養成方式,再透過標準化考試來確認是否「學會」的學習模式,如今很容易就會被淘汰。

學會從「獲取資訊」到「運用知識」才是根本

「知識」在現代社會的意義開始改變,或者說,我們開始更明確地區分「知識」與「資訊」。

試想,當你讀完一篇文章,過了一小時後還會記得多少?大部分的人應該記不到一半。如果兩天後,你還記得多少?我想,可能會剩下更少。那麼,假設一篇文章的資訊量有100%,最後留在我們腦海裡的長期記憶,可能只剩10%左右。

這時,留下來的10%是什麼就很重要了。如果它就是知識本身,那該知識就需要轉化成「帶得走的能力」。所以,在各學門的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不是能死背多少資訊,而是要知道該如何使用。

以文學來說,最核心的也許是文本解析能力。意即當你讀到一篇文章時,懂得運用文本解析的知識來發現文本的意涵,這才代表你已學會了這個學科的關鍵能力。而這個關鍵能力,就是我們所謂的「核心素養」。

當核心素養從「知道」知識,到「使用」知識,就表示已從「知識」跨越到「技能」的領域了。而這裡指的「技能」,並非只是坊間補習班宣稱的珠算、速讀、寫作、演講等等的能力面向,而是指知識裡最核心的東西,可以有效運用在日常生活、未來職場等。

如果「技能」的培養在108課綱裡是重要的一部分,就意味著以往「老師單方面提供資訊」的授課方式,勢必得改變。因為,你不知道學生在上完一堂課後,究竟學會了多少?其二,當學生如果只是被動接收老師所教的內容,他所習得的技能,有沒有辦法在適當的時候派上用場?

課綱裡的「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都是希望能把孩子培養成同時擁有知識又有行動能力的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課綱裡的「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都是希望能把孩子培養成同時擁有知識又有行動能力的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終身學習者應該具備的三大面向能力

108課綱除了改變學習的觀念,還清楚構思了一個終身學習者會有的樣態,即所謂的「三面九項」。「三面」分別是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

一、自主行動

自主行動意味著行動的意義是由「個人」來建立。對個人而言,怎樣的行動才是有意義的,可能有千百種理由。因此,不可能由我們來告訴孩子,行動的意義是什麼,而是要讓他自發性地去摸索。

這是一個自我內心探究的過程,孩子必須問自己:對我來說,什麼是重要的?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我希望之後往哪裡去?這些自主行動裡的個體問題意識,都必須由孩子自己花時間去尋找。

這也是大學端所樂見的。若學生擁有自主行動力,當他選擇了這個科系,通常會比較具有學習熱忱;而當他往高等教育精進知識與技能時,也比較容易銜接得上。

二、溝通互動

再來是「三面」中的另外兩個面向,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社會需要的不是一個孤高的知識人,這樣的人可能擁有很多知識,但卻沒辦法跟別人合作。所以課綱裡面的「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都是希望能把孩子培養成同時擁有知識又有行動能力的人,他要懂得如何跟他人協調、互動與合作。

「溝通互動」也牽扯到很多跟語言有關的能力。現在除了是一個文字的社會,也是個圖像及影像的社會,甚至,是一個經常使用遊戲媒介的社會。面對如此多元的溝通媒介,孩子要如何適應與面對,進而與他人溝通互動與相處,是很重要的。

三、社會參與

「社會參與」其實跟現在產業的型態改變有關。現今台灣的產業結構,是以第三級產業所佔的比例為大宗。三級產業的本質,是為了符應社會的需求而生,因此,我們期待在這個產業結構中的從業人員,得要具有自主創造能力的社會參與者。

為什麼?因為如此他才懂得學習如何回應顧客的需求,乃至符合產業與社會的潮流。所以,創意思考被強調、溝通能力被強調,知識跟自我的關係、向內探索的能力也會被強調。

現代公民社會的價值建立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108課綱底下「價值」建立的必要。

「價值」牽涉到現代性的基本架構,這個架構最早來自於西歐,而後擴散到全世界。當我們進入國際社會時,基本上都必須依照這些基本架構來與他人互動。而現代性的架構,除了是社會制度的制定,也包含價值觀與道德觀的建立。這些價值觀與道德觀的核心,來自於現代性的社會想像,這些想像包含以下三個部分:

一、我們如何成為現代公民?

公民指的是政治的參與者,這裡所談的政治並不單只是政黨的參與,或是對任何意識形態的擁護,而是指自發參與公共事務的心態。公共事務的談論不限於一時一地,也不見得只與台灣的現在或過去有關,甚至牽涉到世界上現正發生的事件。

值得探討的是,公民願意關心公共事務,原因並非出自於與自身利益相關;相反地,往往是出自對非利益導向的自發關心。你也許會認為這些人是不是吃飽太閒,為何要管別人家的事?但事實是,當發生一件不公理、不正義的事情時,其實所有的現代公民都有責任與義務去關心與干涉。

因為這些不公理、不公義的事,其實也牽扯到我們為什麼要接受社會秩序的現代性社會想像。也就是說,如果這樣不公理、不公義的事物構成了秩序,那麼,我們就應該去反抗它,而不是只能被動接受。

二、如何正確辨讀資訊?

我們對於社會的認知,很多時候是來自媒體(包含公共媒體與自媒體)的提供,因此辨讀媒體所提供的資訊內容之真偽,就會變得很重要。一旦我們沉浸在眾多假新聞或不實造假的訊息之中,對於社會現狀的判斷就會有所偏差。

三、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善待他人?

這裡所稱的善待他人,特別是指對於社會上處於相對弱勢者的關懷。譬如兒童常被認為處在弱勢地位,因此當談到兒童人權時,我們應該將兒童與成人當作同樣的主體來對待。而這種善待他人的習慣與價值觀,也是在整套108課綱裡面重要的一環。

只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育方式,現在來看已顯得不足。 圖/新北教育局提供
只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育方式,現在來看已顯得不足。 圖/新北教育局提供

關於108課綱,家長要知道的事

那麼,家長們需要知道些什麼?

首先,那些只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育方式,現在來看已顯得不足。當一個知識沒有辦法變成能力、價值觀,沒辦法養成習慣的時候,這個知識仍舊只停留在非常淺薄的層次,無法內化成為核心素養。

你可能會問,核心素養該如何測量?這又跟現在大考或是多元入學方式有關,大考制度的保留,意味著標準化考試仍持續維持。但必須要有的認知是,如今大考考題的趨勢,也漸漸不再考些枝微末節的資訊,而是考學生是否具備核心素養的能力。

所以我們會看到,現在大考的題幹變得很長,每一科所需要閱讀的文字量大約在一萬字上下,這表示大考考的也是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再者,這些文章大多與議題有關,這也意味著它是以議題作為單位,去測量學生對這類議題的處理方式以及熟稔程度。

同時,大考除了問你什麼是正確答案,也會問你答案為什麼是這樣。因此,思辨與論述的能力,也是大考所要考的核心素養。

而在標準化考試之外,未來多元入學的方案也會越來越豐富。重點在於希望讓大學有自主選人的權力,也就是說,大學想要什麼樣的人,必須讓大學自己決定。

以往是考到某個分數,就依照學生的志願序分發到某間大學;現在則是大學教授從到達某個特定分數的一群考生裡面,依照他們的各種備審資料(包括學習歷程檔案),去辨別誰是真正具有學習熱忱的人,誰是有相關適性能力的,誰是比較具有潛力與資質的,來挑選各學門最理想的人選。

也因此,學生知不知道自己具備哪些能力與優勢,對大學希望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瞭解多少,就會變得很重要。這一切都使得現在的家長跟學生,得要更清楚108課綱的整體精神,因為我們進入的是一個嶄新的教育與學習型態。這個變化對於各級老師來說,也許很多仍在摸索與想辦法適應。

現階段,我認為學生跟家長對於108課綱的適應能力,可能會優於學校老師。所以,學生與家長要做的事情是要主動適應,而非被動地等待老師去適應。如果老師本身的適應能力慢,跟不上整個制度改變的腳步,最終影響最大的仍是學生。

小結

最後,給家長與學生的建議是,必須瞭解現在教育型態是具多重樣貌的。教育不再只侷限於學校教育體制內,而有更多教育型態的可能性,是存在於體制外的教育資源中。在多元教育型態下,家長必須協助學生培養一定的自學能力,幫助他們找到自學的資源管道。

這些資源,已經不只是安親班與補習班單純只是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不再只是注重學校的校內成績的教學模式,而是真正能幫助孩子培養適應未來生活能力的學習方式。目前坊間的自學資源呢,包括自學學習網站,家長分享的社群,甚至也有人開始建構課綱所需要的各種學習資源及輔助教材。

熟悉哪些資源是我們可以運用的,並且建立自己的優良名單,相信能對孩子們的學習過程有所幫助。

家長與學生必須瞭解現在教育型態是具多重樣貌的,教育不再只侷限於學校教育體制內。 圖/路透社
家長與學生必須瞭解現在教育型態是具多重樣貌的,教育不再只侷限於學校教育體制內。 圖/路透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