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精神」是甚麼?——對人社營的新想像 | 朱家安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人社精神」是甚麼?——對人社營的新想像

「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是科技部的教育計畫,每年招收200名高中生進行14天的人文社會課程訓練,這些課程由各領域專家主持,品質相當不錯,對高中生來說是難得的機會。這個活動的篩選也嚴格,今年的千名報名者當中,只有兩成有機會加入,剩下的人則在最近接到落榜通知。

上週人社營粉絲頁發了一則動態,回應關於報名審查標準的疑問,並安慰落榜的學生,然而這則動態並沒有達到效果,反而引起爭議。動態中,人社營大致上主張:

  1. 人社精神是抽象的,所以沒有審查標準。
  2. 就算沒加入人社營,你在準備資料時也已經學到很多,別難過。
  3. 就算沒加入人社營,你未來依然有可能遇到人社精神。

你應該不意外為什麼這則動態會被大家公幹。

我同意大部分人對人社營回應的看法,我認為倚賴公家資源的計畫除了須讓社會確認自己有無達成執行目標,也需確保機會平等,而這當然包括說明參加人社營的資格審查標準。

當然,你可以想像有人會提出質疑說,「人社精神」如何客觀審查和比較?在我看來這種質疑雖然符合一些人對於人文的浪漫想像,但它和人社營課程的內涵有所衝突,在實務上也可能讓此計畫難以發揮更大效用。

什麼是「人社精神」?

在台灣,「人社精神」並不算是有共識內容的通用詞彙,目前除了人社營的貼文,也找不到多少具體的使用案例,以下我只能盡量合理的腦補。

首先,講精神好像很玄,不過對照相關用法可以發現,這種用法下的「精神」意思大概不外乎:

  1. 特定的品德堅持,如「運動家精神」「騎士精神」。
  2. 特定的價值動機,如「民族精神」「關懷弱勢的精神」「人飢己飢的精神」。

如果「人社精神」指的是特定品德堅持或價值動機,那我認為人社營不該把它當作審查項目。首先,這些精神很難從筆試和面試看出來。再來,學生不該因為自己缺乏特定的品德堅持和道德動機,而減損公家提供的教育機會。例如說,假設人社營的氛圍傾左,也不能因此認為右派學生比較不適合參加。

可能有人會認為「人社精神」並不是特定的品德堅持或是價值動機,而是一種看世界的眼光,例如說社會學講究的:人能不能從複雜的社會互動當中看出「結構」的影響。然而這種眼光本質上其實是一種能力,如果是能力,就可以測。例如說,如果你念社會學系念了一兩年還沒有培養出這種能力,有些課可能會因此被當掉。

我主張品德堅持和價值動機不能作為審查項目,可能會有人質疑說:「學習動機」就可以是合理的審查項目,不是嗎?你不希望不想學的學生來參加你的課程。我同意,但是如果一個學生願意準備人社營要求的審查資料和合計兩千餘字的文章,你大概也不好說他缺乏學習動機。

人社營有理由具體說明審查標準

課表可以看出,人社營大致上是個讓高中生淺嚐大學學術課程的計畫。每個念過大學的人都會發現高中和大學有斷層,就連名字一樣的科系/課程,在高中和在大學,得到的訓練也幾乎不同。這也是人社營對高中生來說寶貴的原因之一。 我們能有效進行的那些學術訓練,不外乎是知識和求知技能的訓練,一個學生得有怎樣的基礎能力,才能接受未來多困難的課程,這當然可以有明確標準。

事實上,人社營的回應動態裡提到的諸多能力,本身就可以是明確的判準,例如閱讀能力和反思周遭環境的能力。這些能力是抽象能力,不代表它們沒標準、每個人用起來都同樣好同樣壞。當然,你可能很難訂出一個評分標準,讓每個老師對同一則論文閱讀摘要都能評出同一個分數,但這並不代表你無從說明怎樣的摘要是好摘要:

  1. 寫出論文裡的主要論證。
  2. 讓論證的前提、推論過程和結論清晰可見。
  3. 沒腦補論文裡沒有的東西。(自己的意見要寫在 critical comment 裡,不是寫在summary)

如果學術能力可以被具體描述,我認為至少有兩個理由支持人社營具體說明審查標準。

首先,人社營受公家資源支持,有責任確保這些資源的分配符合平等原則,而對外公佈具體的審查標準,就是恪盡此責任的方式之一。

再來,如同人社營的動態所說,學生的學習其實在加入人社營之前就開始了:

你可能會想,你失去了參加人社營的機會,但是換個方式思考,推薦你參加的學長姊、督促你寫文章的老師或家長、和你一起報名的同學、幫你寫推薦信的老師、你訪問的店家、你讀過的每一篇文章、還有任何讓你看見這段文字的種種原因,你是不是其實已經擁有很多?

如果準備備審資料是一種學習,那麼以事前來說,讓學生知道自己具體而言該朝哪些方向準備;以事後來說,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準備有哪些地方不夠好,應當可以促成更有效的學習。

人社營的新想像

人社營「學習在營隊之前就已經開始,就算你被刷掉,依然沒有結束」的想法,對我來說很有啟發性。它讓我想到,除了上課、討論和田野,人社營其實有本錢做更多。

有在辦營隊的人,多少應該感受過,營隊之所以能帶給學員價值,不只是因為營隊提供恰當的課程,也是因為營隊把恰當的人湊在一起,讓他們能和自己有類似興趣與能力的人發現彼此,互相交流。你沒辦法單單藉由收看線上課程得到參加營隊的體驗,部分原因也是如此:你上了課,但是不是跟對的人一起上。

老實說,一群能通過人社營審查的高中生,我相信,就算你不提供他們任何課程,光是給他們幾間教室跟台大圖書館的借書證,他們自己也可以弄出很多有趣的學習。實體課程需要有人數限制,這是不得已的考量,但「發現彼此」不需要有人數限制。人社營可能無法提供實體的完整上課機會給那些被排除在兩百名學員之外的學生,但光是讓他們知道彼此的存在——例如藉由網路社團,或一個一次性的活動——我相信就能促成一些有趣而且符合「人社精神」的事情。

當然,僅僅只是把一群學生湊在一起,好像不算是典型的「教育計畫」,不過這要看我們對教育的想像有多廣。人社營是很好的教育計畫,這個計畫之所以好,不只是因為課程對了,也是因為學員對了。

如同人社營貼文所說,那些和錄取擦身而過的學員,並不見得落到「不對」的範圍內,我相信,如果我們對教育的樣貌有更多想像,就可以在資源允許的範圍內給他們更多機會。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