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課應該要教台語(及其他)的理由 | 朱宥勳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國文課應該要教台語(及其他)的理由

photo credit:Corey Leopold(CC BY 2.0)
photo credit:Corey Leopold(CC BY 2.0)

上個月喧騰一時的「語言癌」爭議暫時落幕,教育部會不會如當時所宣示那般有進一步動作,尚待觀察。雖然我的立場偏向「語言癌是個假議題,教育部不需隨之扭動」,但是,如果教育部真心想要對我們的語文教育——或聚焦點說,針對「國文科」的教育,進行一番改革,那倒是我樂於見到的。我認為「語言癌」不是問題,但國文科顯然很有問題。

國文科最有問題的一點就是:這是一個「問題意識」混亂的學科。

所謂的「問題意識」,指的是我們在做研究的時候,最想解決的疑問、解決疑問的方法、以及判斷什麼狀態我們可以說「這個疑問已經搞定了」的標準。周全的問題意識,可以確保我們思考的方向不會偏斜,真的朝向解決問題之路前進。事實上,許多對國文教育感到憂心的人士,他們的直覺並沒有錯,這個憂心是其來有自的;但問題是,他們往往依照自己的直覺,胡亂尋找病因、胡亂尋找解決方案,怪東怪西,卻從沒意識到他們這種搞法幾十年來從來沒有解決任何問題。朱家安的〈語言癌不是問題,疏於舉證急於苛責才是〉就闡明了他們在這方面的盲目,此處不贅。

正本清源,當我們認為現在的國文教育出了問題的時候,首先應該要確定的事情是:那,什麼是沒有問題的國文教育?改革也得有個方向吧。更細節一點說,就是要問:在理想的情況下,國文教育應該教會學生什麼?為什麼是某些東西而不是另外一些,我們的考量是什麼?

事實上,上至掌理政策教育官員,下至基層國文教師,能夠好好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恐怕非常稀少。更常見的情況,是大家「就這樣啊,不然勒」地搞下去,對於自己沒有問題意識地執行日常業務毫無疑問。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高中國文課程綱要」本身的混亂看出來。在目前最新的101年版本裡,高中國文課綱開宗明義列出它的課程目標:

一、藉由範文研習、課外閱讀與寫作練習,以增進本國語文聽、說、讀、寫之能力。

二、藉由各類文學作品之欣賞、思考與創作,以開拓生活視野,關懷生命意義,培養優美情操,提升表達能力。

三、藉由文化經典之研讀,與當代環境對話,以理解文明社會之基本價值,尊重多元精神,啟發文化反思能力。

我不知道高中國文老師們心裡怎麼想,如果是我的話,應該會想要控訴這麼糟糕的勞動條件:你一個星期才給我們幾堂課、多少錢?又要教語言(聽說)、又要教文字(讀寫)、又要學會欣賞文學、創作文學、培養生命意義和情操、閱讀文化經典、與當代環境和文明對話,最後還要有多元精神跟反思能力。……哩甲咖敗啦。這每一個領域都有不同的專業,會說話的不見得能寫作,能寫作的不見得擅長閱讀分析,就算以上都懂,也不見得對文化經典有深入研究,都能掌握清楚的人,起碼應該去當個文化部長而不是高中老師。同理,學生也應該翻一下白眼,不是說十二年國教,高中也是國民教育了嗎?你提一堆大學畢業都不見得能學到的課程目標,意義何在?

由此看來,某些國文老師覺得語言癌是他們的責任,有導正社會之必要,似乎是其情可憫了。課綱這幾點基本上已經把整個台灣文明的重擔放在他們的身上了啊,被催眠那麼久,早就忘記有些東西根本不該在他們合理的勞動內容裡了吧。

更有趣的是,課綱裡面還有個非常曖昧的詞,藏在第一條裡,就是「本國語文」——國文教材中的「範文」(也就是課文)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教會大家「本國語文」的聽說讀寫。這很直接浮現了一個問題:哪些語言是「本國語文」?從現行國文教材、還有「搶救國文聯盟」的觀點來看,「本國語文」似乎毫無疑問,指向了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之後推行的「國語」。

但是「本國語言」和「國語」顯然不是同樣的概念。本國語文,指的應該是本國範圍內,人們通行的所有語言。而「國語」在我們日常使用的脈絡下,專指的是承接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白話文傳統。如果依照前面的概念,則台語、客語和原住民各族的語言,應當都有權利在「國文科」裡面佔有一席之地——不是另外開台語課、客語課、族語課,而是在國文科裡面,就應當提供相應的教材和教學內容。這是課綱承諾給我們的。而國文科並沒有就此作出任何努力,教育部在課程設計上很顯然是嚴重失職的。

很多人第一直覺會反駁:可是國語是官方語言,本來就應該佔有主要地位。這個問題很簡單,請你去查哪一條法律規定了我們的官方語言「非國語不可」;如果沒有,沿用國語只是習慣,不是必然,要更改或加添只是一轉念的事情而已。剩下的,就只是技術問題:時數不足?那讓每個人都自由選擇自己想上「哪一種本國語文課」,不但完成課綱的承諾而且不違背學生的自由意志,你覺得怎麼樣?師資不足?現有的流浪教師召回再訓練,很快就可以上場;同時各教育大學設立相關科系,很快就可以填上去。順便還可以擴大就業、解決失業問題——不只是流浪教師,等到教育體系穩固了,我們還可以修改制度,要求在政府機關、法院、戶政事務所⋯⋯等公務單位裡,必須提供全套的「本國語文」服務,同時開設多語窗口讓民眾選擇。等到台灣真的形成一個多語並行的國家,各個語言都有一定的人口能夠聽、說、讀、寫時,相應的出版業也可以擴大參與基礎;大家不是一直在焦慮市場太小嗎?來做點讓市場變大的事吧。

事實上,在比較早期版本的高中國文課綱,是沒有「本國語文」這個概念的,它直接預設非國語不可。新版本把它標示出來,迂迴承認本國不止一種語言,其實是一個比較進步的做法,只可惜就像「多元」、「反思」這類詞彙一樣,為德不卒,只有概念而無行動,綱舉但目未張。如果教育部有心改進語文教育,請先從縮小課綱的課程目標到切實可行的範圍、以及忠實執行「本國語文」的承諾開始做起吧!

而如果「搶救國文聯盟」之類的焦慮患者認為我上述的建議過於「台獨」,過於「政治化」,會讓我們無法與中國接軌、或喪失中國文化傳統的傳承的話⋯⋯也行,我的立場是很開放的。根據他們最愛的中華民國憲法,我國共有三十五個省,各省方言平均下來不只一種,那⋯⋯我不堅持台灣本位,請諸君開始貫徹「本國語文」的理想吧,只要問題意識清楚、切實可行就好。記得,該開的課要開一開喔,有二分之一福州血統的我,也是還蠻想有機會學一下新語言的。

啊對了,順帶提醒,如果真要一心一德貫徹始終,要記得提醒教育部要發公文的時候,從南京發出來給大家。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