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思維不改,廢除體育班有用嗎? | 周偉航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根本思維不改,廢除體育班有用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伴隨著全面檢討運動協會的熱潮,坊間也傳出廢除中小學體育班的聲音。因為從事運動倫理研究之故,我有接觸基層運動教學的機會,能看到不少中小學體育班的亂象。就長遠的角度來說,體育班已經是個過時的教育制度設計,應該安排「退場機制」,但這個「退場」並非直接廢除,打回原建制這麼簡單。

因為要改變的不只是「體育班」,還有全體國人對中小學教育的根本思維。如果輕忽這種思維的影響力,只是把廢了體育班當做一件功德,或許會造成意想不到的苦果。

台灣中小學的體育班制度,是基於「運動賽訓」的需求,而將運動專長的學生集中於一班,這些學生不見得是同一種運動專長。當然,並非有校隊的學校都設有體育班,許多中小學(特別是公立)仍將運動專長的同學打散於各班,然後利用課前課後的時間來進行訓練。目前政府傾向小學高年級再開始進行體育專長編班,短期內並不打算廢除這種制度。

體育班的功與過

體育班制度的主要優點,是比較容易安排共同的教學或訓練時間,管理上也較單純,可以讓少數教師掌握全部選手的動態。就算有賽事需要請假,安排調補課也比較方便。而且共同生活能讓選手有更多相處的機會,較易培養出互動默契與團結感等內在價值。

那缺點呢?那就是罄竹難書了。體育班球員可能因為運動績效的要求,而花上太多賽訓時間,造成其他科目學時數遠低於一般學生,因此學力不佳,將來如果要轉換跑道,也就更加困難。此外,獨立的活動形式也會讓他們和其他同校學生產生疏離感與誤解、衝突,進而產生相對的歧視。整合這兩點,就會產生「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等對體育班的傳統偏見了。

進一步來看,這種封閉的小圈子,也可能造成一些類似「小島演化」的道德價值認知問題。許多體育班很講求「倫理」,但追求的只是很粗略、形式的「問好」「重輩份」「勞動」,欠缺真正的道德內在動力;其嚴固的師徒制,也讓外人也很難審視其團體內部的錯謬。因此雖然這些運動員看來很乖,很守秩序,但也存在嚴重的霸凌和暴力問題,團體內權勢性侵或勒索狀況也時有所聞。

雖然如此,多數體育人仍傾向支持這個制度,因為「比較方便」,CP值(成本效益比)高,而且他們都混到變中年或老年體育人了,當然就是這個制度的贏家,也就更難割捨。但就多數社會賢達的角度來看,這種體制顯然大有問題,只成就少數卻犧牲多數,有違中小學教育的理念,存在很大的道德隱憂,應該儘快予以改制或廢除。

圖為頭份市建國國中體育班直排輪運動員。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頭份市建國國中體育班直排輪運動員。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廢除體育班前,得回答的問題

前面已提及我個人傾向應改變這個制度,但最好花上一段時間,讓現行的制度與人力慢慢過渡到新的制度。而且如果要廢除體育班,得先回答一個根本問題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中小學運動校隊賽訓制度?

如果是「就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運動,並從中找出最適合單項運動者,經短期的訓練後,代表參加比賽」,那就應該採全民運動理念式的做法,追求廣度,不求深度。這有其優點,但缺點就是在中小學階段大概就很難有優秀運動員了;除非他家有錢,可以自賽自訓。那些三級棒球國際賽事成績,以及HBL等精英層級的賽事,很可能就真的只能追憶。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利用課前課後課外時間進行訓練,仍保持高強度的賽訓方式,追求運動成績之餘,又不影響其他學業表現。」那就類似於現在許多非建制班教學的資優教育形式,利用某些可調整的學時數來集中訓練。

但問題在於教師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注意那個「課前課後課外」),學生也會更加辛苦。而且體育訓練可不若其他資優教育,每週三、五小時即可產生顯著效果,很可能需要天天固定操作。有時光熱身和準備場地就花上一個小時,收操和整理場地又花上一個小時,要怎麼去擠出這種時間呢?(延伸: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體育課?

因此貿然廢除體育班,在配套制度不足的狀況下,很可能就是弱化台灣原有的體育表現,卻也沒有多增加什麼——原來體育班學生學力不足的問題,在現行教育體制之下,也不見得能提升。最多就是減緩校園歧視與衝突,以及「稀釋」霸凌和暴力的問題。

圖為2012年LLB亞太區少棒賽冠軍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2012年LLB亞太區少棒賽冠軍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價值觀一開始就扭曲,怎麼改都不對

我認為如果要改,就不能只改「體育班」,而是變更現有整體教學制度。之所以會有體育班,就是因為台灣中小學的「普通班」課程排得滿滿滿,沒有時間進行賽訓,才會出現這種怪異狀況。

那台灣是否能學習歐美日等國,將下午三點以後一律改為社團時間,讓運動校隊的去集中練習,音樂美術等專長者到專用教室磨練,其他人就去搞一般的社團活動呢?

鐵定又會有家長介入,說運動的可以去運動,彈鋼琴的可以去彈,但我的小孩要上重點科目強化班,所以還是要排國英數。只要有人去上國英數,最後社團和校隊就沒人去了,全都去上國英數。

這種根本思維(家長只要學科成績,校方只怕家長有意見)不改,廢除體育班或許能改變一些問題,但不能改變台灣體育教育的根本問題:多數人不運動,然後派出一些人負責拚命運動,接著多數人又歧視這些拚命運動的少數人。

因此我們需要的或許是對中小學教育理念的通盤檢討,而不是在那爭「你多兩學時,我就少兩學時」、「廢除體育班,增加資優班」。不過這種層級的大改,需要政治人物意識到其必要性,而且願意承擔責任來發動整體變革。當然,短期內看來不太容易。

那眼前體育班所帶來的問題呢?其實多數問題都是不透明的制度體系所造成的,教育單位只要強化監控機制,並且排除護短心理,有過就重罰負責教職員,多少能減緩其負面影響。

至於台灣運動之病,雖然有許多是來自昔日的體育班所形塑的人際關係結構,但與其花時間檢討現在的中小學體育班,不如認真思考現在的「體育班子」,也就是運動協會的金權問題與僵化人事體系到底應該如何解決。

小孩問題再多,也不會比大人多的。

圖為景美女中拔河隊。 圖/景美女中提供
圖為景美女中拔河隊。 圖/景美女中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