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愛牠和不棄養,「飼主責任」更需要積極融入環境意識 | 顏聖紘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除了愛牠和不棄養,「飼主責任」更需要積極融入環境意識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在我國《動物保護法》的結構中具有「飼主責任」的相關條款,例如「提供適當、乾淨且無害之食物及二十四小時充足、乾淨之飲水」、「避免其遭受騷擾、虐待或傷害」、以及「不得棄養」。然而所謂的「飼主責任」真的只有對待「個體動物」的方式嗎?所有同伴動物與經濟動物,在被採集、馴化、繁殖、交易、利用後進入人類社會,然後再因被人類社會任意的遺棄,進一步牽動許許多多的環境與生態議題。本文將就這些面向進行討論,以使動物福利議題的論述更加完整,並降低那些因對特定動物溺愛而忽視環境倫理之飼主與團體對諸多法令與理念的誤解。

一、因寵物貿易需求而誘發的採集行為

一般人或許會誤以為多數的寵物都是人工繁殖的,已經有品系的馴化動物(domesticated animals)。然而把野生動物拿來當成寵物飼養在人類歷史上已經有長遠的歷史。這樣的風氣大約在西方海上強權殖民全球各國時達到第一個高峰,大量的野生動物因應上流社會收集海外殖民地物種的獵奇心態,而大舉進入歐洲。除了獵奇的心態,在那個年代,全球各國皆缺乏環境意識,因此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剝削是不以為意的,所以各式各樣的動物表演與訓獸術大行其道,這不只是馬戲團的把戲,甚至使得上流社會以圈養與訓練珍奇動物為樂。例如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英國就出現拿斑馬當一般馬匹拉車的風氣。

到了20世紀末期,全球對各類寵物在個體與物種數量的需求越來越多。任何你想得到與想不到的動物都可能成為人們消磨時間、取樂、或消費的對象。大至長頸鹿,小至水母或螞蟻,都有飼養社群。這裡所謂的飼養社群,並不包含「動物園」這樣的機構,而是「家庭式飼養」。

根據敝研究室近五年來的調查,光是在台灣一地,曾經進入一般家庭圈養的寵物種類 (扣除只在動物園圈養的物種)就至少高達3500種。這也就是說,只是為了要「養寵物」,我們所涉及的環境議題就是「剝削野生動物」與「破壞自然環境」。只是多數人並不清楚,也不談論自己家中所圈養的野生動物究竟是怎麼來的。因為絕大多數的動物並沒有受到任何獵捕與貿易量的監測與管制,更別談因為運輸、展示、販售到末端的飼養所忽視的動物福利議題。

這也就是說,「撫慰現代人心靈寂寞」的代價之一,就是消耗野生動物。

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二、馴化寵物哪裡來?

一種動物之所以會被人類所馴化(domestication),必然是因為食用、觀賞、勞役、陪伴,狩獵上的結盟等功能所促成。市面上有相當多的寵物在一開始並不是因為可以被玩賞而被馴化,而是食物。

以天竺鼠來說,在原產地安地斯山脈原本就被原住民圈養作為家畜食用,天竺鼠被寵物化則是發生在歐洲人殖民南美洲以後的事。事實上全球大多數的寵物,在原產地原本都可以被當作「食物」,而寵物化則經常伴隨著早期的政治與經濟殖民,否則這些動物就不可能遠渡重洋到「工業化國家」再度被馴化。

馴化在遺傳學上也意味著「人類從野生型中篩選出吻合人類需要的性狀」,因此馴化動物的遺傳多樣性也可能低於野生型,有些被選育得到的性狀組合甚至有可能有害動物生存(如摺耳貓或是球魚),或造成生理功能上的限制。這也就是為什麼人類把灰狼馴化成犬以後,各犬種在環境的適應性與壽命上的差別極大。這些都是動物被馴化後所付出的代價。

三、寵物繁殖業存在的代價

一但有了需求,尤其是商業化的需求,人類就會開始大量繁殖動物。如果是草食動物,就會需要植物資源,若是肉食動物,就會需要其他動物作為餌料。以犬來說,其祖先就是灰狼,而灰狼在某些生態系中就是一種頂級掠食者,而就食物鏈的觀點來說,頂級掠食者的數量原本就不可能太多,所以當人類刻意讓肉食性動物增加的時候,需要被犧牲作為食物的其他動物需求量就更高了。

要不然,貓狗寵物吃的罐頭肉又是哪裡來的?難道都可以改吃素食嗎?當我們了解了大量肉食性寵物的空間與食物需求以後,我們就知道這需要土地與其他動物飼養業的支持才能存在,而大量的動物飼養就會衍生環保、疫病還有動物福利議題。有人關切過被做成貓狗罐頭的動物是否是被人道屠宰的嗎?

四、寵物交易中的問題

買賣寵物不就是錢進錢出嗎?怎麼還有代價。有的,因為有商業生產,有店面交易,就會有運輸、陳列、展示、評鑑分級等問題。一個動物的品系為什麼會有較高的價格?除了因為一些討喜的特質之外,量少、品相區隔精細、或具有很高的飼養門檻可能都是原因。但是我們是否想過繁殖場與消費者如何對待那些「品相不佳」的繁殖個體?是因為甚麼樣的篩選機制與處理,讓我們在寵物市場上看到精挑細選陳列在店面的動物?背後有沒有對畸形個體的不人道處理?有沒有因為近親繁殖所產生的遺傳性疾病?有沒有因為運輸不當而引發的死亡?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五、寵物棄養所付出的環境成本

只是因為搬家、與男女友分手、家人反對,或是忽然覺得動物不可愛,或因為亂養把動物養壞了就丟棄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但是棄養動物所衍生的問題真的只是「無良飼主」與「流浪動物」嗎?不要忘了,這個世界並不只是由「人類」與「你允許存在的可愛動物」組成的。這個世界是由千千萬萬超出我們的認知能力的各種生物所組成的。所以當任何不屬於該生態環境(都市環境也是生態環境的一種,只是被人類嚴重干擾)的動物被棄養,在街頭流浪,在淺山徘徊或定居,對原本棲息的野生動植物都會是一種干擾。而一種動物是否會形成生態災難,也與牠的長相是否討喜沒有關係。

兔子很可愛,但是當兔子被引入澳洲,並逃逸到野地繁殖以後,就造成澳洲有袋類動物與農業的災難。貓咪很可愛,但是當人養的貓逃逸繁殖成為野化家貓以後,對全球所有島嶼(包含台灣)的小型動物就是一種災難。所有的狗狗都很可愛,但是當犬(無論有沒有結紮)繼續留在淺山與荒野時,對其他野生動物也是一種災難。在非洲南部與美洲,野化的家犬所攜帶的疾病與族群擴張,甚至造成其他野生原生犬(例如南美叢林犬)的瀕危。因此棄養行為並不只是人對圈養動物責任的離棄,也是對環境生態的不負責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由以上說明可知,我們能夠擁有與管領一隻動物,讓牠陪伴我們人生中的一段日子並不只是「有一天領養了可愛狗狗,然後牠就走入我的生命中」這麼簡單。如果沒有千百年,甚至萬年以來的馴化、利用方式的開發、品系的選育、商業運轉,與人類對其他動物的剝削,這樣的小生命不會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為了養好一隻動物,我們也還需要消耗其他的生命,也會使用到環境成本。談這麼多環節並不是要造成飼養寵物者的罪惡感,而是要提醒大家,飼養動物時並非只需要展現自己的「愛」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當我們打算解決流浪動物問題,還有生命教育在這方面的缺陷時,請不要忘了環境教育,以及考量所有動物的需求也同等地重要。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