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宜/放任「親信政治」哪來「一臂之遙」:公視國際頻道風波解讀
(※ 文:邱家宜,第六屆公視董事)
公共電視的經費要通過立法院,所以與政治場域發生互動是必然,民主國家為免公共媒體受特定政治立場控制,設計公共媒體與政治需有「一臂之遙」。所謂「一臂之遙」是指伸手碰不到,干預起來頗費周章。
台灣的公共電視也有類似設計,雖然現行制度尚不完善;而此「一臂之遙」精神,在最近公共電視籌劃國際網路頻道的相關爭議上卻遇到了挑戰。
「親信文化」讓國際頻道變質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中,台灣因防疫成功吸引全球矚目,各界對趁勢拓展國家話語權頗有共識,公共電視因此迅速受命,要規劃製作國際網路頻道。公視十幾年前就想做國際頻道,苦於沒有經費,如今資源終於到位,當然是好事。但卻因為台灣政治上慣見的「親信文化」擾局,讓一樁美事又生磨難。
這種政治上的親信文化進入公視,在第六屆董事任期之初已現端倪。第六屆董事任內,公視同仁在新聞、節目、新媒體等各方面頗有表現,但在「親信文化」下,讓公視有「地下總經理」之說不逕而走。及至六、七屆董事交接之際,再度目睹這種「親信文化」肆無忌憚上演,尤其眼見一位十分尊敬的新聞界前輩,也受累此親信政治框架,心中多有不忍。
經公視同仁披露,在國際頻道籌劃過程中,以尚未產生之未來董事長代理人自居者,在公視內部調兵遣將、分配預算,且對內並不諱言「與未來董事已有溝通」。但第七屆董事尚未足額選出,董事會也還沒組成,此說唯一解讀是高層在政治上已有安排,也就是所謂的「內定說」。
近幾個月來,代理人與政治高層似乎溝通無礙,直接繞過現任董事會,高效率的推動著國際網絡頻道的籌備。積極推動設置國際頻道並沒有錯,但程序不對。因為所謂的「與未來董事溝通」之說,已直接跳過現行體制:立法院推派審議委員會通過董事提名組成董事會、董事互推董事長,董事會三分之二通過聘任總經理,這三個公廣與政治介入間之防火牆的程序設計,讓「一臂之遙」的理想幾成鏡花水月、不堪聞問。
公廣獨立不能仰賴執政者的善意
民進黨多數執政飽受社會期待,各界的標準或許比較高,但檢視過去經驗,親信政治確是其執政痛腳。阿扁時代有「童子軍」問題;新任監察院長陳菊從少女時代擔任郭雨新秘書,在情治機關嚴密監控下,冒險犯難穿梭送信於黨外大老之間,是台灣民主運動標竿人物,執政高雄多年後,也不免受親信連累清譽。
親信政治源自人性,在民主國家並不罕見,但規模與程度牽動政治品質,現代文化治理牽涉各種專業領域,任用親信範圍過大,親信權力膨脹的結果,就會出現外行領導內行、以政治風向引導專業決策判斷等弊病,嚴重影響治理品質。
尤其,新聞媒體必需監督政府,公共媒體也包含新聞,若輕忽體制,任其受親信政治牽引,恐將置台灣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公共媒體之正當性於險境。因為沒有了這「一臂之遙」,公廣的獨立只能仰賴執政者的善意,豈不危險?