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皓/道德原則可以有例外嗎? | 沃草烙哲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張智皓/道德原則可以有例外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透過道德原則來判斷行為的對錯,比方說,「殺人是不對的」或者「說謊是不對的」。這些是常被我們拿來使用的原則。然而,我們好像也常常遇到這些原則的例外,比如「自衛殺人」、「善意的謊言」等情況。如果一項原則常常可以遇到反例的話,我們不禁想問:道德原則有沒有普遍性?

在道德哲學的討論中,這個問題正是道德普遍主義(moral generalism)與道德個別主義(moral particularism)之間的爭論。前項陣營常見的道德理論有義務論、效益主義;而後項常見的為德行論。簡單來說,這兩種立場間的主要差異在於他們對道德原則的態度不同。

道德普遍主義:道德沒有例外

兩種立場對道德原則的態度不同是什麼意思?讓我們先從普遍主義開始談起。一般而言,普遍主義者認為道德原則具有三種特性,分別是統合性(unity)、普遍相關性(universal relevance)與固定極性(fixed polarity),以下簡單的個別說明:

▋統合性:錯誤的行為有共同特徵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類型的行為被我們視為錯誤的行為,比如說謊、偷竊、殺人、強暴、惡意中傷等。然而,是什麼特徵隱藏在這些行為背後,導致這些行為是錯誤的?普遍主義者認為,這許許多多行為背後,肯定可以統合出一項或一組與道德相關的特徵。比方說,這些行為都會傷害他人。或者,這些行為都有害於社會最大利益等。普遍主義者認為,在實踐上,人們正是透過這類共同特徵來判斷行為的對錯。因此,一旦我們能夠找出錯誤行為背後的共同特徵,我們就能夠將此特徵原則化,作為道德判斷的基礎。換言之,道德原則的內容正是那些道德相關特徵。

▋普遍相關性:跟道德有關的特徵,永遠都跟道德有關

前面提到,普遍主義者認為我們可以從各種錯誤行為的背後,統合出一項或者一組與道德相關的特徵,並藉此判斷行為的對錯。接著,普遍主義者更進一步指出,這些特徵一旦被視為「道德相關特徵」,那麼,不論在任何脈絡下,只要這些特徵有出現,它們就必定會與道德相關。舉例來說,如果傷害他人的行為與道德相關,那麼不管在什麼脈絡底下,只要一項行為傷害到他人,這項特徵(傷害他人)就必定與道德相關。以古典效益主義為例,一項行為特徵只要與效益相關(行為會帶來快樂或帶來痛苦),不論此行為特徵處於何種脈絡底下,都必定是道德相關特徵,需要被放進道德考量中。

▋固定極性:會為行為扣分的特徵,永遠都會為行為扣

要理解道德原則的極性,必須要搭配普遍相關性一起服用。在普遍相關性的部分我們提到,某些特徵如果是道德上相關的,那麼不管在什麼脈絡下,只要出現此特徵,就必定與道德相關。而極性這項性質,目的在於進一步指定這些特徵「如何」與道德相關。道德特徵可以做出類似於電極上正極與負極的區分,一但某項道德特徵傾向於獲得道德上對的評價,則此項特徵屬於道德正值;反之,當特徵傾向於獲得道德上錯的評價,則此項特徵屬於道德負值。普遍主義者認為道德特徵的極性是固定的,意思是,如果某項道德特徵屬於道德負值,那麼,不管在什麼脈絡底下,此項特徵都會是道德負值。比方說,如果傷害他人是道德上錯誤的,那麼不管在什麼脈絡底下,傷害他人都是道德上錯誤的。或者根據古典效益主義,如果帶來快樂具有道德正值,那麼不管在什麼脈絡下,帶來快樂都具有道德正值。

道德個別主義

道德個別主義作為道德普遍主義的對立觀點,他們反對前述的三種特性存在。個別主義者不認為道德原則可以正確的捕捉所有道德相關的行為特徵,同樣的,他們也否認這些特徵具有普遍相關性與固定極性。讓我們先從後面兩項特性開始談起:

▋反對普遍相關性

普遍主義者主張,如果某些特徵是道德上相關的,那麼不管在任何脈絡底下,這些特徵都會是道德上相關的。個別主義者透過思想實驗來反駁這樣的說法:

設想我們一群人今天在玩「吹牛」這款遊戲,根據此遊戲的設計,人們需要透過說謊來欺騙他人,以爭取最後的勝利。在遊戲進行中,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會嘗試著說謊來追求勝利,然而,我們實際上並不會認為這些為了追求勝利而說謊的人犯了什麼道德上的錯誤。

如果普遍相關性是對的,那麼我們似乎要主張在吹牛的遊戲裡說謊也是道德上錯誤的行為,但是顯然,我們不會這樣認為。因此,普遍相關性不會成立。

▋反對固定極性

普遍主義者主張,如果某些特徵具有道德上正值或負值,則這些特徵在所有脈絡底下,其極性都會是固定不變。以前面提過的效益主義為例,帶來快樂的行為總是具有道德正值。個別主義者同樣透過思想實驗來主張這樣的說法不成立:

政府在考量是否要針對恐怖謀殺的案件,重新引入絞刑,並且公開行刑。假設根據過去的經驗,這種公開行刑的方式總是讓人們感到愉快,那麼這樣的經驗事實是否足以成為理由,支持政府重新回歸這一類的刑罰?事實上,結果很可能會是相反的,這種人們透過殘酷虐待他人而獲得的快樂,很可能會構成我們反對重新回歸這類型罰的理由。

個別主義者認為,此思想實驗指出,一項帶來快樂的行為擁有道德正值還是道德負值,是可能受到脈絡所影響的,一般而言,帶來快樂的行為雖然通常被視為正值,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卻會被視為負值,而非如普遍主義者所宣稱的固定不變。

▋反對統合性

最後,在反對了普遍相關性與極性之後,個別主義接著反對統合性。個別主義者在這邊的反駁比較單純一點,根據統合性,道德原則是透過觀察行為背後與道德相關的特徵之後,統合出來的原則。然而,如果普遍相關性與固定極性皆不成立的話,人們就無法透過觀察那些道德相關的特徵來統合出原則,因為那些道德相關特徵可能在某些脈絡下與道德無關(因為普遍相關性不成立),也可能在某些脈絡下改變其與道德相關的方式(因為固定極性不成立)。基於普遍相關性與固定極性被推翻,統合性也會因此被推翻。

普遍主義掛了嗎?

從前面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個別主義者透過反例來反駁普遍主義。然而,普遍主義者真的被打倒了嗎?其實未必。普遍主義者還是有方法可以主張那些例子不構成反例。比方說,在玩吹牛遊戲的例子裡面,普遍主義者可以說:我們談的普遍相關性是在道德範疇的脈絡底下,具有普遍相關性。而「玩遊戲」根本不屬於道德範疇,沒有普遍相關性也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在是否要重新引入絞刑的案例中,效益主義者可以主張:引入絞刑或許可以讓觀刑者感受到愉悅,但是卻也可能讓人們感到不舒服,如果把受刑者的效益也算入的話,更是大大的負值。因此,這種殘酷的刑罰帶給人們的痛苦會遠大於快樂。又或者主張邪惡的快樂與一般的快樂不同,應該要被計算為負值等。不論如何,爭論還會繼續。

結論

雖然在本文中普遍主義看似處於弱勢的一方,然而,至少目前為止普遍主義尚未被一拳擊倒。除此之外,普遍主義某種程度上有其強項,在實踐上,道德原則可以讓我們在做道德判斷時更有效率,接著,引入道德原則也使我們更容易說明道德判斷的結果。反之,個別主義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我們要如何在主張某人做出錯誤判斷的同時,不訴諸原則來說明其錯誤?如果不訴諸道德原則,道德判斷的對與錯要交由什麼來決定?誰有權威?如果沒人有權威,是否可能導致道德懷疑論?這些問題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參考資料:

  • Bader, R. (forthcoming), ‘Conditions, Modifiers and Holism’, in E. Lord and B. Maguire (eds.), Weighing Reas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Timmons, M. (2002), 'Moral Particularism', In Mo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本文作者為中正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本文的撰寫承蒙沃草烙哲學寫作社群提供的諸多指教與協助,在此致謝。

    *公民學院交誼廳:http://community.citizenedu.tw/

    *沃草公民學院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itizenedu

  •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