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親水:以「生態復育」恢復河川生命力 | 廖桂賢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不只是親水:以「生態復育」恢復河川生命力

台中柳川。 圖/台中市新聞局提供
台中柳川。 圖/台中市新聞局提供

註:本系列文章許多內容啟發自與《台灣河溪研究網》成員的討論。台灣河溪研究網由一群長期關心河川溪流健康的朋友所組成,期許以理性專業為台灣河溪發聲,推動河溪生命力之維護與恢復。此為系列文章之一。

近來,台灣最受到矚目的兩條都市河川應該就是台中的柳川及綠川了。台中市政府將北起台灣大道、南到民權路之間,長約三百公尺的柳川河段改造為「柳川水岸步道」,於2016年十二月正式對民眾開放。繼柳川之後,位於台中火車站附近,北起雙十路、南到民權路之間,長約六百一十公尺的綠川河段改造為「新盛綠川水岸廊道」,於2018年二月揭幕,其中並將東協廣場前方被加蓋的河段「開蓋」。

柳川與綠川的改造都引起大量的關注,除了吸引不少民眾造訪,拍照打卡,政界也多是溢美之詞。在柳川的啟用典禮上,水利署長賴建信稱讚其「媲美韓國的清溪川」,並稱柳川因為透過「生態工法的整治」是「生態保育的模範」。行政院長賴清德在綠川的啟用典禮上,則稱讚綠川是「全台灣最具典範的河川改造工程,值得其他縣市學習與效法」。柳川與綠川的改造還吸引其他地方首長前往參訪。新竹縣長邱鏡淳、台北市長柯文哲先後於三月前去,柯文哲並誇讚綠川「整治得比韓國的清溪川還好!」 。四月中,基隆市長林右昌也前往參觀,也稱讚綠川「絲毫不遜於韓國清溪川,兩者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然而,柳川與綠川的改造在環境與生態界卻沒有得到太多的讚許。尤其是柳川剛啟用時,在公部門的宣傳上與「生態」一詞連在一起,讓許多人十分不以為然。

為什麼柳綠川的評價兩極?

純粹就「都市開放空間」的面向而言,柳川水岸步道與新盛綠川水岸廊道是值得肯定的,因為這兩個空間是台灣都市中極為少見的開放空間型態。其實台灣並不乏濱水空間,許多中大型河川旁都有河濱公園;但是,大部分都市內部的小型河川往往惡臭,讓人避之唯恐;就算不那麼臭的也因為三面光而欠缺美感、欠缺駐足空間,沒有親近的理由。這也是為什麼改造後的柳川與綠川能夠成功吸引許多民眾到訪,正是因為在台灣,這樣的都市開放空間實屬難得。因此,台中市政府在擁擠的都市中,為市民創造舒適的親水開放空間,用心值得肯定。

然而,從「生態」的角度而言,柳川與綠川改造後卻仍欠缺「河川生命力」。當然,作為都市河川的柳川與綠川,在生態的提升上的確面臨了諸多的限制(後文會詳細討論),且台灣都市河川的改造經驗也相對不足,因此無法要求其得做到盡善盡美。長期被當作純粹的排洪排污渠道已久、醜陋又悲情的柳川與綠川,即便在改造後都變乾淨漂亮了,也成功帶入人潮,我仍然必須指出:這並非河川本身的「生命力」。

正因爲柳川與綠川受到民眾與政治人物的極度讚賞,因此讓人十分擔心,其仍然過於水泥化的改造模式,會被大量複製到台灣其他的河川。

四月中,基隆市長林右昌(左)前往台中市參觀,稱讚綠川「絲毫不遜於韓國清溪川,兩者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四月中,基隆市長林右昌(左)前往台中市參觀,稱讚綠川「絲毫不遜於韓國清溪川,兩者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會是改善還是破壞?

如果同樣的模式只是複製到其他三面光的河川,問題也不算太大;最讓人擔心的,是地方政治人物因為想要創造類似的打卡熱點,因而將原本不是三面光、生態還不錯的鄉野溪流給水泥化。 這樣一來,就不是水環境「改善」,反而是水環境「破壞」。

這樣的憂心不是沒有道理,畢竟過去,每當中央政府投注大量經費在河川整治時,往往是生態破壞遠遠大於環境改善。目前,中央政府正在執行「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中水環境建設中的「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期程從民國106年到113年之間共八年,總計將挹注兩百八十億的特別預算來補助地方政府改造全國各地的河川溪流。而各地方政府都已經陸續提出許多計畫,甚至工程也已經開始。

台中市以外的地方首長相繼來考察綠川與柳川,正印證了環境與生態界對綠川與柳川被大量複製的擔憂。例如,新竹縣已爭取到前瞻計畫的經費,將進行「竹北六張犁東興圳整體景觀再造計畫」、「竹東之心中興河道水岸生活空間再造工程計畫」;新竹縣長邱鏡淳表示 「要借重(柳川與綠川)許多經驗的傳承,將以最新的工法與觀點,落實完成」。此外,基隆市也爭取到經費,將要改善南榮河、旭川河、田寮河、西定河等四條河川,明年就要動工;基隆市長林右昌表示「將汲取台中市經驗,讓基隆市的河川變得和台中市一樣美麗」。

柳川與綠川當然有值得汲取與傳承的經驗(後文將會討論),但其他地方的水環境改善計畫絕不該直接複製柳川與綠川「表面」的親水形式,而應深入了解該兩案在基地條件的各種複雜性與限制下,設計方案背後的考量、掙扎、與取捨,這是柳川與綠川可以提供的寶貴經驗。

然而,讓人擔心的是,有選票考量的地方首長,想要複製的可能只是柳川與綠川的表象。畢竟,在「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中的「績效指標」,竟然只有「亮點數」以及「親水空間面積」兩項!而且, 所謂「亮點」到底是什麼,並未有任何定義,卻在計畫書中明顯與「吸引觀光人潮」有關;而所謂「親水空間」又如何定義,計畫書中也沒有說清楚。

台中綠川。 圖/吳仁邦攝
台中綠川。 圖/吳仁邦攝

都市河川應當做「河川生態系統」來經營

政府投注經費來改善全國各地的水環境,是好事一件,但是,向後代子孫借貸的錢,應該要能夠真正達到「改善」、讓環境更永續,才對得起後代子孫。

如果我們真正以比較前瞻的思維來改善都市河川(這篇文章所指的都市河川,不論是否自然或人工,也包括那些名為「大排」的水路),其改造就不應該只強化親水的功能,不能只求打造「水景」,而應該視其為生命系統,將其當成「河川生態系統」來經營,讓其恢復「河川生命力」,才是真正的水環境改善。

許多人可能覺得,都市那些人為開鑿的水路,本來就不是自然的,將其視為生態系統來經營,陳義過高。但是,我們如何看待都市水路,其實是價值觀的問題,將人工的水路當成生態系統來對待,是尊重生命的態度。

日本三島市的源兵衛川,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範:源兵衛川當初是為了灌溉而人工開鑿出來的,但是在地公民並未因為它是人為的,而僅將其當作排水溝看待,不但認真清理維護,排除水污染源,更營造適合魚蝦螺貝以及螢火蟲的棲息環境,甚至在源兵衛川內復育需要非常乾淨水質的梅花藻。種種的努力,讓三島的市民得到了超高品質的親水環境,提高都市生活品質,且源兵衛川揚名世界,成為三島人的驕傲。將人工水路視為「生態系統」,也是為都市生活品質加分。

源兵衛川當初是為了灌溉而人工開鑿出來的,但是在地公民並未因為它是人為的,而僅將其當作排水溝看待。 圖/取自グラウンドワーク三島
源兵衛川當初是為了灌溉而人工開鑿出來的,但是在地公民並未因為它是人為的,而僅將其當作排水溝看待。 圖/取自グラウンドワーク三島

生態並非唱高調,但什麼是生態?

其實,主張都市河川應恢復「生命力」、強化其「生態」,並非唱高調。在「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的計畫書中 (106年七月核定本),可以看到不少相關文字。

例如,計畫書第壹章第一頁就提到「本計畫……積極推動結合生態保育、水質改善及周邊地景之水環境改善……期能恢復河川生命力」;又例如在計畫緣起的章節中,提到「河川生物多樣性日趨受到重視……治水工作應結合水質改善、河川棲地維護、環境保育、人文風貌及自然地景整體營造規劃,提升水域自然生命力,營造生態永續環境」;又例如在第貳章所提及的三個計畫目標的其中之一,是「改善水質污染、營造生物多樣性棲地,發展永續生態環境」;再例如地方政府提案的評核重點,包括「具生態復育及生態棲息地營造功能者」。

這表示,理論上在「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中,「生態」是不能缺席的。然而,就都市河川的改造而言,「生態」作為一個形容詞,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比三面光好就算生態?是有做綠化、保留老樹就算?是有做生態工法?有淨化水質?還是更嚴格一點,應該要重建生物棲息地、達到生物多樣性,才能算生態?

柳川及綠川的改造之所以在工程界/政界以及環境生態界有截然不同的評價,很大的程度是因為對「生態」的詮釋非常不同:前者定義太過寬鬆,而後者嚴格。舉例來說,水利署長認為是「生態保育的模範」的柳川,雖然是不錯的都市開放空間,但以較嚴格的生態定義而言,絕不是模範,離健康河川的樣貌還有很大的距離。

雖然改造後的柳川絕對比原來的三面光河道好,護岸也從不透水的水泥牆變成有植栽可透水的綠色緩坡,因而台中市政府稱其為「會呼吸的河川」。但比起能夠「自在呼吸」的自然河川,柳川的河床本身仍不透水、沒有水路交接的濕潤濱水帶、也沒有能夠週期性氾濫補注地下水的洪泛平原,因此改造後的柳川比起三面光雖然終於有了呼吸,但仍算是「呼吸困難」。

對生態的不同詮釋,除了在柳川的案例中,在近來許多以所謂「生態工法」的野溪整治中,往往造成工程界與環境生態界的衝突。

比起能夠「自在呼吸」的自然河川,柳川的河床本身仍不透水、沒有水路交接的濕潤濱水帶、也沒有能夠週期性氾濫補注地下水的洪泛平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比起能夠「自在呼吸」的自然河川,柳川的河床本身仍不透水、沒有水路交接的濕潤濱水帶、也沒有能夠週期性氾濫補注地下水的洪泛平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需要進行都市河川生態復育

我認為,台灣若要進行真正前瞻的都市河川水環境改善,就不應持續採取生態的低標準,而應盡量往高標準努力。那麼,所謂高標準的生態是什麼?我個人以為,要能夠恢復河川「生命力」,才算是生態。 採取高標準的都市河川水環境改善,就不能只重視水質淨化、以及親水空間和水景的塑造,在台灣都市河川的生態條件普遍惡劣的情況下,必須以「生態復育」的大原則來進行水環境改善。

這裏所謂「生態復育」,並非狹隘地指復育某種魚類或水生植物,也並非指恢復到過去某個人類干擾前的時點的河川狀態(那是在學界已經被揚棄的生態復育概念),而是指提升河川的生態功能與生態多樣性,使河川能夠提供多樣的「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

進一步言之,所謂生態系統服務,是指自然生態系統所能提供給人類,支持其存活、發展的各種服務。當然,自然並非為人而存在,因此生態系統服務是一個非常人類自我中心的概念。但是,這個概念背後的意義是:如果沒有自然,人類就無法存活;人類需要存活發展,就得好好照顧自然,維護生態系統的健康。

河川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

那麼,河川可以提供給人類什麼樣的服務呢?只要想想,若把一條河川填掉會喪失什麼,就可以理解了。河川的生態系統服務可以從四個不同的服務類型來談。

第一,在供給服務(provisioning services)上,河川除了提供重要的淡水資源(地表水與伏流水),還提供魚蝦貝類等水產,以及其他水生或濱水的食物來源。此外,有些河川還有航運之利。

再者,在調節服務(regulating services)上,首先河川幫我們涵養水資源;其次,它透過洪泛平原進行洪水自我調節,可以減少下游水患,而河川也會透過侵蝕堆積,調控土砂的機制。此外,河岸上的濕地、濱水帶、水生動植物所進行的物理與化學作用,有淨化水質的作用,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河川自淨功能」。同時,河川廊道更是城市中重要風廊,幫城市調節氣溫,河邊也感覺比較涼快。

第三,在社會文化服務(socio-cultural services)上,河川可以是休閒娛樂與環境教育的場域,是讓人心曠神怡解憂舒壓的水景,也可能刺激個人創作靈感。此外,社區中若有一條河流(例如之前所提到的源兵衛川),也能夠強化地方感、促進社會交流。

然而,以上這些服務若沒有第四種服務類型,也就是支持服務(supporting services),就無法存在。這些基礎的支持服務包括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地,以養育能夠進行各種生態功能、提供上述三類服務的生物河川的水循環(water cycling)以及營養循環(nutrient cycling),因為這兩種循環是支持調節服務的重要機制。

透過生態系統服務這個概念,才發現原來自然河川為人類提供了如此多的免費午餐!但可惜的是,都市僅僅為了「防洪」的單一目的,就把河川生態給毀了,再加上各種污水的排入,於是,河川幾乎喪失了所有的生態系統服務。

但生態系統服務是有可能救回來的!只要我們願意以「生態復育」的方式來進行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那麼不管是自然或是人工的都市河川,都有恢復健康的可能性,除了親水與水景之外,還可以為都市人提供更多樣的服務。

換句話說,我們越是友善對待河川,我們從河川那裡得到的好處也將越多。

※ 系列文章之二〈台灣都市河川的想像:突破限制才是真前瞻〉,將討論都市河川生命力的內涵、以及都市河川生態復育的限制,進而總結都市河川的可能性。

河川可以是休閒娛樂與環境教育的場域,是讓人心曠神怡解憂舒壓的水景,同時也可能會刺激個人創作靈感。圖為日本源兵衛川。 圖/作者自攝
河川可以是休閒娛樂與環境教育的場域,是讓人心曠神怡解憂舒壓的水景,同時也可能會刺激個人創作靈感。圖為日本源兵衛川。 圖/作者自攝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