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中華台北」?那把陸生叫中生有比較好?
最近「中華台北」的奧會模式又再次成為爭議。
基本上,我認為幾乎沒有台灣人會滿意這個名詞,因為中華台北是一個妥協之後的產物,和法定名稱不同,也和台灣人的自我認同不符:不論你自認是中華民國人或台灣國人,這名稱都「對不上」。
我們總是直覺認定應用自己「尬意」的稱號,不只自稱,別人也應該這樣叫我,這才算是「尊重」。許多台灣人希望外國人稱自己為「台灣人」,除了和「中國人」有所區別之外,更能建構自身的認同。
但這種「直覺」需要進一步的倫理學檢視,為什麼呢?請想想,當某些台灣人不喜歡外國人稱自己為「中國人」時,卻又輕易的將「中生」這個詞彙,放在不喜歡被稱為「中生」的「陸生」頭上。這之中,不會有理論的矛盾嗎?
台灣人之所以不喜歡被稱為中國人或中華台北人,有非常複雜的原因。就算是大統派,碰到真正的外國人(第三方)時,大概也很少人會用「自由中國」「民主中國」來界定自己,多半也會強調自己是「來自台灣的中國人」。
「名稱」涉及的自我認同,可不只是在政治的範圍內。你就算自稱是「萬金城武」或「墾丁塔倫提諾」,也都是先有你直覺的「爽」,接著希望別人認同。如果別人說你「明明就是屏東死肥宅,哪來什麼萬金城武和墾丁塔倫提諾」,你會覺得不夠尊重你。就算不像金城武,也不能叫你死肥宅。
但自我認同是一回事,到了政治層面,又會有社群集體認同的問題。
依政大選研民調,有過半的台灣人自我認同為「台灣人」,有三成多近四成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只有不到5%的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這種認同分布狀況雖然看起來向「台灣人」的這一側嚴重傾斜,但「中國人」認同的滲透率,也高達40%以上。
對外國人來說,這問題還好解決,因為只要用「台灣人」稱這個島的居民,有近95%的機會不會得罪人,但用「中國人」來稱呼,爆掉的機會超過一半。就效益的角度,想也知道要選什麼。
問題是在台灣人自己身上。台灣人對於這個問題引發的自我認同可說是壁壘分明的,也分別從這種認同上建構出一套名詞系統。對自認「台灣人」者來說,對岸的是「中國人」,他們來台灣讀書,就叫「中生」。對自認「中國人」者來說,對岸的是「大陸人」,他們來台灣讀書,就叫「陸生」。對於「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者來說,就比較隨性,對岸可以叫「中國」、「大陸」,或「中國大陸」,那邊來的學生呢,可以叫「陸生」,也可以叫「中生」,聽得懂就好。
這三種名詞系統就在台灣戰來戰去。表面上,「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觀點比較「中庸」,彈性也大,但也往往被另外兩派批評是「沒有原則」、「隨隨便便」,不但沒有比較好,在得罪對岸人的同時,也得罪自己人。
不過,這兩派人馬所主張的「原則」是什麼?似乎不是倫理原則,而是一種基於意識形態的強力規約。這種規約之強,還能超出自身社群(獨派或統派社群),管到「別人」身上。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你叫什麼名字,我說了算。
所以台灣的台灣人很生氣的指著「島生」的中國人說你們也是台灣人,而島生的中國人也火大的辱罵這些自認是台灣人的中國人說你們是中國人。他們分別設計出一個名稱的邏輯框架,並要所有人都買單。甚至美國人都要一起買單。
就倫理學來說,這兩造都有問題。自我認同的推力有三:個人生活經歷、社群傳統文化,與其所參與的社會合作活動。因為有三個來源,所以每個人自我認同的「理由」部分就會存在一些差異。有些獨派因此認為台灣人可以算是「華人」,有些則認為台灣人應該徹底「脫華」。誰比較有說服力呢?外人講再多,往往都比不上個人真實生活經驗有說服力。
如果考量到建構自我認同過程的複雜性,你會發現社群整體要如何「定名」,在一個多元社會中就難有標準答案。即使在看來文化較單一的日本,也有不希望繼續用「Japan」為名者。
因此,在「個人」層面,應該是先請教對方希望怎麼稱呼他,再以他個人認同的方式來進行互動,他也應該依類似態度回應,才能建構溝通的平台、起點。接下來雙方方可由這基礎去追求進一步的結論,像是「我們的社群該如何稱呼」。
在平台建立之前,就強硬要求對方必須接受「我對你的命名」,怎麼能談的下去呢?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樣惡搞,就算了,台灣這邊是民主國家,還來玩這一套,真的是比爛了。
部分自詡進步陣營者,也不講這種溝通倫理,甚至主張「因為對岸不尊重我們,所以我們也不需尊重他們」。但尊重是基於推己及人的主動式德行,不是人家尊重你之後才動作,如果要人家先尊重你,你才尊重人,那請問他又何必「先」尊重你?你又要如何以自身的德行說服無德的對方?
像是「陸生」(對岸來台留學者),多數的陸生都不太喜歡被稱為「中生」(當然也是有一些陸生覺得沒差),這和他們的大中國意識形態有關。那你當面碰到他們,是應該稱其為陸生,還是中生呢?
有些「進步獨派」似乎認為稱這些人為「陸生」,破壞台灣人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主體意識,所以就算這些人很不爽,也是要照我們設定的規矩走,因為這裡是「我們」的社群與國家。
但同一批人也在外頭力拚台灣正名,希望世界各國以台灣人希望的方式稱呼台灣,甚至連中國人都要接受這名稱。這之間的邏輯矛盾該怎麼解決?建構一套大台灣帝國主義的倫理觀?
不要一被批判,就回頭扯「中國人是不可能會尊重我們的,不需要退讓。」你是和中國人很熟嗎?就我認識的「陸生」來說,他們不少人雖然很在意被稱為「中生」,但對於台灣人自我認同,卻沒有太大興趣或明確主張。你國家代表隊要叫台灣或中華民國,他們都「隨便」。這種人本來是沒啥傷害的,但你不尊重他們,硬要叫他們中生,他們當然也可能火大改堅持你要叫「中國台北」,不是嗎?是覺得敵人太少嗎?
每屆運動賽會都會有代表隊名稱的爭議,如果是在社群之內的公共討論,當然就是健康的,因為可以促進社群對於自身目標與價值的討論,而這討論的結果可以推動社群往更理想的方向前進。所以「現存的不見得是最好的」,乖乖把Chinese Taipei這種名稱吞下去,一點都不健康。
但這是自己的名字。社群之外的名稱呢?如果是在對方缺席的狀況下進行討論,那只要溝通各方對名詞沒有意見,那或許採行「中生」這種詞彙,也沒有太大問題。可是當被稱呼者明明就在場,且對此名稱明顯不悅的時候,還堅持要叫「中生」,這樣OK嗎?
名稱問題很細微,卻也是很深刻的道德議題。如果沒有一套基於根本道德原則出發的價值態度,很容易擦槍走火。
今早我在麵店用餐,正好有幾個年輕中國女遊客也走進同一家店,問說有什麼燙青菜,老闆回說有空心菜和大陸妹。那些女遊客用著捲舌音問說:「什麼是大陸妹?」老闆就拿了一盆給對方看,並刻意提高語調大喊:「就大陸妹呀!大陸妹呀!」
看到老闆得意的笑,與女遊客一臉尷尬的表情,我不禁產生「黑人問號臉」。現在,是要比低能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