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下的一陣風——《風中家族》的時代對話
近幾個月為了電影相關工作,一直奔波於兩岸,四月份北京國際電影節替電影市場展的台灣館主持「台灣電影發佈會」,以及「台灣電影後製特效推介」與「城市行銷與台灣電影外景地」兩場論壇,接著飛廣州為南方都市報舉辦的「第15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做終審評審。
六月份上海國際電影節再替電影交易市場展主持「台灣電影推介會」,並替大陸新浪網主辦,上海電影節、上海電影博物館協辦的「新浪潮大師論壇」擔任主持,參與論壇的大師包括導演侯孝賢、岩井俊二、以及法國電影學者尚-米歇爾‧傅東。這中間還在北京錄製甘肅衛視的電影節目「新十放」(新第十放映室)當中我的個人Talk show「麥道」單元。
大量看電影仍是我每天不變的功課與行程。在大陸當然是看中國電影,四月份在北京看了女導演李玉與范冰冰再合作的《萬物生長》,蘇有朋首次當導演《左耳》與黃曉明做製片的《何以笙蕭默》;六月在上海看了多部少數民族影片《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河》、《照見》以及《十二公民》、《少年巴比倫》、《姐弟倆》、《母親的夢想》等。
這期間也因為輔導金評審,看了王童導演的《風中家族》、侯孝賢導演的《聶隱娘》。接著七月份又替蒙藏委員會在台灣主辨的「2015大陸民族電影展」做影評導讀。
除了《聶隱娘》已獲坎城最佳導演獎殊榮肯定,另一位台灣大師級導演王童的《風中家族》,應是台灣今年非常重要的一部電影。我四月在北京電影節推介《風中家族》時,只看到未完成片段,已經感受影片在製作規模與刻畫情感的強大力量。
我認為像王童導演這樣,三度獲得金馬獎最佳影片(《假如我是真的》、《稻草人》、《無言的山丘》),兩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稻草人》、《無言的山丘》),並以《策馬入林》與《天下第一》拿過金馬服裝設計獎,還擅於把演員捧成金馬帝后(譚詠麟《假如我是真的》、陸小芬《看海的日子》)的全方位大導演,在目前台灣電影新勢力接棒良莠不齊、混沌不明,新生代導演往往在細節、邏輯、思考與眼界露出破綻或敗筆的當下,前輩大導應該出來拍部片示範一下。
果然當我看完《風中家族》全片,完全印證了自己的想法。
這部原名《海峽》讓王童導演籌拍了五年、耗資1.6億台幣的史詩巨構,講1949年三個年輕軍人在毫無心裡準備下,飄洋過海到台灣,一夕間與家人斷了音訊,在這裡重建家園落地生根的故事。美術出身的王童導演,在重現40到70年代的場景,非常嚴謹、細緻、考究,從大陸碼頭上船、台灣基隆碼頭下船,從簡陋的破落戶棲身處,到50年代台北小攤舖,以我自己47年次出生從早年往昔得來的印象,《風中家族》無論場景與搭景、道具與陳設、服裝與角色造型,都能全然說服我並且無從挑剔(大陸戰場上軍服的破與舊,就比《太平輪》做的細膩寫實)。
王童導演的美學功底,也呈現在畫面構圖與攝影光影上,《風中家族》每個鏡頭或畫面,幾乎都是一幅構思與設計完整的構圖,即使一個簡陋的破落戶村聚場景,泥土雜草中浮現的木梯與水溝,光看搭建梯形的蜿蜒與弧度,在整個銀幕中的比例與視覺,都具備藝術與美感,這點只有長期沈浸於美學與攝影功底的大導演,才能揮灑自若的打造出來。
《風中家族》用全偶像級的年經演員訴說大時代歷史故事,是磨練與培育年輕演員與吸引年輕觀眾的良方妙法。三生三旦的卡斯中,以楊祐寧的型與戲最搶眼,做為第一男主角又是舊時代角色(年經的老兵),楊祐寧完全鎮得住場,說明大導演能把好演員的優勢展露無遺。我在大陸還看到他挑梁的一檔大陸電視連續劇《愛在婦產科》第二季,也是大偶像明星架勢。繼前女友郭采潔走紅大陸,楊祐寧應是繼彭于晏後,男台星征服大陸另一張王牌。
但《風中家族》終究是一部「導演」作者論的作品,年輕演員在王童的掌控與調教下,都有比稱職更亮眼一點的表現,包括:柯佳嬿、李淳、胡宇威、郭碧婷、郭采潔。
除了技法上的功整,《風中家族》最難能可貴的是,大時代變遷下所觸及的人物情感層面,隨著劇情的推展、角色的命運,觀者可能在不同的場景或情節,與自己內心產生對話。我就是在一場柯佳燕與楊祐寧的對話戲裡,情緒忽然潰堤而淚流不止,原因是我父親當年也是流亡學生,由於複雜的歷史與家族背景,我只依稀聽父親提過他是他母親(我未曾見過的奶奶)最寵愛的么兒,多年來並沒有真正關心過父親的往事,直到看《風中家族》才讓我慚愧疏於關心父親的成長史,他年紀輕輕一個人來台灣,當時甚或多年以後是如何承受與至親離別之苦。
一部好電影的功能,能帶給觀者醒悟與思考,但這並非一般功力的導演所能做到,在台灣資深大導演逐漸式微的今天,王童導演以他72歲的年齡(本人看不出、嘴裡不承認、內心更年輕),在與《自由門神》相隔13年後再執導劇情長片(中間有動畫與短片《謝神》),終於開示與驗証了一次大師級導演泰然自若的高明身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