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選系三部曲之一:為什麼學生對什麼都沒興趣? | 顏聖紘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高中生選系三部曲之一:為什麼學生對什麼都沒興趣?

每當到學測完寄發成績單,高中生要選填志願的時候,許多老師與升學專家通常都會宣稱「興趣很重要」。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每當到學測完寄發成績單,高中生要選填志願的時候,許多老師與升學專家通常都會宣稱「興趣很重要」。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每當到學測完寄發成績單,高中生要選填志願的時候,許多老師與升學專家通常都會宣稱「興趣很重要」,還有「選填志願不應該盲從」。但是不論是高中老師、大學教授與家長應該都有一種共同的經驗:當你與學生(小孩)談論「你的興趣是什麼」的時候,他會告訴你「不知道」;問他為什麼「不知道」的時候,他還是會回應你「不知道」。

這樣的學生其實也不是現在才有,我當年念大學的時候也遇過不少「對什麼都沒興趣也說不上來自己的興趣是什麼」的同學。但是當年的就業環境比較沒有那麼嚴峻,目前台灣社會的幾個重大問題也還沒有浮現,所以過往那種「什麼都沒興趣的學生」也不會受到多大的關注。

以前剛開始教書的時候,我對這種「什麼興趣也沒有」的學生有著很多的不理解。總認為「對某件事有沒有興趣不是問問自己就知道嗎?不是很直覺嗎?為什麼還要問別人?為什麼還要做那麼多有的沒有的興趣與職涯性向測驗?」後來我大概比較理解那種「對任何事都無感卻又說不上來」的困境是怎麽來的。

首先,我發現許多學生並非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而是「他們從小就產生的興趣與好奇心沒有被好好對待」。所謂的「沒有被好好對待」可能是因為自己缺乏對興趣的察覺,也可能來自於周圍的忽視與壓力。

好比說,有些學生在小學的時候明顯喜歡畫畫,但是他很可能沒有察覺到這是一種天分(有些人連一個圈圈都畫不好),自己也從來沒有認真對待這個天分,也很少受到稱讚或接受建議。當年歲漸長,「所謂的主科功課」越來越多以後,這個天分就在記憶中被抹去了。但是許多成人在看待孩子的興趣時,又習慣太快與未來就學科系與職涯(甚至是薪資)連結,因此只要在當代被認為「不賺錢」、「不穩定」、「不高級」與「不熟悉」的興趣領域,都會被直接發落成「沒有用」與「不值得」。這個時候那怕學生有多少的興趣,那種小小的火苗被大水撲滅以後,以後就會被國中與高中(以後變成7-12年級)的課業弄得無影無蹤。

有些學生在小學的時候明顯喜歡畫畫,當年歲漸長,「所謂的主科功課」越來越多以後,這個天分就在記憶中被抹去了。 圖/shutterstock
有些學生在小學的時候明顯喜歡畫畫,當年歲漸長,「所謂的主科功課」越來越多以後,這個天分就在記憶中被抹去了。 圖/shutterstock

第二個情況是「缺乏專注與耐性」。我發現有些學生對某些事物是有興趣的,但是對任何事情都是淺嘗即止。我在各校演講的時候經常問學生一個問題,「從小到大自認為曾經完整做完、做好一件事情的請舉手」。我後來才知道我問了一個天真的問題。因為很多學生根本不清楚什麼叫做「把一件事情從頭到尾完整做完與做好」。他們從小到大,無論是自己的事、家事、學校中的學習,還有與社會的連結,幾乎都是片段破碎的。回家吃飯,只要負責吃就好,不需要參與菜單設計、採買、清洗、烹調、擺盤、與收拾;在學校上課,也只需要負責填答以及在當週的幾小時課程中記下一些知識,或完成一些操作,然後再拿來通過各種考試。

如果學生在家庭、學校與社會上的學習與體會都是淺層的、片段的、與蜻蜓點水的,其目的就是完成緊湊課程安排所意欲達到的「立竿見影」效果,那麼你給他再多的職涯性向測驗都是無濟於事的。因為他們的聰明與智力都能讓他們完成那些測驗並吸收片段的知識,但他們缺乏從頭到尾完整耐心學習的經驗,只有耐著性子把考卷寫完,然後迅速放空什麼都不想的體驗。

第三個狀況是「缺乏興趣與專業的連結」。實際上,很多學生是可以說出自己「想做的事」,例如「逛街」或「旅行」。但是他們或許也看過一些「逛街和旅行達人」的事蹟,但是他們並不知道要成為「達人」所需要的專業是什麼,也不懂得看門道。

好比「旅行」,除了觀光、餐飲之外,還需要交通運輸、歷史、地理、語言、攝影、政治、社會與經濟的知識。如果他們的興趣永遠只建立在「一次性消費者或使用者」的角色上,那麼一時的好奇與嘗新都不能衍生出真正的專注、狂熱與鑽研。我們在媒體上也經常看到各式各樣的「達人」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然而媒體報導的角度經常只著重在「心態」、「是否戲劇化或故事性」以及「成果」。甚少報導告訴大家成就一個受人稱許的專業究竟需要什麼知識與技術的養成,從最初的興趣到最後的成品之間有多少的轉折。如果學生從來不知道這些,也不知道要深究這些議題,那麼他的初始興趣當然不會成為一個生涯的選擇。

我們在教學現場上經常要面對這些「已經考上大學但是對什麼都說不上來有興趣的學生」,這類學生的比例還相當高。這些學生通常早就把小時候發自直覺的興趣給丟了,然後一直仰賴「考試成績的高低」來評估自己的興趣,甚至把那樣的「成就感」內化成自己的興趣;因為他的興趣就是「藉由考試得到成就與存在感」啊。

我曾經遇過好幾個學生跟我說「現在回頭想想,我真希望自己不要那麼會考試」。為什麼呢?「因為一旦很會考試,就會被當成優秀學生,就會被賦予一個不能回頭、不能出錯、不能做與分數門檻不合的選擇」。學生告訴我「我都已經快要大四畢業了,才發現自己的興趣根本不在這個科系,但是現在要告訴爸媽我不想要繼續下去,想要跳出去學點別的,也才發現問題在自己沒有勇氣割捨過去經由考試成績決定的人生選擇」。這其實是大學生相當普遍的困境,也就是「有能力通過不喜歡科目的測驗,但沒有機會與勇氣鑽研自己的最愛」。

所以,如果高中生在選系的時候很想依據興趣選系,但說不上來自己的興趣是什麼,是否應該先想想自己在什麼時候、哪個階段、什麼原因,把興趣給丟了?是自己的敏銳度太低?旁人的壓力?自己太容易放棄?還是沒看見興趣與專業的關聯呢?

我曾經遇過好幾個學生跟我說「現在回頭想想,我真希望自己不要那麼會考試」。為什麼呢?「因為一但很會考試,就會被當成優秀學生,不能做與分數門檻不合的選擇了」。 圖/本報系資料照
我曾經遇過好幾個學生跟我說「現在回頭想想,我真希望自己不要那麼會考試」。為什麼呢?「因為一但很會考試,就會被當成優秀學生,不能做與分數門檻不合的選擇了」。 圖/本報系資料照

▍高中生選系: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