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的滋味】金門作為台語一詞最無爭議之地 | 萬宗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閩南的滋味】金門作為台語一詞最無爭議之地

金門因特殊的戰地文化與傳統閩南建築,呈現出獨特的當地文化特色,但或許不只是建築,金門人還保留著閩南文化之中碩果僅存的「那一味」。 圖/聯合報系
金門因特殊的戰地文化與傳統閩南建築,呈現出獨特的當地文化特色,但或許不只是建築,金門人還保留著閩南文化之中碩果僅存的「那一味」。 圖/聯合報系

「這個台語怎麼念?」

「你金門的都自顧不暇了,還去管台灣的。」

這段對話發生在金門一所小學裡正在備課的閩南語老師和主任之間,兩人都是金門本地中年人,正捉摸著教材中的標準語音怎麼讀。

在金門,人們說的是閩南語,而不是台語——台語是台灣人在說的。台語這個詞無論是在台灣或是中國的政治語境中,都背負著沉重的包袱。在台灣,台語一詞可能牽涉著福佬沙文主義的指控,客家人與原住民族也指出,台語一詞應當要包含客家語與原住民族語。同樣一詞到了中國,台語則連帶著文化台獨的原罪,明明就是閩南語的語言,卻被「不要臉的台獨份子」搶去後換了個名字,以為這樣就有了文化獨立的基礎。

若用台灣殖民歷史的角度來看,以台灣話一詞指涉台灣通行的閩南語,是日本人的點子,那時候客家話被日人記載為廣東話,最多人使用的閩南語自然成為台灣話,進而在台灣知識份子反抗日本殖民的運動中,「台灣話」一詞被連結到台灣主體性的論述中,獲得台灣人身分認同的包袱,自此展開其漫長的旅程。

用台灣殖民歷史的角度來看,在台灣知識份子反抗日本殖民的運動中,「台灣話」一詞被連結到台灣主體性的論述中,自此背負起台灣身分認同錯綜複雜的辯證。 圖/聯合報系
用台灣殖民歷史的角度來看,在台灣知識份子反抗日本殖民的運動中,「台灣話」一詞被連結到台灣主體性的論述中,自此背負起台灣身分認同錯綜複雜的辯證。 圖/聯合報系

不過,對於金門人而言,事情或許沒有這麼複雜。同樣處於閩南文化之下,對金門而言台灣說的是一口與金門閩南語不同的台語。由於沒有日本殖民經驗,金門不會把機車叫做歐兜拜(oo-too-bai),而說機車(ki-tshia);而主要以泉州話同安腔為基底的金門閩南話,與台灣閩南語的優勢腔聽起來亦相當不同,一些習慣用法也不盡相同,小朋友們回答老師的問題時,「還沒」不說ah-buē,說的是 ah-bēr。

「你那個是台語吧!」是金門人聽到來自台灣的人說出不同閩南語時的直接反應。對金門人來說,「台語」一詞沒有那麼多有的沒有的政治意圖,因為「台語」真的和他們說的「閩南語」不一樣。在舉辦閩南語教學活動時,也只有金籍教師有能力勝任關主的身分,念出道地的金門話,檢測小朋友是否學習到金門話。儘管台籍教師能說一口流利的台語,也只能在一旁看著這場文化衝擊的上演,一邊回頭檢視著自己的台語與(金門)閩南語究竟哪裡不同。

對金門人來說,「台語」一詞並沒有政治意圖,因為「台語」真的和他們說的「閩南語」不一樣。小學本土語言教學,也和台灣閩南語教學授課標準不同。 圖/聯合報系
對金門人來說,「台語」一詞並沒有政治意圖,因為「台語」真的和他們說的「閩南語」不一樣。小學本土語言教學,也和台灣閩南語教學授課標準不同。 圖/聯合報系

金門主打自己是保存閩南文化最完整而深厚的地區,當金門人稱呼台灣人使用的閩南語是台語而非閩南語,而金門人自己使用的則是閩南語時,同時也是在宣稱台灣人的閩南性已是變了調、走了味的混種產物;然而,於此同時,受到台灣大眾媒體的影響,儘管老師說的是閩南語、是金門話,小朋友口中卻開始吐出台語用詞、台語腔調,以及,甚或稱呼自己在學習或使用的這個本土語言是台語。

這也使得老一輩的金門人開始感嘆閩南語之流失。不像台灣的本土語言教育總會牽扯到藍綠意識型態之爭,儘管金門的政治色彩明顯不親台獨思潮,對於閩南語教學與保存的重視卻是非常純粹、捨我其誰的態度。

對金門人而言,閩南就是閩南,這是個文化概念,閩南與金門互相水幫魚、魚幫水,脣齒相依、相互強化,閩南在此意味的是不須質問那麼多為什麼的「本土」。這也反映在在台求學的金門學子身上,儘管學會了台語,但返金時仍然要能具有轉換回閩南語的語言能力,總不能對家中長輩說出一口台語,否則未免顯得像出賣靈魂一般了。

這股從嘴舌溢出的閩南滋味,是除了戰地文化之外,另一個最能將金門擺放回區域中心的家鄉味,在海峽對面廈門高樓拔地而起、拒斥閩南修辭的台灣民族主義崛起時,閩南文化之中碩果僅存的「那一味」。

對金門人而言,閩南就是閩南,這是個文化概念,沒有這麼多政治意圖,而是不須質問那麼多為什麼的「本土」。 圖/聯合報系
對金門人而言,閩南就是閩南,這是個文化概念,沒有這麼多政治意圖,而是不須質問那麼多為什麼的「本土」。 圖/聯合報系

專題|閩南的滋味(點圖前往)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