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詠盛/當代漫畫藝術的傑作:《斜門歪道》拉近哲學與生活的距離 | 沃草烙哲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周詠盛/當代漫畫藝術的傑作:《斜門歪道》拉近哲學與生活的距離

圖/時報出版提供
圖/時報出版提供

由作者史蒂芬‧納德勒,以及班‧納德勒共同出版的《斜門歪道!近代哲學的驚世起源》一書,近期在臺灣問世了。這本書透過漫畫形式,並以多位哲學家的經歷與想法為主軸,搭配淺顯直白的表述,交織出十七世紀的歐洲哲學簡史。

開頭第一頁的畫面具體呈現了何謂「驚世」——宣稱地球並非宇宙中心的布魯諾,在1600年時於羅馬被處以火刑——這是個宗教世界觀受到全面挑戰的時代,哲學思維在彼時則有如一隻看不見的手,試圖以科學建構新世界觀,也為當代文明奠定基礎。

質疑宗教權威

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哲學家,儘管還抱有基督宗教的信仰,但對於以教廷為首的宗教權威,基本上都是持質疑態度。中世紀以來的宗教世界觀,已經不能滿足人類理性對於真理的渴求,在新觀點、新證據與新反例不斷出現的情況下,無論是形上學、知識論、心靈哲學、自然哲學(日後所言的科學)或政治哲學,都出現了你來我往的爭論。

人類真的具有自由意志,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嗎?心靈能夠獨立於身體而存在,抑或僅是身體的一種功能展現?世界的運作變化是由上帝所決定,還是能夠歸結到一組物理規則?這些問題在本書中不斷出現,而不同哲學家的答案,則屢屢帶給我們新的思考方向——這樣的理論競爭,讓人類知識得以更為精確。

比起直接敘述哲學問題的立場或論證,簡介哲學家的生平及其活動地點,加上各式各樣的圖解,不僅使得這本書更為生動有趣,也讓我們了解:哲學思想並非憑空出現,也非高深莫測。它所關心的事物,往往與日常生活多有連結,只是哲學家們更為執著地去尋找答案。

書中描述了哲學家們的交流往來,同時將處於敵對的立場並置比較,譬如笛卡爾與霍布斯對「靈魂是否屬於物質」之爭,阿爾諾與馬勒伯朗士間的「神何以允許邪惡存在」的討論。此外,另有萊布尼茲與洛克對「人是否有先天知識」的交鋒等,都是將論點各別呈現與綜合比較的實例。

哲學發展是在持續交鋒激盪中產生,它鼓勵突顯差異、帶著好奇心去反省其他觀點。其核心精神在於:一切說法都必須接受理性的檢驗,而決非是服從於權威。

現代知識的溯源

書裡我最喜歡的一段,是萊布尼茲的觀點。他認為,神可能已經創造出無限多個可能世界,而我們身處其中最好的一個。不過,如果是最好的話,為何世上還有那麼多苦難呢?他則認為,「最好的世界不代表裡頭每個各別的人都會認為是最好的。」

當然,所謂「我們身處最好的世界」往往難以檢證,因為我們無法觀察其他可能世界。但有趣的是,這樣的觀點和科幻作品中常見的「平行宇宙」概念有若干相符之處。而當代的理論物理學也告訴我們,我們身處的宇宙或許是最好的——要形成能夠支撐生命的種種條件,如適度的大氣、陽光、溫度與元素——從大爆炸後的各種可能性來看,機率其實非常小。當然,如今的我們恐怕不太會接受上帝創世之說,但萊布尼茲的想法在數百年後,還是有值得我們思考之處,它所反映的是,宇宙當中的一切存在,並不如我們想的那般理所當然。而從此所延伸出的其他問題,譬如宇宙的起源為何、宇宙是否有一目的,直到今天都還處於爭論之中。

本書的末卷則以1755年的伏爾泰作結,總結一百多年來的哲學發展。他指出法國人和英國人在哲學道路上的差異,並暗示歐陸隨時有受到宗教勢力迫害的可能,而英國則享有更多的學術自由。

身處於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回顧這段三、四百年前的過往,會發現以宗教所形塑的世界觀逐漸崩塌,而科學所引領的世界觀則漸漸立足。其中,培根所言的觀察、歸納、假設與實驗,笛卡爾的幾何學,萊布尼茲與牛頓分別發明的微積分,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都可說是人類理性的傑出產物。

簡言之,十七世紀是大哲學家輩出的時代,我們現在熟悉的許多知識,都可以在他們身上找到痕跡,對想要了解近代哲學史的人而言,這是一本極佳的入門書籍。

小結:哲學平易近人的一面

最後,做為一位定期在高中講授哲學的講師,我想談談此書能夠帶給哲學教育什麼樣的啟示。

如各位所知,隨著市面上哲普書籍出版漸多,加以各個哲普團體的努力,社會大眾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已不若過往那般嚴重。然而,在一般人的想像裡,哲學還是多少有些曲折玄虛、抽象難懂。

我相信大量描繪人物神情與肢體反應的這本書,提供了一種解決思路:哲學家的確有著專門且深入的知識,但這些知識是自反思日常經驗而來的,在反思過程當中,他們往往也會有著自己的困惑,甚或是驚奇、憤怒種種情緒。

哲學並不遠離生活,我們會為了事情不如原先所預期而困惑,也會因特別的結果大感驚奇,並且,也會因為那些和自己截然對立的論點而憤怒。

然而,我們必須瞭解到的是,哲學立場不該受到情緒所左右,但這不意味它不能和情緒和平共存。如果能讓大家了解到,哲學家也是在七情六欲之中發展他們的理論,我相信哲學作為一門科學知識的存在,也將會變得更被熟悉,且更為親人。

 


 

  • 作者為臺灣大學哲學所博士生,業餘歷史愛好者,定期在高中教哲學課,研究興趣是傳統思想在二十世紀以來如何被重新建構。
  • 更多:WebFB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